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丹南宗太乙大道考

 ziguozi 2015-03-24
度孙卖鱼2012-2-24

附录三篇:

内丹南宗太乙大道考

吕洞宾著《太乙金华宗旨》。何谓太乙?太乙者,大道也。

何谓金华?金华者,先天太乙真气也,金丹也,亦即大道也。

金华,先天太乙之真气和金丹,都称之为“道”。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名称呢?这是由于修炼的层次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称。在修炼的初级阶段,修炼者可以看到气光,这个光,也叫金华。在青羊宫修炼太乙功的弟子中,很多人在修炼中能看到光。甚至有的人,在修炼中,发觉周身金光闪闪,好象全身被金光罩着一样。这些光,在人体内则是先天太乙之真气,体内真气越足,看到的光就越强。《太乙金华宗旨》曰:“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则是先天太乙之真气。”这仅仅是修炼的初级阶段,随着修炼层次的提高,先天太乙真气逐渐凝聚而为太乙金丹,这才算成功。《太乙金华宗旨》曰:“往古来今,只此一道。名之为金华,道之因也,就其初功言之也。名之为金丹,道之果也,就其成功言之也。”道之初功,名之为金华。道之成功,则名之为金丹。

按照吕洞宾的观点,所谓修道,就是修炼先天太乙之真气。所谓炼丹,实为炼气也。“往古来今,只此一道。”其他皆被视为旁门。“丹者,气之所结也”(《唱道真言》)。丹乃先天真气之结晶也。若内气不足,怎可结丹?修炼金丹大道是有检验标准的,并非信口开河的虚言妄语。《太乙金华宗旨》在验证章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检验标准。其中一条是:“遍体充实,不畏风霜。”这时的遍体充实,指的是周身内气充盈。内气就是能量,内气足则能量大,自然不畏风霜,甚至可达单衣过冬。在青羊宫修炼太乙功的学员中,已有不少人达此境界。这是结丹的前提条件,也是结丹之必然结果,还是检验真假结丹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步,结丹之说,不过是空话而已。 

吕洞宾传道于刘海蟾。刘海蟾,名操,玄英,字昭远、宗成,号海蟾子,封明悟弘道真君。燕地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后遇吕洞宾得金丹之秘旨。遂辞官从道,隐居华山,终南山。

刘海蟾传道于张伯端。张伯端,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人称紫阳真人。北宋天台(今属浙江)人。为南宗开山祖师。曾为府吏,因触犯火烧文书律,充军岭南。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转成都。在成都遇刘海蟾授以金丹大道。其《悟真篇·后序》自序说:“伯端向已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丹法。”《海琼问道集序》曰:“张得之刘海蟾,刘得之吕洞宾。”

张伯端得太上大道真传,以老子的养生思想,作为内丹派南宗修炼术的指导思想,从而为南宗修炼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著作《悟真篇》曰:“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又曰:“道从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些论述,表明张伯端乃上承道教之正统也。

张伯端先命后性的内炼术思想,开创内丹派南宗,成为南宗开山祖师。其《悟真篇》曰:“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有作之命功,乃无为之性功的根基。《悟真直指》曰:“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为修性养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者,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者,以道全性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本来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无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正由于命功是性功的根基,所以必须先修命功,以延长其寿命。再修性功,以达最上一乘之妙道。

修命实为修炼先天太乙之真气,气乃炼丹之药物也。《悟真篇》曰:“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无要识心,莫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清·仇知《悟真篇注》曰:“虚心是性功上事,实腹是命功上事,应先炼铅实腹,再行抱一之法以虚心。”进一步说明先炼命功,后炼性功。炼命功就是炼铅,何谓铅?《悟真篇阐幽》曰:“真铅乃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即金丹大药也。”真铅即先天一气,乃炼丹之药。炼丹无药,怎可炼丹。《悟真篇》曰:“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真种子即真铅。又曰:“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只有修炼先天太乙之真气,才是正宗修炼术,其他种种,任你如何用功,也是枉施功。难怪在现代太乙功学员中,不少人炼其他功法多年,终无成效,而改炼太乙功,却立见功效。

