无为观2:无为思想的一种新解释
陈应发 “无”是什么?无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老子是本体论大师,老子首创“无中生有”的本体论哲学,被后世百家效仿,如王弼的贵无论、裴頠的崇有论,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无中生有的宇宙生成论。老子无中生有本原论与当代物理学完全吻合,玻尔互补理论、爱因斯坦场理论、惠勒质理论、霍金宇宙自足理论、汤川秀树的混沌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创立者都认为其理论与老子是相通的。 “无为”是什么?无为是指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乱为不强为,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是指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势而为,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被儒家泛指以德化民。 1、“无”是宇宙万物最终本原 无为而治思想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阐明道的无为特征,再将道的无为特征用于人类社会。因此,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来源于自然道无为规律,逻辑推理到社会政治领域。 这种从自然道无为到社会管理无为的理解,其实拐了个弯。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呢?笔者在对老子道经思想前后贯通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老子的道经中的道有两种意思,一种存在的普遍规律,即无为;道还有一种意思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之源,万物之母。老子进而阐明了道的两种形态“有”和“无”。《老子》第1章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第40章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意为: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可见,道有两种形态,就是有和无,并且有生于无。道生万物,道既然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母、人类之始,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认为,如果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物质都是“有”,那么怎为源头的母体道,显然不能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物质,任何一种这类物质都无法让人信服,因此,世界文明中创造万物“本原”,在中国上天、玉帝、盘古神等,在西方是上帝、基督等。老子也是沿着这种思想,认有“无”是真正的世界本原,“无中生有”,世界有形有质的万物都生于“无”。老子“无中生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魏晋玄学时,王弼著名的“贵无论”就与此类似。 “无”作为道的一种形态,老子在《道德经》多处都阐明了这种无状无象的恍惚、浑浊之道。《老子》第14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第15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第21章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3、无为而治就是“顺道而治” 因此,“无”和“有”分别是本原道的可见和不可见形态,“无”也就是道的意思了,“无为”也就是顺道而为的意思,“无为而治”就是顺道而治。这种理解可能更直接一些。认为“无”是道,把“无为而治”解释成顺道而治,也是笔者首次提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