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战国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1)战国早期青铜器特点 战国早期青铜器与春秋晚期的分界线,因不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所形成的,故与春秋晚期青铜器有许多共同点。 器形:战国早期青铜鼎的形制和春秋晚期基本相似。但鼎式也有小的改动,有一种椭圆形敛口有盖附耳短蹄足鼎,首先于战国早期在三晋地区出现。另一种连裆鼎或短鬲鼎,是此期的新器。甗在这时多为分体式,鬲口上有一圈上斜的圆盘,可用来阻挡蒸汽冷凝水,回流在鬲内,是战国早期的新式样。战国酒器常有一些特殊的器形,如曾侯乙墓中的一对大缶、联座双壶,都有华丽的套口和盖;链壶也是战国早期发展较快的器形,出现了许多结构精妙的式样。北方地区的瓢形壶,有鋬可执,鋬又有链环与壶盖相连。春秋晚期流行的壶式样在这个时候还沿用。水器以盘、匜流行,带有圈足的小型鉴也时有发现。 纹饰:战国早期的纹样出现了三个变化:第一是变动是交龙纹、卷龙、蟠龙等纹样中的变形成分有所增加,许多结构不是被省略,就是被变形了。各种龙纹越来越向抽象方面发展。第二个变化是完全用几何纹装饰的青铜器出现了。第三个变化是描绘水陆攻战、宴乐、采桑等活动的纹样不断地发展。 铭文:战国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与春秋晚期并没有突出的区别。这时作器记事的铭文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像曾侯乙墓编钟记载数十字乐律,乃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并不具有时代的普遍性。 (2)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特点 战国中晚期是七雄争霸兼并而趋于统一,各地诸侯竞相发展青铜器,独创地方新风采。 器形:由浑厚转向轻巧,由规范程式向自由灵活发展;各种动物附饰都富于装饰动律美感而气韵生动。鼎的式样南北不相同,北方的三晋地区和燕地区流行附耳低矮的扁圆鼎。长江流域流行附耳扁圆体平底高足鼎。 酒器中变化最大的是壶,有方壶、扁壶、环耳圆壶等多种,在具体式样上还有许多变化,如长颈多纽壶、小口短颈大圆腹壶、蛋形壶等。 宗庙祭祀、宴乐喜庆风行,致使乐器多样化、精致化;新创制大军乐的“錞于”,商代多用的“铙”、铎”已少见,由“铙”演化出的”钟”,又出现“甬钟”(編钟)、“镈钟”、“纽钟”等;“编钟”在商为3件套流行,至周发展为8件套。到春秋增至13件套,战国则为65件套,按大小音阶不同,编为8组。实用青铜新品种有铜镜、铜灯具、铜剑、车马饰、带钩等;品类工艺都超历史水平。 纹饰:战国中晚期的青铜纹饰变化大、创新多,出现了镶嵌金、银、铜和绿松石等的几何变形纹样一一云纹、菱纹.勾莲纹、三角纹等,做工精细。如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噬鹿 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缘松石钫”,还有记载伐燕国之功的“陈璋壶”,都是典型的战国中期的几何变形纹样。 錾刻纹一一用铜铁工具在铸好的铜器上錾刻纹样,纹样有车马人物建筑、燕乐等。此时还有大量素面的青铜器,其中有的刻有字数很多的铭文。各种动物像生器,完全倾向写实化。 铭文:铸刻铭文仍流行,錾刻铭文出现了,字体出现了图案装饰化,如北方创新“蝌蚪文”,南方创新“鸟篆书”。 工艺:创造了“鎏金”、“镶嵌”、“金银错”、“失蜡法”、“线刻花纹”等新技艺,广泛应用。 第七章 80唐、宋、元、明仿古铜器各有何特点? 答:辨别青铜器真品赝品最根本的方法,是熟悉各时期各类青铜器的方法和作伪特征,多进行真假对比,在实践中找出真品赝品之间的各种微小差异,熟记于心。 (1)唐代仿古铜器的特点 一般认为仿汉代铜器和仿三代铜器是从宋代开始的。其实不然,北京故宫藏有一件唐代仿西周的觯。是打过蜡的“熟坑”器。