应如何修炼呢?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曰:“恍惚之中见真铅,杳冥之内有真汞。以黄婆媒合,守在中宫。”“绵绵若存。胎气既凝,婴儿显象,玄珠成象,太乙含真。”在恍惚之中,绵绵若存。先天太乙之真气,在神的作用下,逐渐凝聚而成太乙金丹。这才是正宗的最好的修炼方法。张伯端在《赠白龙洞刘道人歌》说:“君不见,《破迷歌》里说,太乙含真法最良。”

张伯端从炼先天太乙真气入手的内炼术思想,为南宗修炼术奠定了基础。张伯端被奉为南宗鼻祖,位居南宗五祖之首。

南宗太乙大道乃长寿之道,已为古今之实践所证实。我已发表多篇这方面的论文。不少读者和太乙弟子来信,希望能了解太乙大道之根源。故写此文,以答读者和太乙弟子。太乙内炼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古代优秀文化之瑰宝。这是古人千百年来,心血和智慧之结晶,我们一定要贵之!宝之!

【网络文字录入者按】:本文录自《气功与体育》1999年第6期。

川西是内丹派的发源地

自古以来,我国古老的炼丹术闻名中外,炼丹家以追求长生为其远大目标。据史料记载,炼丹家长生者甚多。秦汉时期著名炼丹家安期生,人称千岁翁。《列仙传》记载:“安期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方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马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秦始皇即遣使者徐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碣石(今秦始岛一带),留有《碣石门辞》,并在碣石拜海求仙,今秦皇岛海港区东山,有秦始皇求仙入海处。秦始皇先后派徐福、卢生、候公、韩终、石生等两批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寻道求仙,以求长生不老。明宪宗13年一曾在现秦皇岛海港东山立“秦始皇求仙入海处”石碑,自1986年以来,考古学家又在北戴河东山一带掘出规模宏大的秦始皇行宫。《史记·封禅书》记载,李少君谓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看来,有关安期生和秦始皇求仙的传说,是真实的。

在古老的养生史中,安期生还称不上始祖。还有比安期生更早更著名者,那就是彭祖。《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20 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龙、倕、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彭祖在尧执政时,就是尧帝的大臣。《史记·楚世家》称彭祖为黄帝之后裔: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并记载“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汉书·古今人表八》记载:“女滨(陆终妃)生六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篯鑑(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列仙传》记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鑑,帝颛顼之玄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喜导引行气。”《史记·三代世表》记载:“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高阳),立,封其支庶于蜀。”《华阳国志》说:“彭祖本生蜀。”

彭祖生于蜀,其家在蜀之何地呢?《国语·郑语》补正:“封于彭城,请之彭祖。”《华阳国志》说:“彭祖家其彭蒙。”彭蒙即彭亡,彭祖亡于此,故曰彭亡。《元和志》记载:“彭亡城亦曰平无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 彭亡,山名,也是聚(乡)、城名。彭亡山,《寰宇记》称彭女山,即今彭山双江镇背后的仙女山。双江镇又称江口,即古彭亡聚,彭亡城。仙女山有彭祖祠和彭祖墓。《水经注》说:“江水自武阳东入彭亡聚……此地有彭□,言彭祖□焉。”《华阳国志·彭山》条曰:“彭祖冢及祠在此。”《四川郡县志》在转引该条下注曰:“即今江口镇北仙女山上。”现仙女山确有彭祖祠和墓。

从以上史料记载看来,彭祖确有其人,而且寿命大大超出常人。现彭祖祠正面立有一“养生始祖”之石碑,确是名副其实。长生的根本途径是修炼内丹,彭祖应是我国内丹派的始祖。《内外功图说辑要》记载彭祖修炼丹道秘诀诗一首,诗曰:“长生不在说多言,便向坎离采汞铅,炼就大丹三十两,玉皇天诏定来宣。”坎离汞铅都是内丹术术语,坎离汞铅乃修炼金丹大道之关键所在。内丹派南宗一祖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指出:“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紫贤真人薛道光注曰:“甘露黄芽皆金丹之异名。天地坎离乃龙虎法象。天地之气氤氲,甘露自降;坎离之气交会,黄芽自生。龙虎二弦之气交媾,金丹自结矣!此般至宝,家家自有,以其太近,故轻弃之。殊不知,此乃升天之云梯也。”上阳子注曰:“金丹大道,人人有之,家家有之,愚者迷而不觉。……一阳之气上升,而一阴之气下降,则降甘露。若真水润上,而真火炎下,则结黄芽。要知甘露黄芽即先天一气,此气才至,即结成丹。”《悟真篇》又曰:“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上阳子注曰:“金丹之妙,不出汞铅二物为根宗也。”彭祖修炼丹道诀诗,说出了修炼金丹大道的根本。彭祖的内丹术思想为南宗所继承和发展。张伯端的内丹术思想,与彭祖的丹道思想如出一辙。

