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帝陵全档案:耗费上百立方木材的“大棺材”(图)

 松边醉客 2015-03-22

历代帝陵全档案:耗费上百立方木材的“大棺材”(图)

  俗话说:一切皆为浮云,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人死之后的礼仪,尤其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他们生前掌握整个国家的财富,自然死后也想与生前一样荣耀、尊严,于是,各个帝王基本上在登基之初,办的最急迫的事情之一就是为自己修建王陵。中国古代历经了几次厚葬之风盛行的阶段:秦汉、隋唐、明清。因此,汉代诸帝无不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陵墓修得蔚为壮观,其中,“巨型棺材”就在这种厚葬风潮下应运而生。

历代帝陵全档案:耗费上百立方木材的鈥湸蠊撞拟潱ㄍ迹


  100立方米的木材有多少?只要简单地算一笔账就可以有个大概的印象:1立方米木材大概可建造10平方米面积的工业厂房,可建造15平方米面积的民用住房,那么,100立方米木材就相当于可以建造1500平方米的一座大房子!如果按照一个两居室为100平方米计算,那么也可以够15户人家居住。然而,在汉代,这么大一个空间,却成为帝王、诸侯们死后一个人独享的空间。
  实际上,这个“大棺材”在汉代的真名叫“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当然,题凑并非汉代才有,其作为一种葬式,最早始于上古。“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吕氏春秋》,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直至汉代,黄肠题凑俨然被帝王广泛使用,变得盛行起来。不过,黄肠题凑在汉以后变得很少再用。在汉代,“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言之,黄肠题凑也可以被称为是汉代帝王专用葬制。
  那么,汉代帝王这么钟情于这个木头大棺材,其是为了显示排场,还是有别的更大的用途?
实际上,使用“黄肠题凑”,首先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其次则是为了保护棺木不受损害。迄今为止已发现的黄肠题凑为数并不多,最著名的有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和石景山区老山汉墓,以及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灵王或王后墓。
  其中,北京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系国内首次出土,它填补了汉代葬制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对于进一步了解汉代帝王葬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当年大葆台汉墓之上满眼荒芜,被一片沙丘覆盖,一座恢弘的汉代陵墓沉寂在这里无人知晓,直到一个企业打算在这块荒地上搞建设,才意外地揭开了这个举世震惊的墓葬形式。
  大葆台汉墓中的“黄肠题凑”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14000余根叠成,约合木材122立方米,简直相当于一座森林!柏木堆成的木墙高3米,厚0.9米,总长42米多。排列方式上,南北两端为南北向纵垒,东西两侧为东西向横垒,四角连接处南北壁黄肠木两头直接顶靠在东西壁黄肠木上,这样从内侧看,则四壁均为木头,即题凑。
  那么,拥有大葆台“黄肠题凑”的人是谁?为了进一步确认墓主人的身份,考古工作者首先分析了墓中棺椁的形制:三棺二椁,共有五重,这证明其是西汉诸侯王级别的葬制。汉代封王众多,又会是哪一位呢?
  正在众人无所适从之时,墓中出土了一件漆器,上面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丞”等字样。西汉共有12位燕王,在位24年以上的只有4人:燕康王刘嘉,26年;燕王刘定国,24年;燕剌王刘旦,38年;广阳顷王刘建,29年。显然,墓主人只能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位。接着,墓中又出土了许多五铢钱。据史籍记载,这种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据史料记载,刘嘉死于公元前151年,刘定国死于公元前127年,当时还没有五铢钱,这二人就可以被排除在外。
  燕剌王刘旦之墓戾陵就是今天的石景山老山汉墓,他根本不可能葬在大葆台。排除了上述三人,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揭晓了:广阳顷王刘建。他是汉武帝的孙辈,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5年在位。如此算来,大葆台汉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了黄肠题凑,大葆台汉墓还发掘出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肯定也还有很多神秘的传奇故事,这有待于今人继续考证和探索。
  有关“黄肠题凑”的话题也会随着其被发现数量的增加,而有更多惊世的谜团被揭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