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油背黑锅多年,植物油才是心脏病元凶!

 xcaq 2015-03-24
 

 

动物油背黑锅多年,植物油才是心脏病元凶!

中国人祖祖辈辈都吃猪油,心脏病一直都很罕见,也生育力旺盛。现在猪油被妖魔化,用多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后,心脏病居高不下,不孕症比比皆是,人工受孕中心赚翻了天。

1957年,初出茅庐的库默罗医生请求当地一家医院给他一些心脏病人的血管样本做研究。不出意料,他发现这些心脏病人的血管充满了脂肪堆积,但这不是一般的脂肪,而是一种特别的脂肪,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反式脂肪(trans fat)。

库默罗医生因此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证明了反式脂肪和心脏病的直接关联。但是,他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这过程经历了30年。而直到50年后,美国的FDA才正式决定在食物中去除反式脂肪。

真相总是难以接受的。

库默罗医生今年99岁,至今仍然继续为伊利诺亚大学工作。过去两年,他连续发表了几篇研究,矛头直指造成今天广泛的心脏病的元凶:多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例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子油。

库默罗医生指出,问题不在于胆固醇,甚至不在于坏胆固醇(LDL),胆固醇和心脏病毫无关系。问题只在于胆固醇的被氧化。而那些高温油炸的烹饪过程是最容易把植物油氧化的。

库默罗医生的研究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半数的心脏病病人他们的体内的胆固醇是正常的,甚至是低的。

库默罗医生自己的饮食也证明了这点,除了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外,他还每周吃几次红肉,饮用全脂牛奶。

他已经不记得最后一次吃油炸的东西是什么时候了,也从未吃过人造奶油,但是他会用黄油(Butter)来炒蛋。

库默罗医生说,鸡蛋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最好的食物,包含了所有的9种氨基酸,还有多种维他命和矿物质。吃鸡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黄真的是疯了。

库默罗医生的研究因为太过超前,所以他早期曾受到很大困难,甚至连研究经费都很难拿到。科学界一直都认为如猪油牛油之类的饱和脂肪才是心脏病的元凶。

所幸历史是人民写的。科学家们总是会出错的。传统总是正确的。

虽然今年已经99岁,但是库默罗医生的饱和脂肪饮食(黄油/猪油)令他仍然拥有完美的如同百科全书般的记忆力。他仍然清楚记得所有的人,时间,地点,更令人惊叹的是,是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

编辑:李冬琪         来源:纽约时报

 
=========================================================

 

植物油一定比动物油健康? 不见得!

植物油一定比动物油健康?不太对!台安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刘展棠昨日于台北中仑图书馆举行的"大肠直肠癌"讲座中表示,有些植物油像红花油、花生油含有多键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多键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氧化产生过氧化脂,过氧化脂比动物性的饱和脂肪酸更易产生大肠直肠癌风险,因此若认为吃素较健康,最好多吃清蒸、水煮蔬菜,不要猛吃炒青菜或油炸类食物。

刘展棠医师解释,食物中的脂肪或胆固醇增多时,肠道中的胆酸、脂肪酸及中性胆固醇都会增加,肠道里面的细菌会分解胆酸、脂肪酸、中性胆固醇等,进而形成致癌物质刺激黏膜上皮,增加癌症风险,因此油炸食物时,油炸温度越高,油炸时间越长,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也越高,若吃下大量油炸、烧烤食物,癌症机率自然大大增加。

刘展棠医师进一步解释,许多危险因子都可能增加罹患大肠直肠癌风险,以饮水来说,有研究报告指出,某些氯化物有致癌作用,因此加氯消毒处理的自来水可能增加大肠直肠癌发生率,且氯化物会干扰食物中硒元素的吸收,硒元素却可减少大肠直肠癌发生机率。

刘展棠医师指出,硒元素为一种抗氧化剂,致癌物质必须在人体内经氧游离基氧化后才会活化,进而产生作用,硒元素有助去除氧游离基,防止致癌物活化,减少大肠直肠癌发生。像小麦胚芽、大蒜、麸糠、鲔鱼、洋葱、番茄、甘蓝菜等都含有硒元素。

刘展棠医师补充,钙可在肠道中和胆酸、脂肪酸等结合,成为不被身体吸收的钙盐,并排出体外,所以钙元素也有助降低黏膜损伤、增生致癌风险。曾有研究指出,饮食中含钙量较多者,其大肠直肠癌发生率只有含钙少者的2/3。

www.yntv.cn

编辑:陈柏圣         来源:台湾新生报
 

动物油碰不得?别矫情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动物脂肪成为一个人人恐惧的词汇。若回到40年前,它们本是人人向往的美食材料。

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想当年,一碗加了一大勺猪油的阳春面,加猪油制作的豆沙汤圆,或者用黄油做的曲奇饼干,都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念念不忘的美食。

为什么动物脂肪曾如此让人厚爱?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浓郁香气。动物肉类的香气,绝大部分藏在脂肪部分。去干净乳脂部分的牛奶,除尽皮下脂肪的烤鸭,无论是风味还是口感,总会比高脂肪食材差得很远。用植物油烹调,不可能带来肉类的特有香气,那么做成的食物也就少了很多美食魅力。

动物脂肪的第二个优势所在,就是脂肪的可塑性。绝大多数植物油在室温下都呈现液态,无论是点心、油炸食品还是菜肴,只要稍微多放一点油,这些油就会渗出来,这是个令人烦恼的麻烦。真正的美味境界,就是脂肪虽多,却不露声色,深藏在食品当中,而且成为塑造食品细腻口感的第一功臣。要达到这个效果,脂肪必须在室温下呈现柔软的半固态,既能维持形状,又能轻松变形,永远不会“渗油”。所以,面点要想做出“起酥”的效果,它所用的油脂,饱和脂肪比例必要达到一定水平,才会赢得食客的颌首赞赏。而黄油、猪油、牛油等动物油,天生具有较好的塑性,所以在“植物起酥油”出现之前,它们长期占据面点制作的统治位置,培育了一大批诸如牛油曲奇、鸭油酥饼、猪油火烧、奶油面包之类的经典名吃。

