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综合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馆馆0210 2015-03-25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分为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声音一般是通过空气传导进入内耳,这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次要的途径是通过颅骨传导。

  空气传导

  声波的振动被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达鼓膜,引起鼓膜和听骨链的机械振动,后者之镫骨足板的振动通过前庭窗而传入内耳外淋巴。这种途径称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简称气导。声波传入内耳外淋巴后转变成液波振动,后者引起基底膜振动,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毛细胞静纤毛弯曲,引起毛细胞电活动,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激动螺旋神经节细胞轴突末梢,产生轴突动作电位。神经冲动沿脑干听觉传导径路达大脑颞叶听觉皮质中枢而产生听觉。

  骨传导

  骨传导,简称骨导,指声波通过颅骨传导到内耳使内耳淋巴液发生相应波动进而引起基底膜振动并产生听觉的过程。在正常听觉功能中,由骨导传入耳蜗的声能甚微,所以对听觉产生的意义不大,但骨导在耳聋鉴别诊断中具有意义。声波经颅骨直接传导到耳蜗时使耳蜗壁发生振动,而耳蜗壁振动又可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引起内耳感受器的兴奋。

  移动式骨导:声波作用于颅骨时,颅骨包括耳蜗作为一个整体反复振动,即作移动式振动。由于内耳淋巴液的惰性,故在每个振动周期中,淋巴液的位移稍落后于耳蜗骨壁。当耳蜗骨壁在振动周期中向上位移时,耳蜗淋巴液的位移暂时跟不上骨壁的位移,而使圆窗膜向外凸出;当耳蜗骨壁向下位移时,淋巴液使镫骨足板向外移位。在振动周期中,两窗相间地外凸,引起基底膜发生往返的位移而产生振动。另外,在移动式骨导时,听骨链的惰性也参与了类似的作用。听骨链悬挂在鼓室与颅骨的连接并不牢固,当颅骨移动时,由于惰性,整个听骨链的位移稍落后于耳蜗骨壁,因而镫骨足板的获得类似通常气导引起的振动。声波频率低于800Hz时,移动式骨导起主要作用。

  压缩式骨导:当声波振动通过颅骨达耳蜗壁时,耳蜗壁随声波的疏密相呈周期性的膨大和压缩。在密相时,耳蜗壁被压缩,但淋巴液的可压缩性很小。由于圆窗的活动度大于卵圆窗5倍,且前庭阶与鼓阶的容量之比为5:3,故在声波密相时,被压缩的骨壁促使半规管内的外淋巴被挤入容量较大的前庭阶,再流入容量较小的鼓阶,而圆窗膜活动度又大于镫骨足板,故基底膜向鼓阶(向下)位移。在声波疏相时,迷路骨壁弹回,淋巴液恢复原位,基底膜向上位移复原。声波疏、密相的反复交替作用导致基底膜振动,形成对耳蜗毛细胞的有效刺激。80OHz以上之声波的骨导主要采取此种方式。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分为空气传导和骨传导,针对这两种传导方法笔者就做这么多的介绍,希望对同学们有多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