金丹大道,人人有之。长生之药,就在你自己身上。只是愚人,迷而不觉。彭祖懂得“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彭祖经》)。天地之所以长存,在于得了阴阳二气交会之道。人要长生,必须效法天地交会之道。人身自我阴阳二气相交,即可激发先天一气,此气凝结即为金丹。这是彭祖长寿的根本原因。炼气是内丹派修炼术之核心,也是彭祖养生长寿之关键。彭祖炼气养生思想,对儒家也有较深的影响。荀子说:“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孟子曰:“养吾浩然之气。”彭祖擅长房中,实际是在“天地交会之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彭祖擅长房中术,殷王亲往求之。彭祖将房中术传给殷王及其心腹采女。殷王欲杀彭祖而独占此术,彭祖遁走,回居四川武阳彭祖宅。专心炼气养生。

彭祖的弟子王乔和赤松子,当时同彭祖一起在川西修炼。《华阳国志·蜀志》说:“王桥(乔)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又说:“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北山,即彭山天柱山。《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王乔蜀武阳人也,为柏人令,得道而仙。赤松子,上谷人也。病疠,入山”修炼。蜀之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续汉志》武阳县刘昭注引《益州记》曰:“县有王乔仙处,王乔祠含在县下。”今彭山县境北平山,即王乔仙处。《无上秘要》引《正一治图》说:“北平治,上应室宿,山上有池,纵广二百步,中有芝草神药,昔王子乔得仙之处。”王乔、赤松子同在一起修炼,史书常将二人一起记载。《淮南子·泰族训》说:“王乔、赤松子,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生矣。”《列仙传》说赤松子“入水不濡,入火不烧”。今四川西部松潘县有古赤松子观,为赤松子得道成仙之处。

《性命圭旨》载有“赤松子胎息诀”,诀曰:“气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火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吕纯阳祖师在《太乙金华宗旨》中说:“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随后解释说:“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而机枢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而已。”水中金,即肾中生气,乃先天元气也,此即金丹大药。《吕祖传道集》曰:“肾,水也,水中生气。”水中气,即水中金也。“凝神入气穴”乃修炼金丹大道之大法,由赤松子传授,为三清中的玉清所继承,又为纯阳真人所发展。还为现在周壮太乙功所发展。太乙功所传授的金丹秘功中,就有“凝神入气穴”的具体修炼方法。

赤松子的凝神入气穴的修炼大法,是彭祖的“向坎离采汞铅,炼就大丹”的修炼秘法。王乔和赤松子均跟随彭祖,在川西修道。马王堆出土的医简《十问·第六问·王子巧父问于彭祖》,王子巧父,即是王乔。“子”为男子之美称,父为男子之尊称,巧与乔音近。又如赤松子,有称赤诵子者,松与诵音近。《王子巧父问于彭祖》一书,进一步证明王乔乃彭祖之弟子也。

《太清导引养生经》载有王子乔修炼法。经曰:“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内气……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以省为贵,若存若亡。”很显然,这不是一般的导引术,而是内炼术,乃修炼元气之内丹术。

彭祖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学派始祖,是古老的内丹派创始人。现彭山仙女山彭祖祠前,树有“养生始祖”的石碑。《抱朴子·内篇》说:“按彭祖经云,其自帝喾佐尧,历夏至殷”数百年。彭祖是五帝时代(公元前期26世纪到公元前21世纪初)人,早于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0年)一个半世纪左右,也早于释迦牟尼一个半世纪。释迦牟尼与老子为同一时代人,老子还略大于释迦牟尼。

