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最受欢迎的十条街道

 汉青的马甲 2015-03-24






沿江大道:江滩江景共一色

与江滩、江景共一色的,是一条全长约10公里的百年老街———沿江大道。沿江大道两侧,矗立着龙王庙、武汉关、12幢异域风情建筑等著名景点,还有鳞次栉比的大厦、绿草茵茵的公园。而江滩只是这串珍珠中的一颗明珠。
历尽百年沧桑,抖落世纪尘埃,如今的沿江大道成了武汉最靓的地方之一,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八方来客。
   “没有哪条路有这样的特色。”85岁的彭世豪老人昨与我们在街头邂逅。彭老从小生活在沿江大道附近的民生路,对这一带格外熟悉。
沿江大道的历史,是与汉口租界紧密相连的。1861年,汉口沿江一带被英、俄、法、德、日划地而治,当时沿江长3600米,总共2.2平方公里的区域沦为租界。
   1928年至1936年间,随着驳岸、码头的扩展,沿江马路逐渐形成。1946年,全线统一命名为沿江大道。1949年,大兴路至集家咀又“加入”进来,1954年,大道扩建北延至丹水池。
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西方的建筑却留了下来。歌德式的楼宇、古希腊的装饰、俄罗斯的红色房子以及内圆外方的日式小楼,让老街成了“万国建筑博览馆”。如今,当年“不准华人擅入”的租界地,路边铺上了草坪、建起了小广场,早已成为市民的休闲地。
百年大道,既浓缩着历史,又书写着历史。1999年底至今,沿江大道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改造,仅排水管网升级,道路全面刷黑,沿路绿化和灯光照明等投资就达5000多万元。龙王庙至江汉关段的道路被整体改造,2.6万平方米房屋被拆迁,沿途还设置了78盏风格独特的景观灯。
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沿江大道更是色彩斑斓、惬意时尚,大道两旁的酒吧、咖啡厅、餐厅……灯影绰约,浪漫温馨。
沿江大道,已是一道迷人的“滨江文化风景线”。如果将武汉比喻为美人,沿江大道便是美人的眉眼;睁开双眼的武汉,正描述着一个新的时代……





汉正街:创富寻梦“第一大道”

这条长560米、宽36米的第一大道,位于汉正街的“黄金中轴线”,由汉正街的发源地永宁巷变身而来,今年4月28日盛装开街。首期工程投资15亿元,包括由两栋30层塔楼组成的“汉正会馆”及2000多家商铺,面积达20万平方米。
  此前的永宁巷,宽仅三米,弯曲狭长。“第一大道”的建成,标志着百年老街“脱胎换骨”,不仅变得现代大气,还改变了以前下午4点后不营业的传统,开创上午批发、下午零售、晚上灯光夜市的“24小时不夜城”新模式。
  汉正街由单纯的购物地,正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与商务于一体。
  汉正街,这条自明成化年间萌发的街市,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条书写传奇的街市。当时,来往的商船在汉水的入江口一带沿岸装卸、贸易,形成市场。此后,这条由南向北、由沿河向内陆推进形成的街市,不断拓展,“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因繁盛及此地设立汉口巡检司而确立了“汉口之正街”、“官街”的地位,进而造就了汉口镇之中国四大名镇的荣耀。
  花布街、淮盐巷、剪子街、茶叶巷……“街名一半店名呼”,这些历史地名,见证着汉正街的特质与商业文化。
1979年,最早的一批103名个体户在此摆摊,拉开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勃兴的序幕。很快,汉正街由1623米长的街市,发展成几十条街巷纵横交错,占地1.67平方公里的商业区。经营额一度位居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位。
  自2000年起,汉正街开始“二次创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逼仄的街道变宽了,低矮的民房长成了10多座商城,6000多家小作坊外迁了,联合国采购中心也来了。新拓展的经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一个汉正街。营业额方面,2003年是120亿元,今年则有望冲刺200亿元。
“第一大道”只是汉正街升级的一个点,更多的面都在悄换新颜。
  目前,入驻汉正街的知名品牌达3000多个。曾经80%的商品销往农村的汉正街,日益精品化、时尚化了。
  一条街,成就一座城市;一条街,创造一个梦想。汉正街,就是这样的一条“天下第一街”……



关山大道:光谷腹地的精彩

新千年,这里被敲定为“武汉·中国光谷”科技新城的交通、产业主轴线。经450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一条路宽70米、长3.6公里,北起珞喻路、南接中环线,集最高档次绿化、最高标准路面、最新工艺技术为一体的大道,跃然眼前。2004年,她有了新的名字———关山大道代替“乳名”关山一路。

