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前途】是技术革命,还是学科贯通?

 素颜之屋 2015-03-24

技术革命,还是学科贯通?

【关注十一教育评论,关注中学教育改革沉思】


2015年春季教育年会引爆了十一学校新的一轮关于教育前途和自我命运的讨论,青年教师、特级教师对于未来教育形态的思考与大胆探索,让许多中年老师备感压力,纷纷做好了提前“退休”的准备。

自互联网产生以来,信息技术与教育已经不止一次有过亲密接触,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生态、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育结构的变革早已经成为教育革命的过去式,第四次教育变革便是围绕着信息技术、系统科学方法、心理学、人脑科学等在教育领域内的引入、推广而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步入大数据时代、云时代的21世纪,技术对于教育的渗透与影响愈见明显,加之公众对于教育变革的急切期盼,进一步催化了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历程。

这种外力的催化,是否会带来拔苗助长的后果呢?我看未尽然。2013年国家教育经费占GDP4.30%,总计24488.22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0.02个百分点,与10%的目标相差一半多。美国2015年国家教育经费约合3.9万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个百分点。在教育如此“贫瘠”的中国教育领域,能够拥有开展技术革命探索的硬件设施、并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的学校并不多,在这些极为“幸运”的学校展开这项探索的教师,绝大多数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和把握。所以,即使被行政体制内外的压力催化前行,技术革命也不会带来拔苗助长而早夭的后果,必然能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打开一片新的蓝天,引进温暖而滋养的阳光雨露。

十一学校紧紧抓住了大数据时代给教育所带来的“突围”机会,极具眼光地开展了非常深入、全面、大胆的预测和探索,阶段性的成果已经开始在每一位十一教师的脑海里种下了一颗“变革图存”的种子,发芽,成长只是时间的问题。

与此同时,秦建云老师所提出的“学科贯通”,却是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静悄悄的革命”。如果说技术革命是通过外在形式为切口,进而改革教育的形式、结构和理念的话,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渗透式的变革,那么,学科贯通的“大学科”思维的变革,这声静悄悄的革命,将是通过完全相反的由内而外的变革来对教育的体系、结构、理念、价值观进行重新塑造,在重新定义教育和教师的同时,必将重新定义学校和未来。

到底什么是学科贯通的“大学科”思维变革呢?为何作者会如此“吹嘘”这项变革?它到底又是如何影响到教育的变革呢?

所谓学科贯通的“大学科”思维变革,正是基于十一学校学科管理的现行体制之上的一个重要战略尝试,目标是通过全学科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集体学习、集体诊断、集体命题,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合作,真正形成学科理念,打破部门、年级和学部隔阂,在让学科内每一位教师逐渐具备驾驭学科全部内容的能力的过程中,集众人之力,聚众人之智,将学科知识构建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并不排斥个体教师的个人风格和自我创新,相反,可以通过这个统一的体系,及时将个体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创新之处,进行全学科的推广。同时,如果统一的体系已经成功构建起来,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便可以进行更加有效而真实的学科会诊。

将学科在部门、年级和学部之间的贯通,其实质是形成一种大的格局:一个学科的老师都教着同一门课程。十一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以来,数学、化学和物理三个学科都在这种道路上有过不同程度的尝试,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依然没有实现理想的效果。

与技术革命相比,大学科建设关注的是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的重构,是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创新化变革,其所带来的转变是教育由内而外的质的变革。从这个方面来分析,教育技术的革命或许也会对教育内容产生巨大的变革,但它的反应机理更多的是从技术对于教育形式、教育工具的变革开始,要真正把教育形式和教育工具的改革,深化、延伸到教育生态、教育理念的变革,还必须改变教育技术所承载的内容,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演进、融合,如果缺乏对于教育内容的变革与融合,技术改革的脚步也将仅仅止步于教育形式和教育工具,而无法触及到教育最本质的内容。

欢迎赐稿“十一教育评论”,投稿一经采用,即可获赠精美礼品。

投稿内容:

1)好书推荐;

2)学习、生活的点滴经历与感悟;

3)对于教育的个人独立思考;

4)你认为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其他内容。

投稿请寄:xiaobxx@yeah.net 直接回复公众号文章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