由于口内、颈部、足类都有明显的旋纹,底部下凹,圈足较高,是唐代铜器在造型、做工方面的特点。 唐代仿古铜器的特点是:铜质呈银灰色,质地比真器细腻,外表多做“熟坑”模样;口、颈、足内均有旋纹(很细很浅的凹旋纹,这是商周铜器和战国铜器没有的特征);一般底下沉,低于商周和战国器的器底;仿器的足比真器要高一些。 (2)宋代仿古铜器的特点 北宋在艺术上盛行复古,特别是宋徽宗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让宫廷作坊仿制了大量三代彝器作为陈设品,其中,有不少件是以真器为模的,器形、纹饰仿得相当逼真,一般连范痕、垫片都仿出来。如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珍藏的宋仿铜壶,铭文为“1173年二月初十造”针刻字,连器表花纹处的铸痕都仿制出来了。但宋仿器在神气上略有不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宣和三年仿西周尊也是如此。 宋代宫廷仿商周铜器、仿汉代铜器都显得厚重。铜质粗糙发暗。无亮地子,有硬锈也仅是一层,显得浮薄;圈足及口沿均圆滑齐整,尤其是圈足底沿无有向内的扉茬。器纹饰的地纹都较模糊,如宋仿春秋时宋公戍钟制成的大晟编钟之地纹。在铭文铸刻方面相当认真,但无论刻字还是铸字,字口均比商周器铭浅。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宋仿商“政和鼎”,造型、纹饰极精,但铭文字口浅;字体模糊。宋代仿器用松石末烧上或做上红蓝锈,或经过作旧,仿制成熟坑器物。仿镶嵌金银片、松石的器物比春秋战国时的真器水平低,不平,挡手。 (3)元代仿古铜器特点 元代仿古铜器大多是出于实用,如许多铜壶、铜瓶之类,就是当时的日常用品,所以不刻意追求仿古风格。有些摆放在寺庙中的祭器,是成组仿制三代礼器,如孔庙的铜祭器鼎、簋、爵等,器形虽是仿照古式,但纹饰却是古式的简化,甚至连器形也或多或少带有元代的特征。如元仿古铜簋的上腹所铸扁长方形扉棱,便是元代特征。故仿古铜器的品质不如宋代。 从工艺上看,元代仿古铜器均用黄铜,地子发乌,没有光泽;形体笨重,铸纹不清晰,做工显得很粗糙;常有本朝代年款,铭文为楷书字体,书体不工整,软弱无力。以往都认为元代不仿制三代之器,而只仿汉代的簋、炉及唐代玉壶春瓶等。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器中都有数量不少元仿商周青铜器。如台北故宮藏的元至正二十六年泳泽书院的仿商簋。 (4)明代仿古铜器特点 明代崇古的风气比较淡薄,文人学士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也不如宋代。所以明代仿古铜器在工艺上并不讲究。明代仿古铜器大多是按照宋代《宣和博古图》进行仿制。宫廷、民间仿古铜器的品种都很多,大小器皆有。由于只是制作仿古工艺品而已,为了显工,常在器上增加许多纹饰。 明代仿古铜器所用铜料为黄铜,色泽黄中闪白,即使做出黑地子也偏黄。仿器上一般无痕和垫片。民间仿器分量总是过重,有压手感。器形、铭文失真,器足一般为实足。例如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两件明成化、嘉靖年仿古铜爵,一铭为“成化元年秋七月吉日造”,另一铭为“嘉靖二十年十月吉日广州府造”,其口为元宝形,三足为实足。且外撇,花纹为明代特征。 81清代仿古铜器有何特点? 答:清代早期。研究青铜器铭文已形成风气,也促进了仿古铜器的生产。清代仿古铜器分宫廷仿和民间仿两种。乾隆年间,宫廷设立了内务府造办处。设有铜器作,专门仿制古铜器。宫廷制作仿古铜器是为了陈设,民间制作仿古铜器是为了当假古董卖,故风格有所不同。宫廷仿古铜器大多有依据,故器形与原器大致相似。由于制器是用于宫廷陈设,故也会投帝王之好而做一些改动。例如北京故宫藏清代仿古扁足方鼎。腹上饰以兽面纹,但兽面及兽身都变了形。另外,乾隆帝嗜好镶嵌、鎏金之器,故内务府造办处也大量制作鎏金器。如故宫藏乾隆年间仿古鸟车尊,便是造办处的精心之作,做工精美要超过宋代铜器。 