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档案乱飞

 中国档案员之家 2015-03-25

别让档案乱飞——大学生弃档现象调查

    档案从一个人的中学时期诞生并记载着此后主要的荣辱得失,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以前,人们视档案如同“命根”;而今,却有不少人视之如“鸡肋”——要它麻烦,不要又有点担心。在当今社会,档案在出国政审、职称评定、干部任免、办理保险直至办理退休等方面仍然有着重要作用。由此专家提醒:漠视档案不可取。

  档案丢了,工作也要丢

  虽然事情过去了好几个月,但岳子涵的情绪还是不高。本来去年8月,他从数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通过了丹东市某单位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和面试,与另外两人一起进入政审阶段。
  “如果不出意外,我现在已经是公务员了。但事情卡在了档案上。单位说到就业指导中心调档,没有查到我的档案。”看着另外两人通过政审后被录用,岳子涵顿时蒙了:自己的档案哪里去了?
  原来2008年从沈阳某大学毕业后,他先后辗转于京津两地多家私企公司,根本没想过去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存档,如今档案留在了哪个单位,他也不清楚。即使寻找了一番,终是一无所获。特别是眼看单位的公示期正在逼近,没有档案自己又办不了手续,他心急如焚。单位的人告诉他,如果找不到原来的档案,那么只有补档案了——要去原来所有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一点一点地把档案补齐。“当时,我还认为背着档案是个‘包袱’,不容易跳槽。”面对记者,岳子涵只能苦笑。

  档案缺失,加薪晋级没份

  现在,每当拿到工资单,李爽都会气得说不出话来。工作了将近3年,工资竟然和今年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一模一样。“我问过人事处,答复是没有档案,档案工资空白,工龄只能按照零年计算。”李爽频频摇头。
  3年前,李爽大学毕业后与沈阳某事业单位签订了5年期的合同。但由于种种原因,2年后她就辞职了。单位以不满5年必须交纳5000元违约金为由拒绝李爽提回档案的请求。
  “我一气之下不要档案了”,李爽无奈地表示,她没想到去年进入这家事业单位后,开始吃没有档案的亏。“我工作了3年,工资却只能按刚参加工作的标准算,这亏吃得太大了!”除了李爽,工程师孙伟也很憋屈。毕业快6年了,身边同窗都晋升了中级技术职称,只有他在原地打转。现在的工作单位准备提拔他时,发现他连基本的初级技术职称也没有。“都赖我,毕业后我先去了私企工作,由于公司没有托管档案权利,我就把档案放在了人才中心。其实按照《专业技术人士晋升职称的办法》规定,工作一年就可评定初级技术职称,可我没去办,现在才知道像职称评审、转正定级等手续根本是无法补办的。”

  六成大学生认为档案不重要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由于相当长的时间里工作不稳定,加上许多用人单位不接收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弃档族”。所谓“弃档”,是指存档人完全不理会档案(既没办人事代理也没办存档托管)或存档人长期不缴纳存档费用。
  为什么“弃档族”越来越多?1月5日,记者对沈阳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近7成大学生不了解毕业后档案存放方式,半数以上的参与者对户口的办理流程和户口管理政策不熟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个人档案的相关内容,很多大学生都坦陈“从来没有了解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档案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校对于大学生档案的相关教育存在缺失。
  “现在凭能力吃饭,谁还会看档案?”今年刚从沈阳某高校毕业的张虎明确表示对自己的档案无所谓,“我不知道自己的档案放在哪儿,找工作时也从不带档案。”在本次调查中,62.49%的人对档案表示“无所谓”,另有22.27%认为“工作中注重的是能力,档案没用”,认为“择业自由,但档案不能遗弃”的比例不足两成。
  在“弃档族”眼里,“能力论”为重要理由。他们认为找工作只要带上毕业证和相关证书足矣,查看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自己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档案里的记录并不重要。而且大部分的档案不是在人才市场,就是在学校或原单位,只要知道档案在哪儿,到用的时候再去找,不用时也不理会。

  档案究竟是个啥东西

  记得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一书中,记录了一个人因被基层干部在档案里写了“有特务嫌疑”的评语,而一辈子遭际坎坷,几乎连命都丢掉的故事。
  那么,档案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沈阳市人才市场工作人员李强介绍,档案袋中所装的材料一般包括高中毕业登记表、高考体检表、高考填报志愿表、大学学习成绩单、实习鉴定表等。参加工作后还要增加转正手续、考核表、职称评定表、奖惩记录、出国记录及各种鉴定材料。涉及党团关系、政审、调函等一系列材料,也都存放在档案中。
  档案有什么用?李强介绍,档案具有三大职能:一是个人经历的真实记录;二是表明一个人的行政隶属关系;三是为本人提供相关人事服务的依据。毕业后的转正定级、职称申报、买经济适用房、出国、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都会用到档案。工作人员表示,大学生如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因为工资、职务都是由单位内部自行确定的,档案对毕业生影响可能不如以往,但毕业生若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人事档案则是必不可少的。

  档案为何成“鸡肋”

