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是眼的视觉功能。眼的视觉的其他功能分别为: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医学考研网小编针对眼内光的折射和简化眼进行纤细的阐述,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眼内光的折射 外界射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必通过四个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即角膜、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同时又通过曲率不同的四个折射面:角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晶状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介质的折射率(或折光指数),一般是以空气为标准,比较光线由空气进入该介质时的折射程度求得的。空气的折射率为1.00时,则角膜的折射率为1.37,房水与玻璃体为1.33,晶状体为1.41。由于空气与角膜折射率的差,较晶状体与其周围环境折射率间的差为大,所以光线入眼时,在角膜处的折射必然比在晶状体处的折射要强. 光的折射程度不仅决定子各介质的折射率,而且与各折射面的曲率有关。 折射面的曲率半径越小,其折光力越大。反之,曲率半径越大,折光力则越小。经测定,眼内各折射面的曲率半径是:角膜前表面-7.7毫米,后表面-6.7毫米;晶状体前表面-10.o毫米,后表面-6.o毫米。其中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系指处于静息状态的晶状体而言。当看近处物体,晶状体发生调节活动时,晶状体前表面可明显变凸,曲率半径由10毫米缩小至6~7毫米,折光力也随之增大. 光线入眼后,眼内物象形成的过程,基本与物理学上的凸透镜成象原理相似,但眼对光的折射情况则要比简单的凸透镜复杂得多。为了理解简便,常以简约眼来说明。这样,只需确定几个假定的点和面即可作成眼内成象图。 节点n靠近晶状体的后表面,约在视网膜前15毫米处。光线经节点不折射,直线地投射至视网膜上,前焦点F.存角膜前表面c之前15毫米处。后焦点b位于节点后15毫米,距角膜表面将是20毫米.故存简约眼的主焦距为20毫米。简约眼还假定空气与眼内容物之间是一个简单 的界面。眼内容物又是象水一样地均匀,折射率定为1.33。这样,当正常眼在看6米或6米以外(假定为无限远)的远方物体时,即晶状体处于完全静息状态下,入眼光线的后焦点b恰落在视网膜上,并形成一个缩小面倒置的实像。在视网膜下形成倒像,这在离体动物眼球上很容易观察到。在临床实践中,偶而也可得到证明.例如.当眼内发生滲血时,血凝块虽由眼球顶部下沉至底部,但患者却感到暗影是由下方移向上方。又如偏盲病人,出现的是视网膜病变部位对侧的视野缺损,也是视网膜形成倒像的例证。 然而,眼也存在着与光学仪器相似的某些光学缺陷,即球面象差和色象差。球面象差是指光线通过透镜时,透镜边缘部的光线被折射较强,它所形成物象的焦点,比由中央部透过的光线所形成的焦点,要更靠近透镜,从而影响了物象的清晰度。色象差是由于光束中波长短的紫光,被折射较强,并聚焦于后焦点之前,而波长长的红光则聚焦于后焦点之后所造成的。实际上人眼所能准确聚焦于视网膜上的是中间波长的绿光。但在眼看近距离物体或受到强光照射时,瞳孔能调节性缩小。遮蔽晶状体的边缘部,这样就显著减少了眼的球面象差和色象差现象。 简化眼 又称简约眼或模型眼,是一种简化眼的折光系统而成像的模型眼。为李斯丁(Listing)首先提出。鉴于眼的折光系统太复杂,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等组成,而这些折光物质的曲度和折光率又各不相同,因而总的折光率不易计算。 李斯丁将眼的所有屈光面加在一起,当成一个透镜。这样,正常眼的光学就可以被简化,而用一个与眼的折光相同的等效光学系统来分析眼的成像原理和进行有关的计算。他假定眼球有一凸出的表面介于空气和眼内液两个介质之间,眼内液具有水的折射率,即1.33。简化眼的光心或称节点(nodal point)在晶状体内,节点到角膜前表面的距离为7.3毫米,到后主焦点的距离(nb)是15毫米,则从角膜前表面到后主焦点距离应为22.3毫米。当正常人眼处于安静而不进行调节的状态时,后主焦点恰落在视网膜上。由图可见,物体AB的A点光线通过节点n在a处聚焦,B点光线通过节点n在b处聚焦,因此视网膜上的像是真实而倒置的,设物体高120毫米,离节点5280毫米,则其视网膜像的高度为AB·nb/Bn=120×15/5280=0.34毫米。此数值与视网膜中央凹的直径近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