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说理论,多讲方法”只是个幌子

 乔乃强阅览 2015-03-24
   这两年,很多人在说,教师已经不缺理念了,缺的是方法。培训时,不要再讲那些大道理,要多教些可操作性的东西。
   我赞同“教师缺方法”这个观点,但对“教师不缺理念”的说法有不同意见。认为教师培训应该“少说理论,多讲方法”,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急功近利传统的另一种体现。
一、为什么“少说理论,多讲方法”仍然是急功近利
   我自己因为发表过一些文章,出了几本书,又当过几年的编辑记者(现在又做了编辑),不时有老师问我写文章的方法,也有学校邀请我去做过相关的专题讲座。在交流中,我能强烈感受到一些同行发表文章的急切心情。还真有人聊了一会儿直接对我说:“老师,你就帮我写一篇吧,我肯定不会让你吃亏的。”
   你说,他是要方法,还是要结果?这样的老师,在听说了教育随笔的写作技巧、知道了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帮助后,能有几人会勤奋阅读认真反思积极写作?
也曾对一些年轻教师讲过自己当年刚走上讲台时用过的方法。第一年教高一政治,我借来了初中三年的政治教材和高一所有学科的教材,因为我要弄清楚高一学生他们初中学过哪些政治内容,他们高一正在学习哪些东西。我觉得这是了解学情的好方法,可是有几个年轻教师听了之后会去下这种笨功夫?
   “少说理论,多讲方法”很多时候其实真的只是一个幌子。很多人真正要的不是方法,而是结果,或者说是能直达结果的捷径。几年前我就曾说过,如果有一种药吃了能保证学生高考成绩比平时上升20%,但对身体损伤很大,学校和老师肯定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吃药。因为成绩对学校和老师有利,而身体是学生自己的。很不幸,这种事后来果然发生了,果然有老师给孩子吃药。不过,这事不是发生在中小学,而是在幼儿园;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是幼儿园不愿意因为小孩子感冒请假次数太多以后被迫返还学费给家长。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少数没有底线的人才会干出来的事,我们不可能这么做,我们要的是科学的方法,追求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满了善意的说辞,其实同样经不起推敲。现在,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最感兴趣的就是提高学生分数的那些办法。当成年人不关心孩子的兴趣,不在乎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当教育只剩下分数的时候,再科学的办法最终也只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这种没有人性温暖的科学,与希特勒的种族清洗其实是同类。
   这时候该有人说:“现在都是这样,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有没有办法,这个问题可以先放一放。至少,我们已经证明,许多人所谓的“少说理论,多讲方法”真的只是一个幌子。许多人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内心最真实最渴望的是:怎样才能弄到试题和答案?怎样保证作弊不被发现?如何认识招生办的领导?如何能参加一个内部比赛给孩子获得加分的机会?那种能提高学生分数的药到底有没有啊……哦,还有如何能认识编辑帮忙发篇文章。
二、因为没有方向,所以才要方法
   急功近利早已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它不是教师群体独有的特征,而是整体社会的普遍现象。前几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忽悠了全国所有的家长。现如今,打造品牌学校、成就品牌教师又成为忽悠学校和教师的一个新项目。
   要赢、要脱颖而出、要成为人上人……这一切最终是为什么?别人不愿意思考也就罢了,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又有什么资格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放眼望去,很多同行总是很害怕,害怕惹领导不开心,害怕某天被解雇了没法活,害怕同事说三道四,甚至上了网与同行交流时都总怕与人发生冲突。
   同时,我们又似乎非常厉害,总是争个不停:争职称、争荣誉,现在还要争创自己的品牌。中级职称到手了不满足,要成为高级教师;高级教师评上了不满足,要评特级;特级教师荣誉到手了不满足,前面要加上“全国著名”字样才行。
似乎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必须这么做吗?还有没有其他路可以选择?
   许多人又会说:“没办法啊,大家都是这样子,我能怎么办?”
身为教师,一个成年人,甚至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高级职称到手的人,还在那里动不动说“大家都是这样子”,大家真觉得这很正常吗?“我”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选择?为什么“我”必须和大家一样?
   肯定又有人会说:“没办法啊!社会中人,怎么可能随心所欲,一意孤行?”
   打住,错了!
   除了生下来时我们每个人确实都肆无忌惮地随时随地要喝奶会睡觉随时随地大小便之外,以后的日子,我们可曾有过多少“一意孤行”的时候?一进学校,老师就告诉我们了,自由是相对的,火车离不开轨道,风筝必须有线牵着才能飞上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守纪律,要听老师的话。
   从那时起,我们身上没有绳索捆绑,但心灵已经被牢牢禁锢。我们慢慢丧失了“星星为什么会眨眼”这样主动思考的能力,整天接受“a、o、e……”、“A、B、C……”、乘法口诀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些东西。当然,我们还被告之“大河有水小河才会满”、个人和集体、自由和规则永远是后者在第一位的,还要背“圣人训,弟子规”。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先是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慢慢地我们觉得自己根本不该有问题,最后我们觉得能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你看,那个倒霉蛋不听话,老师从来不让他回答问题。
   最后,我们甚至变成了一群只会按照别人要求回答别人提出问题的聪明人,比如接受电视采访时只能按照记者提供的稿子念。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电视采访的,于是很多人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非常配合记者的摆拍要求。说不说自己的话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露脸”了。
   其实,要没那么张纸,很多人已经真的不知道可以说什么了。虽然我们名义上叫“教师”,还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我们也是一群只会跟着指挥棒走的人,还需要时不时被敲打一下,不然就有人偏了走丢了。如果没人给一个方向,我们就不知道何去何从。现在甚至光指出“方向”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多给“方法”才行。
三、其实连急功近利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这一切其实根本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就像那一串绕着花盆转圈的毛毛虫,以为自己很努力、很主动、很自觉,其实这只是我们的幻觉罢了。我们这般努力不是源于我们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而是基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和长期被误导的结果。
这么说可能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们的努力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没办法”。当年做春蚕当蜡烛,是“没办法”,因为这是上面的号召,不想干都不行。现在为职称努力,还是“没办法”。以前教师职称系列只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现在可好,每一级又细分出四个档次,足够老师奋斗一辈子了。一生就在“没办法”中努力,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悲催。
   说白了,我们很多人只是像聪明的小松鼠那样在冬天来临之前为自己储存足够的食物而已。当然,人比松鼠胃口大太多,胆子又小很多,总是怕食物不够。
想起一个小故事:
   一艘船在海上出事了,只有一名水手在飘浮几天后被路过的另一艘船救了上来。随后几天,船上的厨师发现,厨房里的面包莫名其妙少了许多。后来,大家在那个获救水手的床下发现了这些面包。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少说理论,多讲方法”,它不是幌子还能是什么?许多同行对教育缺少自己的理解,也没兴趣和能力思考教育的本质,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如何偷面包的方法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