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古树名木繁多,树龄在800——1300年的还有不少。其中,有虹关村和轮溪村的古樟,清华镇的古槠,甲路村和卿云洞的古柏,篁村的古桧,沱口村和霞栖村的古梅,通元观村的泡花楠,石城的榧树,古坦村的枫树,龙山村的槐树和楠木,溪头方思山的红豆杉(雪松),文公山的古杉群和戴村的望春花(木兰),坑头村的牡丹、芙蓉,皇岭村的香楠等。 段莘银杏 银杏,俗称植物活化石。树龄极长,与传说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氏历史相当。因轩辕皇帝复姓公孙,故称“公孙树”。婺源的村口、水口多栽银杏,借以纪念祖先,点缀金秋。 唐代槠树 清华镇东源有一棵苦槠树,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县志》考证:唐玄宗开元28年,设县治于清华,县衙为胡氏宗祠改建,当时宗祠前则有这株槠树。现县衙已成废址,而该树独存。 龙山楠木 龙山村口有两棵楠木,高低粗细相似,胸径1.45公尺,高31公尺以上,树冠半径10公尺,如兄弟并立。据家谱,两棵树的树龄均已超过千年。 虹关古樟 虹关古樟位于浙源乡虹关村溪畔,离县城50公里。清末,村人詹佩弦为此树编有《古樟吟集》,汇集咏樟诗词和文章五十余篇(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尺幅苍然肖写真,古樟画里远传神。 东山寺苦槠 沱川乡王家村后山苦槠树,树干八人合抱,树高15公尺,冠幅半径15公尺。传说该树是菩萨化身,村人视为树神。早在唐代,即建庙三幢以祭,统名东山寺。 文公山古杉群 文公山原称“九老芙蓉山”,在婺源县城西南30公里的晓林乡。因山腰有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之妻程氏墓,故改山名。 方思山红豆杉 溪头乡的方思村,村民相延35代,约800——900年。据传,该村祖先择址定居时,发现一棵红豆杉(血柏),酷似昂天巨笔;树下巨石,犹如砚槽;周围群山,似笔架排列。因此,认定此处有利文才崛起。建村后,该村生养了18位教书先生,村人在树下筑石阶18级,借以眩耀。 石城古树林 石城不仅以石林著称,且村头古木荟萃,奇树成群。有枫树百余棵,树高均在35公尺以上,枫林中还有山樱花、楠木、银杏、香榧、红豆杉、三尖杉、杭州榆、糙叶树、青栲、槐树混杂其间。尤以十七棵玉兰树最为醒目,树最大胸径1.5公尺以上,树冠半径10公尺左右,该树先花后叶,花似白玉。树群如同森林公园。 李坑桂树与紫薇 秋口乡李坑村(亦名理田),建村于北宋祥符年间(公元1010年),为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里。 |
|
来自: 昵称18892371 >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