彭祖、王乔、赤松子均在川西修炼,川西为内丹派的发源地。

彭祖、王乔、赤松子的内丹术思想,为后来的内丹派南宗所继承和发展。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国曾担任过参与内政外交的大官。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曾接受过彭祖、王乔和赤松子的内丹术学说。他在《楚辞·远游》中说:“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可悲的时俗,我愿轻身飞举而远游,样方能乘清气向上飞升呢?“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修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要想乘清气而飞升,只有审察思想以端正德操,修炼先天正气,必须淡漠、空虚、寂静、自然无为。而道自得。我想步赤松子之清尘,继承他遗留下来的修炼法则,崇敬赤松子真人的美德,向往他的登仙,蜕化而去,人不能见,名声显赫,流传万古。端德操、求正气、漠虚静、澹无为等等,这些都是修炼内丹术必须遵循的原则。修炼中,遵循这些原则,就能象赤松子那样,蜕化登仙,万古流芳。

《楚辞·远游》还说:“春秋忽其不淹兮,奚火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餐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而入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之和德。曰:道可授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侍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年月不停留很快就过去了。我如何才能长久地留在故居呢?只有跟随王乔娱乐游戏,吸食六气和饮清露,沐浴朝霞,呼吸正阳之气,保持神明之纯净,精气入而浊气出。我将乘清风,随风而去。见着王乔,我恭敬地向他请教一气和德(德即道)之事。王乔回答说:道可以心领而不可言传,道可以小到无限,也可以大到无穷。神不乱,自然处之,虚心、无为。这时,一气就能大有神通,就练成了,这就是“德之门”,即道之门,修道之门。若能坚持修炼,可“留不死之归乡”。古人认为,通过修炼先天一气,就可永远留在这不死之乡。

从以上可以看出,屈原讲的是内炼丹法,又称为内丹术,其内炼思想来源于赤松子、王乔。明清之际的王夫之(1619—1692),又名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的哲学家。他坚持唯物主义精神,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以炼气为核心的内丹学派学说极易接受。他在《楚辞通释·远游》中指出:“此篇之旨,融合玄宗,魏伯阳以下诸人之说,此皆本于此,迹其所由来,盖王乔之遗教乎!”称道家为玄宗。魏伯阳,东汉(25—220)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高门望族,但不愿为官,一心向道。葛洪《神仙传》说,他进山修炼,服丹成仙。《历世真仙本道通鉴》说他:“得古人《龙虎经》,尽获妙旨”,作《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的内丹术思想,就来源于彭祖、赤松子、王乔。王船山在《楚辞通释·远游》中还说:远游篇“所述游仙之说,已尽学元者之奥,后世魏伯阳、张平叔所隐秘密传,以姹妙解者,皆以宣泄无余。盖自彭、聃之术兴,习为淌洸之寓言,大率类此,是在求之神意精气之微,而非服食、烧炼、祷祀及素女淫秽之邪说可乱,故以魏张之说释之,无不吻合。”魏、张之说与彭、王之说完全吻合,一脉相传。

张平叔,即紫阳真人张伯端,为内丹派南宗之开山祖师,继承了彭、王之内丹术思想,写了《悟真篇》名著。《悟真篇》与被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在丹经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元代陈致虚在《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中说:“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张伯端为了弘扬内丹派,而密传金丹大道,先后得道者,有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共称南宗五祖。明代著名炼丹家张三丰,继承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术思想。现在成都所传“周壮武当太乙功”,乃三丰祖师之高徒李一清真人所传,与彭、王、魏、张、白、张、李乃一脉相传,为正统的金丹大道。

本文以史料为依据,所引史料为《史记》、《华阳国志》、《楚辞》、《楚辞通释》、《汉书》等,应该是真实的。

【网络文字录入者按】:本文录自《中国气功》2000年第3期。文中个别繁体字无法打出,用□示缺。

道家圣地

——成都鹤鸣山考古

道教都以太上老君(即老子)为其创始人,其实,创立道教另有其人。此人就是东汉时代的张陵(后称为张道陵),入蜀鹤鸣山学道。鹤鸣山之名,见于史志者,始于此。鹤鸣山,亦称鹄鸣山。《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晋·陈寿《三国志·张鲁传》记载: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后汉书·刘焉传》记载:(鲁)祖父陵,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魏书》卷一一四记载:张陵受道于鹄鸣。

