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娜·阿伦特》:思考是一项孤独的工作

 释怀斋 2015-03-25
《汉娜·阿伦特》:思考是一项孤独的工作
来源: 信息转载 作者:绣衣 时间:2014-03-10 09:00:29 星期一

  汉娜·阿伦特,20世纪著名政治理论家之一,犹太人。师从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亲历二战犹太人的灾难。从德国,到法国,最终历经艰险成为美国公民。普林斯顿大学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她的一生,即是传奇。2013年的德国女性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巧妙择取了汉娜报道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事件展开情节———汉娜根据这一事件完成的作品《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引起轩然大波———为我们走近汉娜,提供了一条途径。

  坚硬

  威尼斯与戛纳双料影后巴巴拉·苏科瓦饰演的汉娜,脸形轮廓分明,眼神深邃,皱纹间透露刚毅。烟抽得极凶。言辞简练、犀利,直戳要害。

  一个哲学家,一个历经苦难的哲学家,一个历经苦难的女哲学家,她的身上,透出一种锋利,如刀一般的闪亮、直接,又如刀一般地刺痛人心。

  她果断地抓住前往以色列报道的机会,在庭审中敏锐捕捉观点。她与《纽约客》杂志巧妙周旋。她与见解不同的人针锋相对。她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她面对威胁毫不退缩。作为一个女人,她很“坚硬”。

  阿道夫·艾希曼曾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计划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三百多万犹太人根据他的命令被处死。面对这样一个刽子手,身为犹太人的汉娜却在对老友库尔特的解释中说:“你是了解我的,我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特殊的感情,又为何偏爱犹太人呢?”一个个体,把自己放到民族整体之外,力图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去审视苦难的缘由,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

  庭审中的艾希曼让汉娜发现:“他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他坐在玻璃间里,像个游魂,还不停地流鼻涕,他一点也不吓人,他一无是处……”因此,她得出结论:艾希曼事件的新发现是,很多人和他相差无几,他是个极度正常的人。汉娜·阿伦特著名的“平庸的恶”的观点在后来写成的文章《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表述出来,引起极大争议。

  身为犹太人,却为一个纳粹辩护,汉娜的不同寻常,在于她既站在民族之上,更站在人性之上。正如汉娜的好友,同为犹太人的德国哲学家、文学家本雅明所说:“杀死一个罪犯可能是符合道德要求的,但决不是正当的。”当一个普通人,陷于艾希曼强调的境遇:“我接到命令,杀他们或者不杀他们,我必须服从命令……我作为一粒棋子,不得不去完成。”被一种力量裹挟着做事,没有自己的思想,是可怕的状态,从古到今,这种现象,从未绝迹。汉娜冷静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柔软

  作为一部传记影片,《汉娜·阿伦特》始终注意两条线的平行与交织,一条是作为哲学家的汉娜,她的睿智坚毅果决,另一条是作为女人,她的柔情诚意情趣。如果没有第二条线索,汉娜就只是一个“铁娘子”,没有柔软动人之处。

  影片中,汉娜与丈夫海因里希(德国诗人,哲学家),过着与许多学者相同的生活,讲学,写作,读书。在调情、生病、聚会的细节里,透露出关心、默契与尊重。相濡以沫之外,更有相知,他们的相处,更多的是人生的暖意。

  说到爱情,当然避不开海德格尔,作为亦师生亦情人的关系,影片处理得极为简洁,几个闪回的画面,几个思索的镜头,交代了情感的发生与消逝。有时,领路人也会落伍。汉娜对海德格尔,有非常复杂的情感,但至少在影片中,他们不再同步了,于是,渐行渐远。

  汉娜曾对病榻上的库尔特说:“我只在乎我的朋友,这是我唯一能付出的感情。”汉娜与玛丽、与秘书洛特,既有闺密的亲昵,又有知己的默契。影片最有张力的场景,是汉娜万里迢迢去以色列看望病入膏肓的老友,曾经心心相印,争锋相对后依然能笑脸相向的朋友,这一次,却带着质疑,无言地转身背对汉娜:“你难道不爱你的同胞吗?”汉娜无言,多年生死相依的朋友,也渐行渐远。

  汉娜是有情有义的,更是刚烈果决的。 

  孤独

  在汉娜的回忆中,十八岁的她站在三十五岁的海德格尔面前,海德格尔问:“您想从我这里学习思考?”汉娜点头。海德格尔预言般地说:“思考是一项孤独的工作。”课堂上,海德格尔大段对思考的阐释令汉娜动容:“思考不会形成科学知识,思考不会带来有用的处世之道,思考解决不了宇宙之谜,思考不会直接给予行动的力量。我们生活,是因为我们活着,我们思考,是因为我们是思考的生物。”海德格尔把思考上升到人的本能,上升到活着的意义。也许,正是那一刻,年轻的汉娜被海德格尔深深吸引。

  因为思考,汉娜发现“人们无法从艾希曼获得恶魔般的深度,他只是没有思考的能力”,盲从或者无所适从都是不会思考的表现。汉娜最后在课堂上的演讲里说:“人不能去思考,使得很多人大范围地犯罪成为了可能……我用哲学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思想之风的出现,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正确与错误,美好与丑陋的能力。我希望,思考能带给人类,在这些罕见的时候,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去预防灾难的力量。”汉娜的演讲得到年轻学生的长久掌声,但是,也唤不回老友汉斯的脚步。

  影片的开头与结尾,都是汉娜躺在沙发上抽烟沉思的画面,窗外城市灯火闪烁,汉娜烟头上的暗淡红光太过微弱,海德格尔一语中的:思考,是一项孤独的工作。

  同样来自德国的诗人里尔克说:“最孤独者恰恰占有共同性的最大分量。”他以为,生命如果是个倾听的过程,有的人听到的多,有的人听到的少,由此,也决定了人们在合唱中的职责。听见全部旋律的人最孤独,同时也最具共同性,因为他听见了无人听见的音乐。如此设想下去:假如人生如行路,走得最快最远的人与落伍的人同样是孤独的,但前者是锋利的,后者是麻木的,汉娜·阿伦特显然属于前者———她既走得快,又走得远,于是听见了无人听到的音乐。

  《汉娜·阿伦特》

  影片讲述的是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的故事。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著有《集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著作。

(编辑:李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