关山大道很年轻。它建于1958年,系关山工业区修建的第一条道路。

漫步关山大道,宽阔平坦的道路、草木葱茏的绿化和流光溢彩的夜景,这里已成为一条时尚动感的街区。当然,更大变化是内在的。这里没有了简陋的小店和破旧的工厂,但跳出10多个高品质社区,专业院校、创业基地、科技巨头纷纷向她聚拢。一个1.8平方公里的全新科技商贸区,取代传统的机电工业区,成为新的主角。她的周围,有着国内独有的激光产业群,有着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光谷腹地。

关山大道,这张靓丽的光谷“名片”,将一天比一天灿烂夺目……





江汉路:江城第一街

屈指数来,中国的大城市无一例外地把自己历史最悠久、商业最繁华、人气最旺盛的街道选作步行街。北京选择了王府井,上海选择了南京路,广州选择了上下九,而武汉,选的就是百年老街江汉路。

“江汉路虽没有上海南京路那么宽,可是老建筑却比南京路更洋气、更漂亮!”

步行在1600米长的江汉路上,只见四明洋行、日信洋行、永利银行等13栋历史优秀建筑一字排开: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难怪有人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历史上的江汉路曾经是一条分界线,划分着华界和租界。江汉路的前身是南端一条狭窄的人行土路,名为广利巷,1861年,英国在汉口强辟租界,广利巷拓宽成为碎石路,紧靠英租界,取“对外忍让,唯求太平”的含义,更名“太平路”。20世纪初,地皮大王刘歆生一直将路修至循礼门,因此花楼街至循礼门一段被起名为“歆生路”。直到1927年英租界收回,太平路和歆生路合二为一,才因江汉关而得名江汉路。

2000年,武汉市政府投资9000多万元,将江汉路改造为武汉第一条步行街。步行街北起京汉大道,南至沿江大道,集购物、休闲、旅游于一街,成为江城展示现代风情的大舞台。

如果把江汉路上发生的每个历史事件、每家商铺的故事编纂成书,那将是一部浩瀚厚重的近代商业发展史;如果把江汉路鳞次栉比的商铺、熙来攘往的人流勾勒成画,那将是一幅欣欣向荣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武汉第一街,沉积了江城的屈辱与苦难,更见证了武汉的繁盛与辉煌。

中南路:昔日荒郊今朝大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重等大型企业的建设以及省直机关的设立,这里开辟出了一条碎石路,随后又铺上沥青,成为武昌的一条干道——这,便是中南路的雏形。

1981年,中南路拓宽、全线铺设成水泥路面;1984年,中南商业大楼开张;1990年,建行大楼建成……中南路就像坐上了时光快车,高楼拔地而起,财源滚滚而来,迅速发展成为武昌的商贸中心。

长度仅1.5千米的中南路,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道路两侧高楼大厦多达27幢,临街商场年销售收入突破16个亿,20多条公交线路从这里通达武汉三镇,每天有十几万市民来此购物、逛街……

今天, 15家世界500强的分支机构、25家国内500强的总部或区域总部搬到了中南路及周边地区,中南路正一步步崛起为公司总部区的核心。





建设大道:武汉“摩登街”

如果有人问,武汉市最摩登、最富有国际化色彩的街道在哪里?武汉人会骄傲地回答道:建设大道,当然是建设大道。

短短10年间,这条路边的高楼大厦,以武汉最快的速度拔地而起,以武汉最高的高度耸入云霄。

在招银大厦上班的刘峰,目睹了建设大道的变迁———1996年,招商银行大厦落成,这是建设大道上的第一幢摩天大楼。“那时,许多人不知道建设大道,却知道招银大厦。”可很快,刘峰的得意就消退了,因为一幢幢更气派更摩登的高楼“长”出来:建银大厦、瑞通广场、信合大厦……建设大道成了武汉摩天大楼最集中的一条街。

在华银城上班的王琦,亲身体会到了建设大道上的国际气息———12年前,她刚到华银城上班的时候,这座商住两用楼里全是黄皮肤的中国人;现在,她有时在电梯里就会遇上各种肤色的人,棕色的,黑色的,白色的。

在国贸写字楼上班的法国人保罗,用一个外国人的眼睛,捕捉到了这条越来越“洋气”的街道散发出的中国风情。保罗办公室的落地窗正对着建设大道边的西北湖广场,夜幕降临时分,他会看到一群群俏婆婆,在广场上快乐地打起腰鼓,跳起扇子舞……

建设大道,一条极具时代魅力的街道,一条在急速国际化、又在国际化的缝隙里固守着本土魅力的街道!