张陵在鹤鸭山修道,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年间,创立道教。道众尊称张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

鹤鸣山设立传道之所,曰鹤鸣化治。共设二十四治,亦称二十四化。南北朝时,称化治为馆;北周政权时,改馆称观;唐代以后,宫观并称。鹤鸣山宫观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

太清宫,乃太上老君的道场,一般又称之为老君殿。位置在鹤鸣山天柱峰,乃鹤鸣山之顶,为汉时鹤鸣化治馆之遗址。唐时扩建为鹤鸣观,以后各朝代均有多次兴建,毁于“文革”之中。有诗赞鹤鸣山老君殿曰:“重宇矗山颠,飞梯百级悬。东西双涧合,左右数峰连。乔木含烟碧,危岩带雨妍。钟声三四杵,和月荡层峦。”清·陈而新《重建鹤鸣山太清宫碑记》曰:“建太上老君殿,系宋开宝年间重修,则创于汉唐,可知迄于元明兴废颓……老子道德之妙,惟瞻拜之。余依稀紫气东来,乘风云而上下,真莫测其犹龙乎!是为记。”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三大邑条记载:鹤鸣观,二十四化之一化也,太清宫建在鹤顶啄。清同治大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在天柱峰顶,又名鹤鸣观,明代重建。

鹤鸣山以山形象鹤而得名。山即鹤,鹤即山。鹤鸣即山鸣。妙高峰、留仙峰、天柱峰,三峰品列,如飞鹤之形。妙高峰、留仙峰左右对峙,如鹤舒展之两翼,矗立于中央之天柱峰,乃鹤之顶也。其东西两涧合流处,为鹤之啄。至啄尽处,冲流屹立一巨石,为鹤衔丹书。天柱峰后,与大坪山麓衔接之低凹地带,乃鹤颈。大坪山乃鹤背。其绝顶之冠于中峰,乃鹤尾。清《大邑县志》左翘《鹤鸣观记》曰:“前望乎眉已,后枕乎绥荒。盎然而中起者背也。峗峗乎,其凌云突然而前峙者顶也。屹屹乎,其插地引以长峦若项。延伸之状辅以两嶂,如翼之舒展之形。噫嘻!此鹤莫知其忽然而来也。“清《大邑县志》卷一八载:鹤鸣山举高且秀,秀且奇者,兼而有之。鹤经曰:“鹤瘦,头露眼,顶赤,啄长,项修而寿大,足高而尾凋,凤翼翔云,毛丰,肉疏,龟背,鳌腹,短后轩前,谓之仙禽。”鹤鸣山属岷山山脉,在今四川大邑县西十二公里。大邑县属成都市管辖。

鹤鸣山有二十四大洞(应周天节候)和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

天谷洞,在鹤鸣山天柱峰后,大坪山半岩上,为断裂岩洞。洞中高约3米,宽约2米,全长约20余米。东汉张道陵,明代张三丰,曾在此修炼。故此洞又称天师洞。

明代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曰:“本朝洪武末,张三丰真人自宝鸡来,神游于此,后入天谷洞中。”清代《四川通志》卷三十八记载:“张三丰明洪武末,入邛之鹤鸣山(大邑属邛崃辖地)……居半载,入天谷洞不出。”张三丰还写有天谷洞炼丹诗一首,诗曰:“天谷本天性,长歌石窍鸣。栖神须此地,坐炼大丹成。”

清代同治《大邑县志》卷十六记载:“汉永寿二年,张陵自以功成道就,乃于半岩跌入石壁中,自岩顶而出,因成两洞,上曰峻仙洞,下曰平仙洞。”张陵在天谷洞修炼成功,看来似乎真有其事。

