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北京模式”

 方圆儒人 2015-03-24

  团市委联系服务青少年社会组织8000余家;市妇联在全市16个区县的2600多个社区和3900多个村全部建立“妇女之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市科协组织联系41家涉农团体,开展“科技套餐配送工程”,培训乡土专家1600余名……自2008年本市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以来,将全市众多社会组织聚起来,使之活起来。

  建“枢纽”,打造社会组织“旗舰队”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联合型组织,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主要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在本领域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的工作;在业务上发挥引领聚合作用,动员协调本领域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在日常服务管理上发挥平台作用,负责提供日常服务管理,促进本领域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009年,本市认定了第一批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包括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2010年又认定了市工商联、市志愿者联合会、市律师协会等12家单位;2011年底认定了包括市对外友协、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等5家单位,27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市级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工作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16个区县认定了近200家“枢纽型”社会组织,截至目前,已经有24000多家各类民间组织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了联系。

  此外,“枢纽型”社会组织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探索“3+1”工作模式,即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党建工作委员会、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设立或明确相关工作部门和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制度,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搭平台,打造社会组织服务新品牌

  2007年,一些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自发组织登山涉水、攀岩探洞活动,并为户外运动提供救援服务。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在职医生、退伍特警、侦察兵等,具有登山、潜水、飞行、越野以及专业搜救等多方面技能。2008年,他们自发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回京后,与市红十字会联系,希望注册成为正规的民间救援队伍——“蓝天救援队”。

  2009年,市红十字会被认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后,将“蓝天救援队”作为重点培育的社会组织,每周免费为队员开展医疗急救、无线通讯、高山救援、野外生存等培训。“7·21”特大自然灾害救援中,“蓝天救援队”共成功营救288人,成为救援生力军。

  “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后,各单位都积极打造良好的服务工作品牌,如市总工会的“劳动争议调解五方联动机制”;团市委的“100365首善行动”、“善薪计划”;市科协、市社科联的“科普进社区”、“周末社区大讲堂”;市妇联等联合打造的“婚之恋”交友婚恋公益项目,还通过“姐妹驿站”、“巧娘工作室”等社会组织服务各类妇女群体。

  定政策,引领参与服务“长效化”

  确认了第一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后,市委社工委积极落实“购买管理服务”的项目经费,根据各组织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数量,提供经费支持,激发各社会组织创新工作的活力。

  目前,以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主体,通过社会建设的专项资金已经向社会组织购买了20大类、300多项公益服务项目,参与的社会组织达到400余家,涉及文化教育、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科技创新、法律保障等多个领域。全市16区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

  目前,区县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已有174家,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网络初步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