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年龄称谓集趣

 老刘tdrhg 2015-03-24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同学们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兹将常见于中学课本的各个年龄的称谓汇编如下,供学习时参考。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 如《北史·崔暹传》:“崔逡窃言:‘文宣帝为黄口小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垂髫:(tiáo):古时童年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指童年、幼年。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指童年时代。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龆龀、始龀(chèn):儿童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此指童年。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kòu):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年,豆蔻枝头二月初。”后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作为成童的代称。   

及笄(jī):《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笄,用簪子盘头发。因此,称女子十五岁,亦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称为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就是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遇事能明辨不疑)因此用作四十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代指五十岁。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另,六十岁亦称“耳顺”。

下寿、中寿、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八十为上寿。《左传·崤之战》:“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后因指八十岁。  

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的年纪。《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黄发:指年老、长寿者。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期颐:(jīyí):指一百岁。期(jī),周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