访仙岩,在鹤鸣山后。明代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曰:“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诣蜀延访三丰。一日,山之峭壁间,见其乘虚飞步,悠然隐见,哀求久之,遗其杖履而去。”故名访仙岩也。

张三丰乃明代著名炼丹家,其修炼术为南宗内丹派。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定宗二年四月初九日(公元1247年),不终所终。原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发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裳,一餐可食升斗,或数日不食。游处无常。明太祖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派使臣寻访之而不得。张三丰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后游四川。《邛州志》记载:张三丰云游名山至成都,寓居青羊宫月余,遂入大邑鹤鸣山修炼。

明永乐五年,钦差礼部尚书胡源洁奉明成祖圣旨遍访名山,求访真仙张三丰真人,后上鹤鸣山拜请张三丰。永乐十五年丁酉春正月,龙虎山道士吴伯理,钦奉太宗父皇帝御旨,捧御书入蜀之鹤鸣山,于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十八年庚子秋,于大坪山延祥观后四十余步处,建立迎仙阁。因其地位清高、林木茂盛而幽静,筑以楼台,而榜以迎仙。又五载,即宣德元年丙午冬,复于迎仙阁后,建张神仙祠三间。胡源洁和吴伯理,朝夕朝拜。一日,张三丰降临,二人喜之不尽,求其赴京,面见皇上。张三丰曰:自古天子未有成神仙者,汝还奏,惟求勤政当爱民,为太平天子,天下幸矣!二人牵裙泣恳,终不应,乃升登访仙岩,入天谷洞不出。

胡源洁和吴伯理是奉皇帝圣旨,迎请张三丰真人赴京面圣的,而张三丰不答应赴京,因此,二人都不敢回京复旨。结果,二人都老死于鹤鸣山。吴伯理死后,葬在迎仙阁后,至今墓尚存,并立有墓碑。碑文记:成祖遣龙虎山道士吴伯理,捧御书诣鹤鸣,迎请真仙张三丰不得,客死于此。葬迎仙阁后。明礼部尚书胡源洁八十九岁时,卒于鹤鸣山。卒后葬迎仙阁,在吴伯理墓后。并立碑,碑文载:老先生字源洁,武进人也,于永乐五年奉成祖旨,迎请真仙张三丰于鹤鸣山,殒迎仙阁。此碑现存迎仙阁。

明成祖迎请张三丰御书:“真仙张三丰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常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龙虎山道士,谨致香奉书,供候云车凤驾,忽然降临,以付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明成祖迎请张三丰石刻隶书碑,在鹤鸣山迎仙阁内,毁于“文革”。

明天顺皇帝赐封诰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仙风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入圣之功,旷世一逢,奇纵罕见尔。真人张三丰芳姿颖异,雅志孤高,得仙籍之秘诀,饵金鼎之灵膏,去来悠忽,实得造化之机,隐显微芒,正合乾坤之妙,特封耳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赐封时间为天顺三年,即公元1459年。为什么封“通微显化真人”呢?据《张三丰全集》载:“天顺末,或隐或现,上闻之,封通微显化真人。”因张三丰已达超凡入圣,去来悠忽,隐显莫测,集阴阳之气,得长生久视之道。

鹤鸣山不少名胜古迹,都与张三丰有关。如访仙岩、迎仙阁、天谷洞、张神仙祠、张神仙祠堂记碑、迎仙阁记碑。还有张三丰八卦碑、八卦亭为张三丰读易经的地方,在天柱峰后,大坪山麓。民国《大邑县志》记载:明张三丰八卦亭,在鹤鸣山,本张三丰观易处,其图以太极居其中,伏羲八卦包其中,盖言阴阳消长之义,以明丹火之进退尔。

鹤鸣山三丰古柏。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大邑古迹(鹤鸣山古柏),在鹤鸣山迎仙阁后,相传张三丰手植,大可五十围,今仅存枯椿,内生子柏,亦近六围。

在迎仙阁后有张三丰手植古柏碑记曰:大邑鹤鸣山中,迎仙阁后,有张三丰手植柏树,大可五人围。

张三丰题鹤鸣山诗曰:“沽酒临邛入翠微,穿云客负白云归。逍遥   四神仙洞,白鹤欣然啸且飞。”又曰:“道士来时石鹤鸣,飞神天谷署长生。只今两涧潺湲水,助我龙吟虎啸声。“在迎仙阁,有张三丰题鹤鸣诗碑。

