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说教

 ccxx我问问A 2015-03-23

道德说教


 

道德说教或者道德主义,根源可追溯到循道宗教义:严守规定法则拘泥形式。他们的批评者称他们为“殉道者”,这也是循道宗名称的由来。循道宗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1703年生于英国爱普沃斯一个圣公会牧师家庭。

卫斯理从事在教堂里的布道工作。然而由于教会宣教方式的局限,卫斯理虽然情绪高昂,但却收效甚微,经过仔细斟酌,卫斯理决定接受好友的建议,进行户外巡回讲道,打破了教会外无拯救的传统。

然而这种做法却遭到圣公教会的强烈反对,他甚至受到革除教藉的威胁,但卫斯理不为所动,对这种批评做出了回应:“这里需要什么?有足够的教堂吗?不,朋友,没有。穷人们一天天在酒馆和无意义的游荡中浪费着他们的主日,而不去教堂或参加任何公共敬拜活动。如果教区牧师像天使一样向他们宣导,他们会受益良多,但他们没有牧师。但当有人告诉他们说远处在山顶有人在讲道,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跑过去听他在讲什么,上帝也会在他们的心里做工。”这种巡回宣教方式收效显著,很快便在下层民众中间激发起巨大的宗教热情。

1739  8 卫斯理开始了漫长的旅行布道生涯 1791年去世为止的近 50 年间走遍了英伦三岛行程 25 万英里,作了近 10 万次布道。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群众风雨无阻的聚集起来听他讲道。这种户外讲道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宣教原则,成为一股深入到没有权利的贫穷者中间的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

 与卫斯理的宣教不同,道德主义有更广泛的目的:通过压制个人有悖于常规的言行甚至思想,来压制可能会扰乱现在的东西。每个人都像警察一样看管着自己,并作为社会压力的单元看管着邻人。道德主义同公开的政治压迫并行不悖,异曲同工,它的目标是保持体面。它说明了他人的作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维持着我们的体面。许多铮铮铁骨的人物无所畏惧地宣扬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常常偏执古怪,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至少使自我得到发展。

个人自由的行使,最常表现在性问题上,因为道德主义最需要压制的就是性。性是一种最强的本能,它使男人和女人想要打破所有禁忌。他人的感情和权利,亲朋好友的判断,,对个人安全的关心,都不能阻挡处于高潮的性爱的激情。既然性欲的激情是每一种巨大的政治或艺术野心之根源,那么,它在这两者当中都可能意味着反叛。性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几乎所有的革命一开始都宣布恋爱自由。但是当革命领袖们看到这种自由破坏了权威之后,随即转为严格禁欲。如果说由于追求纯洁的生活而对性爱的现实无知无觉,那就大错特错了,无视不等于无知,相反,极力的避讳反而增强了对于性的意识。

历史上对性欲的恐惧也解释了理论上正派女子应用的性格,这里说的正派女子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限定的模式。她不能引诱人,尽管大多数人都从《圣经》中得知,按其天性和根据老祖宗的先例,女性本来就该是引诱人的。女性被定义为天生娇弱的尤物,为了保护她,又为她加上对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无知。她纯真而精致,在男性眼中永远是圣洁的,而且不仅仅是在诗歌中或求爱时。

与女性相对立的男性形象是生性强壮而粗犷的动物,从不流露情感,从不哭泣,如让他同一名女性独处10分钟,肯定会对她进行性骚扰。因此,除非是近亲,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决不可二人独处。当然,在任何凡人组成的社会中,这种礼仪及其规定是不可能得到切实遵守的。正人君子这个词,暗示着贵族出身。君子就是行为像君子的人,首先是谈吐和衣着,还包括举止、礼貌,尤其是对女性的尊敬。

1873年的美国,有个叫康斯托克的人,28岁的他建立了不道德行为查禁会,说服美国国会通过了《康斯托克法》,明令邮寄有助避孕的资料或装置为犯罪。但是有个女人伍德哈尔是他的劲敌,她公开倡导自由恋爱,相信灵魂的回归,大力阐述在一定情况下堕胎对社会有益。不过,她没有获胜。随后,康斯托克又将一个时髦的堕胎主义者、邪恶的雷斯特尔夫人赶出纽约,最后逼她自杀。他发布命令:自由女神的小型复制品胸部暴露过多,应加以限制。他保护纽约看戏的观众不受萧伯纳早期话剧的污染,并强迫公共图书馆将萧伯纳的《人与超人》一书锁起来,同样是为了保护读者。他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些新的宗教教派是明显地反对现代和镇压性的。1870年梵蒂冈理事会的法令也是如此,它规定教皇在信仰和道德问题上永远正确。基督教科学派否认物质的现实存在,严禁药物。

一些作家作为批评家,坚持认为艺术没有教授道德的义务。但是当他们谴责旧的道德观念不能再促进道德的时候,却恰恰是在教授道德。行为的指南应该是艺术本身的真实、和谐和魅力,造就人的精神。审美是道德伦理的一种形式,罪恶是丑恶可鄙的。

用艺术标准来判断道德问题,是把关于文学是对生活的批评的信条扩展到艺术的所有领域。等于重申了对于艺术的崇拜,而艺术的使命就是要与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做斗争。对这个艺术宗教的信奉被称为唯美主义,唯美派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类型,特别是他们的态度和言谈都是有意作出的姿态,都是为了摧毁体面而进行宣传的手段。为艺术而艺术,这句从半个世纪前借来的格言一直被艺术家们当做斗争的口号。要欣赏艺术中的艺术性,不要只注重它的娱乐或说教的因素。对于艺术家来说,鼓励他们不要对各方的品味作妥协,不要为出售而写作或绘画。

但是,有人认为艺术体现并进一步促成了社会的败落,因此思想健康的人应抵制艺术的影响。没有人理会他的呼吁,艺术不仅更加风靡,而且它的道德和社会含义越来越与社会敌对,使有文化的人确认社会真是堕落了。教皇为此写了一首拉丁稳定诗歌,悲叹时世:“一个产生了美好艺术的崇高时代正走向死亡。有人可能会用赞歌来颂扬新发现的方便和自然规律。我注意的却是这个衰落世纪的种种罪恶。它使我悲哀,使我愤怒。多大的遗憾,多大的耻辱,令我不堪回首!”

叔本华的信条是,“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是为生活而艺术。艺术帮助人们生存,没有艺术,生活将是无法忍受的。”艺术不愿成为道德说教的奴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