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孩子制定人生发展规划? 人生发展规划专业的表达方式叫生涯规划。在这里,生就是人生,就是活着,涯就是边际。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一辈子,想干什么,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这都需要提前做一个规划。像盖房子一样,要有一个设计图纸。 生涯规划是一 人生发展规划专业的表达方式叫“生涯规划”。在这里,“生”就是“人生”,就是“活着”,“涯”就是“边际”。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一辈子,想干什么,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这都需要提前做一个规划。像盖房子一样,要有一个设计图纸。 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而且这个规划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抓起。这是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体系。但是在我国,真正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家长和孩子对这个话题还很陌生。 所以,我们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家长问孩子“长大了干什么”时,很多孩子一脸茫然,说“不知道啊!”“没想过!”当学生进入中考了,面临;:分流”选择了,要决定是上普高,还是中专、中技或是职高了,家长再问孩子,回答依然是“不知道!”“没想过”,甚至到了高二,该文理分科了,高考结束要填报志愿、选定专业了,很多的家庭不仅孩子茫然,家长也不知道。一些人只能临时抱佛脚,到处请教别人,“现在什么专业吃香?选文科好就业,还是理科好就业啊?” 孩子对未来没想法,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不能完全怪孩子,因为引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生涯规划这首先是家长的责任。 也有很多家长说,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孩子的人生规划啊!包括上学前带他去上各种兴趣班,从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在为孩子择校。我们要求孩子要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这不是给孩子做人生规划吗? 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说,家长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在为孩子做人生规划。但问题恰好就在这里。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所谓规划也就是读书,如果有规划的也就是做到上大学。但是,上完大学后,孩子的人生之路怎么走?很多家长说,“还没想那么远。” 这种半拉子的生涯规划造成的后果是,很多的孩子错把上大学当做人生的终极目标,一旦考上大学后,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可以高枕无忧了。加上我们的大学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制度。很多孩子考入大学之后因为失去奋斗目标,所以放松对自我约束,把大学当做了混日子的“天堂”,有的甚至整天泡在网吧里,完全放弃学习,最后被大学除名,比方说我们在之前谈到过的2007年轰动全国的“张非事件”的主角张非就是这样的例子。 家长应该理解,对孩子读书、考试的规划,只是孩子人生规划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生涯规划是指导孩子人生全过程的宏伟蓝图。人的不同人生阶段,生涯发展的任务都不同。人生规划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这样,孩子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能做到方向明确,目标坚定,不仅知道本阶段自己的任务,还明白下一段自己的人生走向。这样就不会像现在的一些大学生那样出现“校囷迷途症”了。 专家提醒我们,抓“生涯规划”要趁早。这是因为这个规划不能是家长单方面设计,然后让孩子去实施。它只能也必须是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来制定。制定规划的过程,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的过程。当孩子开始用“我长大了要如何如何”的口气来表达对未来的展望时,家长对孩子生涯规划其实就应该开始了。 初中毕业是孩子生涯发展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因为这个时候,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成。孩子们的发展走向会在这里将出现一次分流:根据家庭供养能力、社会需求和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一部分孩子会要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后备力量;一部分有继续深造愿望的孩子会选择考高中、上大学的发展道路,并按照未来社会管理者、领导者、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继续深造…… 这个阶段的生涯设计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在帮助孩子设计规划时,家长一定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明白,做出这样的选择意味着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人?要干成什么事?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选择是不是适合自己的选择? 初中这个十字路口的选择对一些家长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当孩子的选择与家长内心的愿望相悖时,家长需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阔的视野。比方说,有一位家长,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初中的成绩是中等偏上,家长的愿望是让孩子上普通高中,但女孩迷上了“花式调酒”。家长这之前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还有这样一个行业。后来,女孩背着父母从家里偷出户口本为自己报了一所有“花式调酒”专业的职高。家长与孩子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这个故事的结局大大出乎家长的意料:女儿在这个领域发展得非常好,25岁就拿到了这个行业的最高荣誉,在香港等地表演时,出场费就是3—5万港币。而这个时候,孩子初中时的同学,有的大学毕业后还在忙着考研,有的还在到处递求职信,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东奔西走…… 当女儿在北京买了房,把父母接来居住时,父母还没有弄明白“花式调酒” 究竟是一个什么职业?为什么耍耍那种五颜六色的酒杯就会比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挣的钱还多? 我们举这个事例并不是说,哪条路就是好,哪条路就是不好。而是希望家长在帮助孩子规划人生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经验,毕竟时代在发生着曰新月异的变化。孩子们明天可以选择的路比我们这代人要宽阔的多。要尽可能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不要把家长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高中阶段孩子也面临两次重要的选择,一是高二年级的文理分科。二是高考后升入学校的选择和专业的选定。这个阶段的人生规划也很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升造方向和未来的职业选择。这个阶段,家长更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因为进入高中段的孩子身心发育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进入高三年级的孩子绝大部分年满18周岁,已经是准的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较之初中毕业生更有发言权。这是其一。其二是大多数高中的孩子对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有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生涯规划。家长只需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意见,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建议。切记不要以势压人,逼着孩子接受家长给他们的设计方案。 我在全国各地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家长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按他们的意愿选文理科,报专业,结果选择的刚好是孩子的“短板”,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约。孩子很痛苦,家长明白后也非常后悔。 高考过后,还有一部分孩子的生涯规划更加需要家长认真对待,这就是那些在高考中失利的孩子。或者没有考上预期的大学,或者就是“名落孙山”。这是孩子们在人生路途上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挫折。家长无论内心多么失望、失落都不能因此迁怒于孩子,更不能忽视这一类孩子的生涯规划,要么帮他们选择复读,要么为他们进入职场安排各种培训和实践。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路还很漫长,只要我们矢志不移,努力拼搏,同样可以创造人生的辉煌。 进入大学后,孩子离人生的职场只有一步之遥。家长要提醒孩子,上大学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绝不能认为考上了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就可以高枕无优了。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大学就是一个加油站,在大学期间积累的知识、技能越多,未来职场的路就越宽广,反之,不求进取,无所事事,毕业之曰,就是失业之时。 大学生必须提前为进入职场做准备,除了专业知识的准备外,还要对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市场趋势、职场规则等有充分了解,要通过实习、兼职、参加杜会活动等方式増加阅历,积累经验。 作为家长,这个阶段更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在孩子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创业,是去国企还是民企等问题上,家长很容易与孩子发生分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选择还是一个: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家长在这个阶段更加只能是孩子的参谋和顾问。不越位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