清代李元植①因思念张三丰,而写了《鹤鸣山思仙歌》:“神仙个个会骑鹤,此鹤独为张氏得。虚靖初来飞上天,三丰再遇响岩壑。不遇高真不肯鸣,一鸣便有香风生。至今五百有余载,松间眠石静无声。或是主人尚难伏,蛰藏胎息卧云谷。待他长啸入山来,便照前番应声出。平泉隐者炼丹砂,抱琴携酒踏烟霞。冷涧潺湲暄日夜,深岩窈窕藏仙家。正是幽人栖息处,四周青壁嘘云雾。八卦亭前缓缓行,迎仙阁上层层步。想见先生礼白云,一瓢一衲远尘氛。三征不至傲洪武,十年难求逃建文。变化无方谁识面,昨霄梦里曾相见。羽衣道士翩然来,唤醒仙坛瞌睡汉。”

【录入者注】①李元植,即西派祖师李涵虚,字元植。

《道藏辑要·张三丰全集》也有关于张三丰在鹤鸣山修炼的记载:“洪武末,有道人游临邛之鹤鸣山。山有二十四洞,以应二十四气。道人入山时,石鹤复鸣,人咸惊异。居半载,入天谷洞不出。洞门书三丰游此四字,时已一百余岁矣!”

张三丰与仙鹤很有缘分。据《道藏辑要·张三丰全集》记载:“三丰老仙系龙虎裔孙也,其母林氏。老仙降诞之夕,林梦斗姆元君手招大鹤止屋,长鸣三声而寤,遂就褥焉。”

张三丰先在武当山修炼,但其归宿还是成都鹤鸣山。《道藏辑要·张三丰全集》记载:“天顺末,或隐或现,上闻之,封通微显化真人,后往来鹤鸣山半年,不知所终。”

丹书称三丰祖师为老仙,此言不虚。张三丰的名著《无根树》丹词,作于武当山中。其词尾附记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岁在甲子中和节,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张三丰生于1247年4月初9日。在武当山写《无根树》丹词时,已是141岁了。

明太祖闻其名,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派使臣上武当山,拜请张三丰,此时,张三丰已是144岁了。

鹤鸣山张神仙祠堂碑(此碑存于鹤鸣山迎仙阁)记载:张神仙名通,字三丰,洪武壬申(1392年),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山陟鹤鸣峰顶。张三丰上鹤鸣山,已是145岁了。《蜀通志》作三百余岁。

鹤鸣山迎仙阁明代胡源洁墓碑记载:礼部尚书胡源洁于永乐五年(1407年),奉明成祖圣旨访仙人张三丰。这时张三丰已是160岁了。

鹤鸣山迎仙阁呈伯理墓碑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龙虎山道士吴伯理,奉太宗文皇帝御旨,入蜀鹤鸣山天谷洞迎请真仙张三丰。此时,张三丰已是170岁了。

天顺三年(1459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此时,张三丰已是212岁了。

张三丰为什么如此长寿呢?张三丰是不是天生的神人呢?答曰:非也。《黄庭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长乙山人在《张三丰全集》的叙言曰:“余以为却病养生,即仙道也。”由此看来,仙道并不神,只不过是修炼精气,祛病养生。按古人的观点,由凡人到真人的过程,就是积精累气的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神秘之事。

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曰:“大修行人所争之,非人所知,是先天一炁。”上阳子曰:“修仙作佛皆此先天真一之炁,若非是炁,不系修行,不能长生。”所以张三丰在《大道指要》中指出:“行持造化功,下手调元炁。”“积精累炁是初候”,“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功夫”,“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曰:“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又曰:“养得气满神全,金光出现,昼夜常明。如是则吾身内丹成。”

鹤鸣山之所以成为道家圣地,一是张道陵曾在此修炼,二是张三丰也在此修炼,三是鹤鸣山自身有其独特之处。真是人杰地灵啊!

【网络文字录入者按】:本文录自《中国气功》2000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