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逸趣| “文人砚”的审美观

 昵称974066 2015-03-25


【逸趣】



古代砚台从研磨器演变而来,始于实用性,为了研磨方便及书写之便利,携带轻便,所以大多数从型制出发,其型制亦是以最为简单实用为目的。


唐代始以石砚为主要研墨用具,以直推手法及运手法二种习成共存。直推手法,取用往返,运手法,按顺方向而运行。从而达到研磨目的,因其用法之关系,当时砚的造型主要是风字砚。长方形,箕形为主。亦有椭圆,圆形。宋代始制砚已有种花式,如荷叶形砚,琴式砚、乳式砚,砚已出现砚池,砚堂之分。元代有鹅形砚等。明代有双龙戏珠,云纹,随形等。清代有双螭随形,瓜形,龙凤,竹节,书卷形等。型制繁多,其历史每降代都有借仿前代的造型。


从历代留存下来的砚,细细观之,大体上基本围绕着世代相传的审美观念,及对砚的实用性而承传。雕刻从宋代始,由于文人墨客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从而进入对砚台把玩及收藏。用具品质上的提高,也是由于文人从事其浪漫的艺术生活,至使案头摆置考究追求美的享受。从宋代始已有“文人砚”的出现。


清·蕉叶端砚


“文人砚”的产生,要从中华文化的承传及中华文化的精神论及精神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以儒、释、道三家融合。儒家思想的艺术精神,是以仁义道德为根源,把规范性与艺术性的和谐和统一,作为礼的基本性格,以此本质来规范、衡量艺术的准则。道家思想艺术精神,是精神上与道为一体亦即所谓“体道”。以建立由宇宙落向人生的系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艺术则以满足为其本质。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的艺术精神。释家思想的艺术精神,是人与宇宙的轮回关系,由“心”而引发,无须受外物影响,万法归宗,本质上升为“心”,从而达到精神至上的最高境界。三家思想互为相通,其人文精神是一致的。是中国文化精神最重要的存在方式。从艺术角度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历程是一个自然而成的发展轨迹。中国艺术是以绘画为大宗。其各门类的艺术亦是围绕绘画这个轨迹而演行的。“文人砚”之由来,亦是由中国绘画“文人画”而派生的。所以要理解认识“文人砚”,就要首先认识“文人画”之推祟的审美价值观。“文人画”从唐代始宋、元、明为倡导及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它讲求品格,追求境界,超尘脱俗。强调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以“雅”与“俗”之分,讲求神似,以拙胜巧轻视摹拟蹈袭,强调直抒胸臆。在艺术的追求上达到理想化的境界。如宋代苏轼受道家学说影响,在诗书文章之余作一些枯木,丛竹,怪石之类当作以取乐自娱,养生益身,是为文人游戏笔墨用以解胸中盘郁的一种方式。其理论观:一.艺术上,不拘于形似,而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二.境界上要“萧散简远”“简古”“澹泊”“清新”“清丽”力求“平淡”。三.功能上,为了“自娱”,“取乐于画”。赞同绘画“得之于象外”其象外是指于形象之中得到物的特性——性情,然后把物的特性融化于自己的性情中,从笔下流出的乃是自己的性情。所谓作品中的“象”,乃是物的“象外”,亦是人的主观“象”内。以至达到“无我”之境地。


由于历代绘画受“文人画”艺术之影响,文人士大夫亦喜欢把玩案头之文房四宝。从而在制砚上,开始引申考究其文化内涵的品质,亦符合其文人士大夫的品性。除了部分继承传统艺术中的精致工艺外,创作上引入绘画、书法、诗词、金石。从而要求达到文人士大夫一样的审美品味,“天人合一”,“得之象外”,达到这样境界的砚品就是“文人砚”的开始了。


“文人砚”主要讲求题材思想美。


其创作思想是在结合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从诗、书、画、印多方结合。及士人的本性喜好,根据石形、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一抒怀抱,表达个人的至真至感的内心情怀。以其从一方小小空间打开胸中丘壑。展视对宇宙的认识及对人生观认知的感悟。其题材广泛,作品有山水、花鸟、人物,表现大自然的物象无所不及。


“文人砚”讲求经营位置美。


要对中国绘画精神要有深刻的了解,对书画的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呼应,线条疏密组织。“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构图在文人砚中极为重要。古人讲“立意”、“为象”到“写形”、“貌色”、“置陈布势”,其实就是最广义的构图。艺术离不开形象思维,所以构图的运用如何,就可以观其个人的各方修养如何。重要之处,是美学修养,对造型能力的把掌,其追求的是构图宜气象清新,格局广大、简构雄浑,巧丽朴茂为美。注意整体气韵,砚池要有让就之处,使其气脉流通。


“文人砚”讲求形神兼备美。


因为砚是雕刻,所以本身的艺术语言特性,与绘画有所区别,但其结构常理与画理同。其线条、块面之疏密、高低,不单指追求视觉,还要追求手感,要有雕塑美学的整体感。不可无呼无应,无纹无理、要简不简、想繁不繁,如散沙一盘。“文人砚”在结构上不一定追求物象之常规,但要合乎常理。以精神本质追求人生道理,表达胸中逸气。其作品的视觉、手感要符合士人的品格要求,才为不失“文人砚“的本质为合理。



高凤翰莲叶田田端砚铭


“文人砚”讲求砚铭书法美。


他们的诗词文章,讲求人生哲理,歌咏个人的世界观,表现其至高至尚的品格情怀。以此种形式入砚,也正好合乎他们的审美要求。历代士人是以书法存名,以及留存品格于世上的一个公认的方法之一。其中国艺术主流,倡导书画同源,其书法也正好表露他们的诗词文章的发挥。中国书法注重骨法用笔,首先讲求笔墨的点画,一支毛笔,能自如的掌握它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做到笔尖、笔肚、笔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锋,起偃正侧,得心应手。是历代大家以书入画成为修练绘画的一大法宝。用笔如“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书法中的线条形象,亦丰富了中国画的线条表达语言。历代书法留存,除部份法贴外,碑刻真迹存世极多。士人亦有据可依傍,将其诗文以书法的审美法则刻铭于砚中,其雕刻砚铭亦是按照审美要素。金石作为士人风气的一种艺术,讲求章法美感,其刻于砚铭之中讲究布局,纵列如条幅,横列如横披,一篇下来,讲究前后呼应,书法精神尽显刀中。从砚铭之中亦可了解士人的胸中块磊了。



“文人砚”讲求骨法用笔美。


(用笔即用刀)由于士人一生以诗文书画为自娱,其对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理解透彻,所以在雕刻上力求达到理想的境界,所以就引入中国绘画的审美用笔要求来衡量用刀之法则。刻砚用刀如工笔白描,运刀如运笔,用刀当有笔意,要见刀法之节奏韵美,如行云流水、折带、钉头等描法之用刀,方不会伤神失本。用刀之法亦从对比而来,有圆刀、单刀、尖刀、平刀、冲刀、切刀、钝刀等法则,圆刀浑厚,单刀萧简,尖刀流畅,平刀淡远,冲刀斑驳、切刀利索,钝刀朴拙。其刀法互相之间的转化是千变万化的,基本承传了中国几千年的雕刻文化精神。以书法入刀法没有离开其本质。士人只是用同样的手法——刀法,付与砚雕艺术的生命。在气韵品格上达到自如的状态。


综上述,“文人砚”就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以自身文化修养、诗、书、画、印的形式追求“得之象外”,的超然感受的人文精神。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