清代仿古铜器一般采用分铸法,即将器物各部分分别铸出,然后焊接,焊接前会将各部分的铸痕摩平,故清仿器上没有铸痕却有焊接之痕,不见垫片却有补痕。三代青铜器的垫片是合范时放上去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律,而仿器的补痕是铸造时铜液未流到或因气孔而造成凹缺,一般用焊锡来弥补,故补痕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若把作旧的黑地子或浮锈去掉,便可看出焊锡所补的痕迹。清代仿古铜所用铜料为黄铜。质色泛黄,与黄金色相近,分量较重,常做成黑地子再后打蜡,冒充“熟坑”器。 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到同治,光绪年间,金石学家极为重视青铜器铭文。所以,是否有铭文或铭文的长短:都成为一件青铜器是否能卖好价钱的重要因素,所以也诱发了古铜器作伪铭的风气。在真器上增添铭文便是此期特点。尤以西安仿古铜器为甚。清咸丰二年(1852年)刊刻的《长安·获古编}卷二记载了一则故事:西安知县刘喜海喜欢研究金文。凡带铭文的古铜器均加价收买,而无铭文之器却一件不收。于是,西安的古董商便设法在无铭的真器上錾刻伪字,投刘氏之所好。由此可知至少从清代咸丰年间起,增刻伪铭便成了西安古铜器行的一大特色。曾见有刻廿六年诏的铜方斗,整体是焊接的,铭文刻得很差。 另外,山东潍县是清代后期以来仿古铜器的著名产地,特点是以仿制带铭文的青铜重器为主。潍县有叫胥伦的人善做仿古铜器。结识了潍县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陈介琪,使在陈介琪的指导下,开始仿制陈介琪家藏的三代彝器,仿得惟妙椎肖。一时成为名品。潍县古铜器的作旧,是用盐酸浸泡后埋入黄土中,再盖上湿麻袋让器表生出绿锈红锈,然后打蜡,成为“熟坑”。还有以錾刘花,铭见长的范寿轩;有擅刻细笔造铭文,又能翻砂制镜范的王荩臣和他的儿子王海等十几位。 故宫藏有半片残鼎。鼎内有铭51字。就是王海仿西周后期克鼎刻的,錾工甚精。若不是眼力好的专家也很难辨出真伪。 78战国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1)战国早期青铜器特点 战国早期青铜器与春秋晚期的分界线,因不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所形成的,故与春秋晚期青铜器有许多共同点。 器形:战国早期青铜鼎的形制和春秋晚期基本相似。但鼎式也有小的改动,有一种椭圆形敛口有盖附耳短蹄足鼎,首先于战国早期在三晋地区出现。另一种连裆鼎或短鬲鼎,是此期的新器。甗在这时多为分体式,鬲口上有一圈上斜的圆盘,可用来阻挡蒸汽冷凝水,回流在鬲内,是战国早期的新式样。战国酒器常有一些特殊的器形,如曾侯乙墓中的一对大缶、联座双壶,都有华丽的套口和盖;链壶也是战国早期发展较快的器形,出现了许多结构精妙的式样。北方地区的瓢形壶,有鋬可执,鋬又有链环与壶盖相连。春秋晚期流行的壶式样在这个时候还沿用。水器以盘、匜流行,带有圈足的小型鉴也时有发现。 纹饰:战国早期的纹样出现了三个变化:第一是变动是交龙纹、卷龙、蟠龙等纹样中的变形成分有所增加,许多结构不是被省略,就是被变形了。各种龙纹越来越向抽象方面发展。第二个变化是完全用几何纹装饰的青铜器出现了。第三个变化是描绘水陆攻战、宴乐、采桑等活动的纹样不断地发展。 铭文:战国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与春秋晚期并没有突出的区别。这时作器记事的铭文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像曾侯乙墓编钟记载数十字乐律,乃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并不具有时代的普遍性。 (2)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特点 战国中晚期是七雄争霸兼并而趋于统一,各地诸侯竞相发展青铜器,独创地方新风采。 器形:由浑厚转向轻巧,由规范程式向自由灵活发展;各种动物附饰都富于装饰动律美感而气韵生动。