  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档案自身重要性的弱化,大学生“弃档”大致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对档案的作用不了解。在沈阳市人才交流中心,记者见到了从上海赶过来调档的李菲。3年前从沈阳某高校毕业后,李菲先在郑州,后去上海,最后落脚在武汉。“毕业的时候,急着找工作,觉得档案没什么用处,也就没有在意。”后来她辗转上海、郑州和沈阳,好不容易才把档案找了回来。
  李强说,像李菲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有不少,“单位要是不要求调档案,估计她还不会回来找,很多档案都是这样被闲置的。”
  第二,觉得调档太麻烦。小苏大专毕业后就把档案袋留在了自己手里,去年报考专升本时,学校要求提供大专成绩单,小苏一些外地的同学需要回家查档案,而小苏直接拿着档案袋就去复印了。“档案袋放在自己手里,随时用随时拿,方便省钱。”小苏说起这件事来还有些得意。
  对小苏处理档案的方式,李强说:“自己保存档案,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同‘丢弃’档案没什么两样,有可能变成‘死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用人单位对档案不再要求。刘晓晨是沈阳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把档案放在人才市场后就再也没管过。刘晓晨表示,“现在的社会谁还会看你的档案?老板要的是能干活的人,考察档案不如考察本人,只要有能力,没人会管你档案记录是优还是劣。”

  给“弃档族”的补救方案

  对于目前没有正确对待自己档案的“弃档族”,沈阳市人才市场的李强给出了补救方案。因为人事档案转递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接收人的签字,在短时间内一般不会丢失。“只要耐心找,一般是能找到的,但是可能要耽误不少工夫和精力。”陶主任说。
  如果毕业生把档案留在人才服务机构一直没有理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人才服务机构也应妥善保存档案,所以只要到人才服务机构补齐所欠管理费用,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找到档案。将档案关系理顺后,人才服务机构会继续提供服务。
  同时,将档案自己管理的,应尽快将档案交到单位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如果档案袋被打开,则需要到有关部门核实里面的资料;如果部分档案资料遗失,还需要到原部门补充、确认。对于不知档案在何方的毕业生,可以到参加工作前最后一个学校的相关部门查找,也可以向原户籍所在地的人事部门咨询,多次变换工作的要向各家用人单位咨询。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的,要与原单位协商,解决跳槽后的遗留问题,以便及时将档案转交新单位。

  【延伸调查】大学生档案存放方式调查

  目前,大学毕业生档案的存放方式有多种,如暂时留存在学校、放到人才交流中心等。但哪种方式更适合即将离校的大学生们呢,记者就此到人事部门进行了采访。

  转回生源地 迁出遇麻烦

  “把档案转至生源地,由所在地级市的人事局接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其优点是在生源地办理就业手续时比较方便,但毕业生如想离开生源地就业,转出时就会比较麻烦。”沈阳市人社局的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典型事例:2006年,家在沈阳市铁西区的小刘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在北京某单位找到一份工作。欣喜之余,小刘又犯了难:单位不能解决户口问题,至于她的档案和户口怎么办,学校、单位和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又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校方表示,可以把小刘的档案和户口直接派往生源地;单位则建议她到生源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人事代理手续,一年后再由单位开接收函将档案调回。
  权衡再三,小刘最终要求学校把户口和档案派到沈阳。一年后,她又费尽周折把档案取回。“手续太烦琐了,抽空就得沈阳北京两头跑,来回折腾好几趟。”小刘无奈地对记者说。

  档案存学校 两年没工龄

  2002年国家下发文件,允许毕业时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把户口、档案留校两年,待工作落实后再将户口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对档案留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的,学校将其档案和户口迁回生源地,并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就业地点尚未确定的毕业生,其优点是学校代为保管本校毕业生的户口关系和档案,一般不收取额外费用。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毕业生档案留校只是延长了择业期,与学校没有人事隶属关系,学校不能为毕业生出具涉及人事关系的证明。
  典型事例:2003年,从西安一所高校毕业的小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把档案留在了学校。2005年,小陈考上了沈阳市公务员,但在办理就业手续时又出了“茬子”:由于小陈的档案一直放在学校,毕业后的履历一片空白。按照相关规定,未就业的毕业生须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代理,中心才能为其办理转正定级、年度考核、档案工资审批等,这样才能连续计算工龄。由于小陈没有办理人事代理,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单位只能按应届毕业生标准为其办理就业手续,而他的工龄也就相应地从“零”开始。

  转至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结婚时户口须迁出

  把档案转至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考研、创业或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其优点是易于毕业生解决户口、转正定级、职称、社会保险等实际问题,但其结婚时必须把户口迁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典型事例:2001年,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生小李和沈阳市一家单位签了约。单位为其办理了人事代理手续,档案存放在沈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籍贯湖北的小李在沈阳一工作就是五年,可就在他要结婚时,又遇上了意外的麻烦:按照规定,人事代理人员户口在结婚时必须迁出,否则不为其出具相关证明。
  沈阳市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李强认为,人才频繁流动,使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事档案的作用有些“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档案对于个人就不再重要。在现行体制下,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福利政策,以及职称评定和各种政审等,仍需要人事档案。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存放档案的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但随着国家对人才公共服务功能的加强,有关政策的逐步完善,相信这些弊端会逐步得到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