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里短)女儿是小棉袄,儿媳就是风雨衣

 梦回毛笔和宣纸 2015-03-24
(家长里短)


女儿是小棉袄儿媳就是风雨衣 

董  强

 

 有一年国庆长假后,一位好友与夫人迟了两天才从山东返回北京。

 原来,这位好友的老母亲卧病数月,终于在儿子和媳妇劝说下动手术,换了股骨头。好友夫妇俩整个假期陪侍在侧,还是放心不下,长假后又多留了两天。

 “常言说得好,女儿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经过老母亲这场病,我才真正感觉到,还是生个女儿好啊!”好友夫妇生有一子,已在军校读研了。没想到,好友这番话,让嫂夫人很不舒服,她说自己也像女儿一样,想替卧床就医的老人喂饭递水、端屎端尿,可每当这时候,老人连连摆手,就一句话:“让你姐来吧!”这个姐就是老人的女儿,嫂夫人的大姑子。

 听嫂夫人的话音,她也想当个女儿一般的好儿媳,可婆婆楞是不给机会。我连忙解释:“那是老人心疼你,不想让你累着!”闻听此言,嫂夫人略感惊讶,连忙说:“也是也是!”

 世上究竟有没有像女儿一样的儿媳?顺着好友所说那句“贴身小棉袄”的常言,我在想。肯定有。但女儿与儿媳还是不一样。如果说,女儿贴身小棉袄,那么儿媳就是风雨衣。

 相传,风雨衣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的北欧,颇像中国古代的斗篷。真正意义上的风雨衣,恐怕还是起源于劳动人民。面料采用致密厚实的织物,款式也偏重功能性,穿着的人既可抵御凛冽的风雨袭击,又能活动自如,完成各种劳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陆军常常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作战。英国有位衣料商人,设计了供堑壕用的防水大衣,称为“堑壕服”。现代风雨衣,就是从“堑壕服”演变而来,最终成为时尚男女追逐的一款着装。

 对老人来说,儿媳是件风雨衣,标准至少要具备两点:在外人面前能夸,就像风雨衣一样穿起来是“给别人看的”;还要耐用不耽误事,就像风雨衣一样穿着能“挡风遮雨”。

 几年前,父亲肺癌晚期,卧病在床的时候,闹了几年别扭、与老人素不来往的姐姐回到了病床前。爸爸扭过头去,悄悄流泪了,算是对女儿的原谅,并默许了她的伺候料理。爸爸临终前那段日子,姐姐精心照料、陪伴。看得出,爸爸很知足。

 我的妻子,父母的儿媳,也回家看望、伺候过公公几次,可终究北京的工作太忙,加上儿子面临高考,没能更长时间地照料公公。妻子一句话,却让爸爸记住了,病床上一遍又一遍地复述,讲给那些来探望他的亲戚好友听:“儿媳很孝顺,说了,爹只有一个,钱没了可以再挣!”那时,妻子备足了钱,与我商量着不惜一切代价,要留住病危的爸爸。对这个表态和行动,爸爸同样很知足。

 在人生的最后一程,爸爸深感欣慰:作为女儿的姐姐,尽了孝;作为儿媳的妻子,也尽了孝,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以前的家庭,独子独女少,不少人尽享“儿女双全”之福。如今,独子独女家庭多了,独女家庭体会不到“有儿媳”的幸福,独子家庭也缺少“有女儿”的快乐。可居家过日子,油盐酱醋少不了,生老病死总是难免,怎样对待儿媳、女婿,确实是一门艺术。

 有一句感动得让人心疼的话,我常常重复给朋友们听:对自己好点,因为这辈子实在太短;对身边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再遇见。

 这“身边人”包括同事、朋友,也包括家人——其中有儿媳和女婿。

 对老人而言,贴身小棉袄固然很暖心,遮风挡雨还得有件风雨衣。小棉袄、风雨衣如果兼而有之,那自然求之不得,倘若二者只具其一的话,不论哪一件都值得珍惜。

 好友夫妇的经历以及自己家的体验,让我有了一种新期盼——

       愿天下儿媳都能为公公婆婆遮风挡雨,愿天下公公婆婆都能珍惜儿媳这件风雨衣。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文艺学博士)



注:董强与“梦回毛笔和宣纸”为同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