鼎的式样南北不相同,北方的三晋地区和燕地区流行附耳低矮的扁圆鼎。长江流域流行附耳扁圆体平底高足鼎。 酒器中变化最大的是壶,有方壶、扁壶、环耳圆壶等多种,在具体式样上还有许多变化,如长颈多纽壶、小口短颈大圆腹壶、蛋形壶等。 宗庙祭祀、宴乐喜庆风行,致使乐器多样化、精致化;新创制大军乐的“錞于”,商代多用的“铙”、铎”已少见,由“铙”演化出的”钟”,又出现“甬钟”(編钟)、“镈钟”、“纽钟”等;“编钟”在商为3件套流行,至周发展为8件套。到春秋增至13件套,战国则为65件套,按大小音阶不同,编为8组。实用青铜新品种有铜镜、铜灯具、铜剑、车马饰、带钩等;品类工艺都超历史水平。 纹饰:战国中晚期的青铜纹饰变化大、创新多,出现了镶嵌金、银、铜和绿松石等的几何变形纹样一一云纹、菱纹.勾莲纹、三角纹等,做工精细。如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噬鹿 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缘松石钫”,还有记载伐燕国之功的“陈璋壶”,都是典型的战国中期的几何变形纹样。 錾刻纹一一用铜铁工具在铸好的铜器上錾刻纹样,纹样有车马人物建筑、燕乐等。此时还有大量素面的青铜器,其中有的刻有字数很多的铭文。各种动物像生器,完全倾向写实化。 铭文:铸刻铭文仍流行,錾刻铭文出现了,字体出现了图案装饰化,如北方创新“蝌蚪文”,南方创新“鸟篆书”。 工艺:创造了“鎏金”、“镶嵌”、“金银错”、“失蜡法”、“线刻花纹”等新技艺,广泛应用。 第七章 80唐、宋、元、明仿古铜器各有何特点? 答:辨别青铜器真品赝品最根本的方法,是熟悉各时期各类青铜器的方法和作伪特征,多进行真假对比,在实践中找出真品赝品之间的各种微小差异,熟记于心。 (1)唐代仿古铜器的特点 一般认为仿汉代铜器和仿三代铜器是从宋代开始的。其实不然,北京故宫藏有一件唐代仿西周的觯。是打过蜡的“熟坑”器。由于口内、颈部、足类都有明显的旋纹,底部下凹,圈足较高,是唐代铜器在造型、做工方面的特点。 唐代仿古铜器的特点是:铜质呈银灰色,质地比真器细腻,外表多做“熟坑”模样;口、颈、足内均有旋纹(很细很浅的凹旋纹,这是商周铜器和战国铜器没有的特征);一般底下沉,低于商周和战国器的器底;仿器的足比真器要高一些。 (2)宋代仿古铜器的特点 北宋在艺术上盛行复古,特别是宋徽宗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让宫廷作坊仿制了大量三代彝器作为陈设品,其中,有不少件是以真器为模的,器形、纹饰仿得相当逼真,一般连范痕、垫片都仿出来。如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珍藏的宋仿铜壶,铭文为“1173年二月初十造”针刻字,连器表花纹处的铸痕都仿制出来了。但宋仿器在神气上略有不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宣和三年仿西周尊也是如此。 宋代宫廷仿商周铜器、仿汉代铜器都显得厚重。铜质粗糙发暗。无亮地子,有硬锈也仅是一层,显得浮薄;圈足及口沿均圆滑齐整,尤其是圈足底沿无有向内的扉茬。器纹饰的地纹都较模糊,如宋仿春秋时宋公戍钟制成的大晟编钟之地纹。在铭文铸刻方面相当认真,但无论刻字还是铸字,字口均比商周器铭浅。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宋仿商“政和鼎”,造型、纹饰极精,但铭文字口浅;字体模糊。宋代仿器用松石末烧上或做上红蓝锈,或经过作旧,仿制成熟坑器物。仿镶嵌金银片、松石的器物比春秋战国时的真器水平低,不平,挡手。 (3)元代仿古铜器特点 元代仿古铜器大多是出于实用,如许多铜壶、铜瓶之类,就是当时的日常用品,所以不刻意追求仿古风格。有些摆放在寺庙中的祭器,是成组仿制三代礼器,如孔庙的铜祭器鼎、簋、爵等,器形虽是仿照古式,但纹饰却是古式的简化,甚至连器形也或多或少带有元代的特征。如元仿古铜簋的上腹所铸扁长方形扉棱,便是元代特征。故仿古铜器的品质不如宋代。 从工艺上看,元代仿古铜器均用黄铜,地子发乌,没有光泽;形体笨重,铸纹不清晰,做工显得很粗糙;常有本朝代年款,铭文为楷书字体,书体不工整,软弱无力。