东湖路:疑是天街落武昌

“湖风拂面,鸟鸣于耳,满目绿树红花,漫步在东湖路上,心旷神怡,如果不是有车来车往,就恍如置身天街。”武汉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推荐东湖路时这样描述。
东湖路,这条武汉市的迎宾景观路,确如一条人间“天街”,谁见了谁就醉。
而在7年前,东湖路还没有这般迷人。
此路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侧,西起天鹅路,沿省技监局、高家湾、至梨园广场,全长3公里多。80年代中期,此路不断拓展,始定名为东湖路。
那时,“沿路有3个臭水塘,两片坟地,两段大坡,四处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水果湖街办事处的干部熊庆忠,说起东湖路娓娓道来。这位来自安徽六安的汉子,1969年入伍服务于东湖客舍,1995年转业后到东湖客舍对面的水果湖街道办工作,几十年来,成长在东湖路边,生活在东湖路边,对其变化感触最深。
   1999年底,武汉市斥资8000万元改造东湖路,路面由16米拓宽到35米,所有的管线入地,道路刷黑,沿街房屋或拆迁或进行立面美化,沿街单位拆墙透绿。路边迁走近400座坟茔,伸出大片的草坪与游园,一年四季花香不断。路灯也是精致的帆形,光线柔和静谧。
“就是路上掉下来的树叶,也是风景。”熊庆忠说。
沿路的省博物馆、省社科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省文联等都是文化单位,人称这里为“文谷”,各单位的建筑本身就有鲜明的艺术色彩。省博物馆的三大仿古建筑结成一个硕大的“品”字,覆斗型屋顶、琉璃瓦,体现浓郁的楚风遗韵;在建的省艺术馆,则设计以似鼓、似琴、似笛的形体,来体现艺术感与时代色彩。
这条路,通向东湖、博物馆两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及美丽的洪山广场。东湖路,宛如大花园中的一条通幽曲径,别有洞天。

解放公园路:参天梧桐看沧桑

秋雨过后,路旁的梧桐树斑驳如画。在这样一条充满诗意的路上行走,不自觉间,就会把步子放慢。

住在解放公园路旁通信指挥学院宿舍里的娄云先生,娓娓向我们讲起了这条路的历史:“解放前,这里叫渣甸路,是因英国怡和洋行老总渣甸·马德森而得名,路的两侧都是墙,不让中国人进入。”

就是这样一条曾让国人愤怒和屈辱的“渣甸路”,如今却成了绿化最好、最适宜江城百姓居住的道路。

岁月风车流转经年,或许,只有那蓊蓊郁郁的参天梧桐,能见证这里的风雨沧桑。


香港路:汉口“小香港”

  命名于1996年的香港路,表达了武汉人对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热切期盼。

  这样的期盼,让“香港路”三个字很快变得家喻户晓,以至于不少武汉人都忘记了它过去的名字。在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处处长王汗吾把偌大的一张武汉地图铺在地上,研究了半天然后告诉记者,香港路的前身为西马路的一段。

“说香港路,就不能不提‘鸭蛋壳’”,武汉图书馆里,素有武汉“活字典”之称的徐明庭老人讲起香港路的前世今生,感慨良多。原来,香港路一带在清代末年还是湖塘密布。后来英国人开办蛋品加工厂,往湖里倾倒鸭蛋壳等垃圾把湖填平,于是人们将此处取名为“鸭蛋壳”。现在的香港路亚单角,其实就是“鸭蛋壳”的谐音。

1996年以前,这条路狭窄而破旧,路宽仅4米,路两边是一些低矮的棚户。

  随着西马路改造为香港路,这条路的面貌也和它的名字一起随之改变,变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如今的香港路不但是汉口的一条交通要道,也是武汉美食爱好者最心仪的地段之一。

  华灯初上时分,沿香港路一路行来,餐馆的灯火、车流的灯光汇集在一起,真的好像“小香港”一般。

鹦鹉大道:串起千年汉阳

一条鹦鹉大道,串起了汉阳1800年的历史。汉阳的800多个遗迹和掌故,有600多个分布在这条大道两侧……

现任汉阳区旅游局调研员的张彪,对鹦鹉大道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熟悉:“鹦鹉大道全长6760米,自北向南分琴台段、鼓楼段、鹦鹉洲段、建港段。这四段路,连着汉阳的四个时代。”

“琴台段告诉我们,在先秦时代,这片土地曾上演过俞伯牙钟子期琴台遇知音的佳话。”张彪接着介绍道,鼓楼段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在明清时代,这里曾设有车水马龙的汉阳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张彪说,提及鹦鹉洲段,人们往往会联想起这一传颂千古的诗句。但很少有人知道,鹦鹉洲来源于东汉三国时期一个凄美的故事:名士祢衡因为一篇怀才不遇的《鹦鹉赋》,被江夏太守的儿子杀害,葬在长江沙洲上。他的红颜知己悲哀之下,撞死在祢衡墓碑上。

“建港路这一段,见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史。”1958年,武汉市政府在鹦鹉洲洲头的荒地上,掀起了建设汉阳港的新篇章。4年后,荒洲上建起了一座现代港埠。伴随着这座港成长的,是一个个居民区和一条条新生的道路,鹦鹉大道“建港路”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