动物脂肪的第三个优势,就是是它们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善于和淀粉及纤维亲近。人们热爱蛋挞、曲奇、酥饼之类点心西饼和小吃,就是喜欢那种塑性脂肪与淀粉紧密痴缠带来的酥香口感。人们都知道,只要有了足够的饱和脂肪浸润,即便是刺口的麦麸之类食材,也会变得香酥顺口。猪油,牛羊油,鸡鸭油,黄油之类能够提供轻松塑型的效果,正是因为它们饱和脂肪比例高于普通植物烹调油的缘故。究其原因,乃是因为饱和脂肪的分子是直线状态,能轻松插入淀粉和纤维素分子长链卷曲形成的螺旋结构内部,发挥最佳的结合效果。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形状弯曲,很难充分插入碳水化合物分子的螺旋内部,效果就大打折扣。

饱和脂肪的第四个优势,就是它们对加热有更好的耐受性。虽然脂肪酸看起来似乎相当稳定,其实在烹炒煎炸的高温之下,它们那平静的表面下都在发生汹涌变化,多不饱和脂肪酸不断地水解,氧化,聚合,环化,分解...乃至生成多环芳烃类致癌物。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油脂还会颜色加深,质地发粘,严重影响菜品的质量。相比之下,饱和脂肪酸对加热的耐受能力则要大得多,产生的有害物质也相对较少。因此,厨师们早就发现,做芙蓉鸡片的时候,用猪油才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卖相,用豆油就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用动物油来做油炸食品,无论安全性还是口感特性,都比用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要强得多。

但是,动物油在具备这么多口感优势的同时,它也有两个健康弱点: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而且含有较多的胆固醇。从六十年代到最近,动物脂肪一直受到质疑,因为一些医学研究认为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会促使人体升高血脂,不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因为这种观点,美国人把用来做炸薯条炸鸡块的油从牛油换成了氢化植物油,把用来做蛋糕的脂肪从搅打奶油换成了植物奶油,理由是它们都不含胆固醇。结果呢,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本世纪初,医学界确认,氢化植物油不仅饱和脂肪酸相当不少,而且其中所含的反式脂肪酸(反式油酸)比胆固醇更糟糕,它实实在在地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说到饱和脂肪酸,食物中有很多种类型,有研究表明它们并非全是坏东西。饱和脂肪中又分为很多类别。其中16碳的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的升血脂作用比较强,而18碳的饱和脂肪酸——硬脂酸的作用小一点。幸运的是,猪油牛油黄油里,主要是硬脂酸而不是棕榈酸。倒是用来做点心的棕榈油里面,棕榈酸的比例相当高。最近有几项研究发现,奶油里所特有的15碳酸与糖尿病和肥胖的危险呈现负相关性,对于像我一样喜欢奶油味道的人来说,又多了一个偶尔使用奶酪和黄油烹调的理由。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此前的多项营养流行病学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膳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总量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并不像从前所认为的那样肯定,两者之间并没有肯定的联系。对于热爱动物脂肪的人们来说,这可真是一个好消息。

按照目前我国最新发布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膳食摄入的饱和脂肪的数量应当控制在每日总能量的8%以内。按照每天能量摄入量1800千卡来计算,那么每天的饱和脂肪摄入量就应当是15克。猪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大概是40%,按此计算,每天如果用25克猪油来做菜,那么就会增加10克的饱和脂肪,占一日参考值的2/3之多。

实际上,除了少数纯素人士,人们很少有机会缺乏饱和脂肪酸。一方面,日常吃的肉蛋奶中都含有饱和脂肪,比如瘦猪肉中含有10%-30%的脂肪,平均按20%计算,一日吃50克肉就能提供10克脂肪,其中有4克饱和脂肪酸。全脂牛奶含有3%的脂肪,其中50%为饱和脂肪,那么喝250克全脂牛奶就能得到约3克饱和脂肪。若再算上鸡蛋和鱼中的脂肪,那就必定会超过10克。

另一方面,植物油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比如花生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30%,那么用30克花生油炒菜,就会吃到9克左右的饱和脂肪。这几项加起来,早就超过15克的参考值!所以,要想使用动物油来烹调,首先要保证日常吃的鱼肉蛋奶不过量,其次必须保证不增加烹调油的总量,比如说,用猪油和牛油来替代植物油用于炒菜,每天的用量空间也不大,最多也只有25克左右,仅仅能炒一个菜罢了。

人们与其对动物脂肪那么纠结,倒不如更多地关注脂肪的摄入总量,降低烹调温度,保证脂肪的新鲜度,并按照使用温度来选择品种。那些需要高温加热和香酥口感的食物可以考虑使用部分动物油;煮肉炖鸡的浮油亦不必扔掉,而是替代植物油用于烹调蔬菜,既不会增加脂肪的总量,又不辜负它们的香气和口感。

既然追求美食,那也无需刻意禁绝对动物脂肪的热爱,而只需注意数量和频次。美食之所以为美食,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天天享用,其美味魅力会在期待和回味当中得到反复加强。动物脂肪也一样,奶酪蛋糕也好,牛油酥饼也好,不妨给自己定个规矩,每个月只有两三次享用它们,而日常烹调注意清淡为主,油脂总量控制,多配蔬菜杂粮。如此,美食和健康可以兼顾,就无需把增肥的罪过归于动物脂肪了。

编辑:zhongk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