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4岁老父凌晨3点骑车20公里卖菜救子

 昵称3AA79 2015-03-24

  膝下有5个儿子,本已到了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上任郑村84岁的老人陈宝松,却还坚持每天凌晨出发,骑3个小时的三轮车到20里外县城去卖菜。这4年来,给45岁单身儿子患尿毒症的小儿子买药治病的信念,让他一直坚持下来,不愿意浪费一天。他说:“这把老骨头能动,就给儿治!”


  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在三门县县城丹峰菜场,买菜的人们总会看到一个身材瘦削、胡子花白、有些伛偻的老汉,守着一辆小三轮车,叫卖着车里的时令蔬菜。这位老汉是来自亭旁镇上任郑村的陈宝松,今年已经84岁高龄。


  每天凌晨二三点,他从家里出发,载上前天下午从地里摘的新鲜蔬菜,骑上三轮车前往县城卖菜。这段20公里左右的路程,坐汽车只需要20多分钟,而对骑三轮车的老人来说,却需要3个多小时骑行。每天卖菜来回,老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6个多小时。


  到了中午,陈宝松只舍得花1.5元买两个馒头当午饭,连瓶水都不舍得买。他说:“最多一天可以卖出去几十把野菜,除了吃午饭的钱,一天能赚二三十元。”吃完饭等卖完菜,去看下儿子,他再骑三轮车回家。


  这一切都要从4年前的一个噩耗开始。2011年,老人47岁的小儿子郑国柱,被查出患了尿毒症。每个星期3次的透析以及其他的药物支出,对这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从那以后,老人就坚持每天到县城卖菜,用卖菜的钱贴补儿子治病的开支。“我现在身体还好,只要能治好儿子,再苦再累我也愿意。”陈宝松坚定地说。


  亭旁镇上任郑村,位于三门县石岭线旁边,背靠大山,陈宝松就住在村口的一排三层的老房子里。老人一共有5个儿子,都跟母亲姓郑,除了患病的小儿子,其他4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陈宝松和82岁的老伴住在老房子里相依为命,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因为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小儿子郑国柱体格比较瘦弱,至今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一直跟父母同住。为了方便做透析,郑国柱在县城找了份工作,并住在了县城。


  3月19日下午2点,陈宝松像往常一样,拉着他的板车,往1公里外的菜地走去。这片菜地位于半山腰,共有3亩左右,种着豌豆、紫云英(俗称花草)、芥菜、青菜等各种蔬菜,都是老人一个人在打理。在一片已经采了一半的花草地里,陈宝松放下他的小板凳,开始很认真地一根一根地摘,然后用麦秆把它们捆成一束,放在一边的麻袋里面。“花草一定要摘的才好吃,既能保证它嫩,又能剔除杂草,现在是吃花草最好的季节呢。”陈宝松说,他的花草一把卖2元钱,不过他蹲在地里一下午也只能摘20多把,全部卖完有四五十元钱收入。天色渐晚,陈宝松将摘好的菜放在板车上,慢慢地沿着山路往家走去。这些菜被仔细地摆放在家门口的三轮车上,再盖上麻袋,这辆三轮车是老人为了方便去县城卖菜而购买的,相比板车,它的速度要快上不少。


  陈宝松的其他4个儿子,家庭条件都比较普通,自从小儿子郑国柱患病以来,几个哥哥也给予了弟弟不少帮助,家里前前后后花了十五六万元为他治病。年轻时,陈宝松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以种地为生。老伴身体不好,基本没有劳动力,种菜、卖菜、照顾老伴就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丹峰菜场有个卖菜的好人,跟我定了20多把花草,我只要把菜送去就好,不愁卖了。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陈宝松笑着说,每天能把菜都卖出去,他比什么都开心。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郑国柱在三门县城一个小区找了份保安的工作。“如果我的病能早点好,老父亲就不需要这么辛苦。本来应该是我孝敬他老人家的,现在倒是他在帮我,给我治病。”郑国柱说,对父亲,他充满了愧疚。据了解,要根治尿毒症,最好的治疗手段就是移植肾脏,而这不仅需要合适的肾源,还需要近40万元的手术费用。陈宝松每个月卖菜1000多元的收入,要凑足这笔巨款,非常困难。“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我就会坚持下去,能攒多少是多少。我一定不会放弃对孩子的治疗。”陈宝松说,多一分钱,对儿子治病来说,就多了一分希望。如果你想帮他们,拨打台州日报电话0576-88516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