以往都认为元代不仿制三代之器,而只仿汉代的簋、炉及唐代玉壶春瓶等。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器中都有数量不少元仿商周青铜器。如台北故宮藏的元至正二十六年泳泽书院的仿商簋。 (4)明代仿古铜器特点 明代崇古的风气比较淡薄,文人学士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也不如宋代。所以明代仿古铜器在工艺上并不讲究。明代仿古铜器大多是按照宋代《宣和博古图》进行仿制。宫廷、民间仿古铜器的品种都很多,大小器皆有。由于只是制作仿古工艺品而已,为了显工,常在器上增加许多纹饰。 明代仿古铜器所用铜料为黄铜,色泽黄中闪白,即使做出黑地子也偏黄。仿器上一般无痕和垫片。民间仿器分量总是过重,有压手感。器形、铭文失真,器足一般为实足。例如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两件明成化、嘉靖年仿古铜爵,一铭为“成化元年秋七月吉日造”,另一铭为“嘉靖二十年十月吉日广州府造”,其口为元宝形,三足为实足。且外撇,花纹为明代特征。 81清代仿古铜器有何特点? 答:清代早期。研究青铜器铭文已形成风气,也促进了仿古铜器的生产。清代仿古铜器分宫廷仿和民间仿两种。乾隆年间,宫廷设立了内务府造办处。设有铜器作,专门仿制古铜器。宫廷制作仿古铜器是为了陈设,民间制作仿古铜器是为了当假古董卖,故风格有所不同。宫廷仿古铜器大多有依据,故器形与原器大致相似。由于制器是用于宫廷陈设,故也会投帝王之好而做一些改动。例如北京故宫藏清代仿古扁足方鼎。腹上饰以兽面纹,但兽面及兽身都变了形。另外,乾隆帝嗜好镶嵌、鎏金之器,故内务府造办处也大量制作鎏金器。如故宫藏乾隆年间仿古鸟车尊,便是造办处的精心之作,做工精美要超过宋代铜器。 清代仿古铜器一般采用分铸法,即将器物各部分分别铸出,然后焊接,焊接前会将各部分的铸痕摩平,故清仿器上没有铸痕却有焊接之痕,不见垫片却有补痕。三代青铜器的垫片是合范时放上去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律,而仿器的补痕是铸造时铜液未流到或因气孔而造成凹缺,一般用焊锡来弥补,故补痕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若把作旧的黑地子或浮锈去掉,便可看出焊锡所补的痕迹。清代仿古铜所用铜料为黄铜。质色泛黄,与黄金色相近,分量较重,常做成黑地子再后打蜡,冒充“熟坑”器。 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到同治,光绪年间,金石学家极为重视青铜器铭文。所以,是否有铭文或铭文的长短:都成为一件青铜器是否能卖好价钱的重要因素,所以也诱发了古铜器作伪铭的风气。在真器上增添铭文便是此期特点。尤以西安仿古铜器为甚。清咸丰二年(1852年)刊刻的《长安·获古编}卷二记载了一则故事:西安知县刘喜海喜欢研究金文。凡带铭文的古铜器均加价收买,而无铭文之器却一件不收。于是,西安的古董商便设法在无铭的真器上錾刻伪字,投刘氏之所好。由此可知至少从清代咸丰年间起,增刻伪铭便成了西安古铜器行的一大特色。曾见有刻廿六年诏的铜方斗,整体是焊接的,铭文刻得很差。 另外,山东潍县是清代后期以来仿古铜器的著名产地,特点是以仿制带铭文的青铜重器为主。潍县有叫胥伦的人善做仿古铜器。结识了潍县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陈介琪,使在陈介琪的指导下,开始仿制陈介琪家藏的三代彝器,仿得惟妙椎肖。一时成为名品。潍县古铜器的作旧,是用盐酸浸泡后埋入黄土中,再盖上湿麻袋让器表生出绿锈红锈,然后打蜡,成为“熟坑”。还有以錾刘花,铭见长的范寿轩;有擅刻细笔造铭文,又能翻砂制镜范的王荩臣和他的儿子王海等十几位。 故宫藏有半片残鼎。鼎内有铭51字。就是王海仿西周后期克鼎刻的,錾工甚精。若不是眼力好的专家也很难辨出真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