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8)

 文香阁 2015-03-25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8)

 

94元代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元代铜镜铸造都较粗糙,许多铜镜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铜质:黄铜质。

形制:镜体较厚,直径大;盛行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的形制特点。

纹饰:常见纹饰有双鱼纹、云龙、蕉叶飞鸟、缠枝牡丹、神仙人物、双龙等,洛神、对弈图等是新出现。浮雕风格仍是宋代特点。许多铜镜仅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铭文:元代铜镜的铭文简单,有纪年镜、吉语镜,但铭文很短。商标铭记也少了,多为一行商标纪年铭。有元代铜镜的素宽缘上,鏨刻有“口验记记官(押)”字样,这是官府验记字样。

元代仿镜特点:主要仿汉式连纹弧镜,唐代花草镜、宋代人物故事镜,铜质仍为元代黄铜质,多见黑地子,镜体较厚重,纽上平顶较大。镜缘较宽。

95明清铜镜有何特点?

答:在清代中后期,从外国输入的镀水银玻璃镜逐渐普及,铜镜便不再是实用器而成为一种工艺品。仿古铜镜的制作则有较大的增长。

铜质:明代铜镜多为黄中闪白的黄铜质,清代镜多为黄中闪黄的黄铜质(含锡量约为5.1%,含铅量约为8.57%,含锌量为27%一23%)。

形制:明清铜镜的数量多,多用银锭纽,镜体较厚,直径也较大,明代铜镜的器形多用宋代铜镜的式样。明清仿历代古镜,有宫廷仿和民间仿之别。明廷御用监、清廷造办处都是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器用需要而设立的。宫廷仿制古铜是为了后宫使用、赏玩,并非是一种文化复制行为,以追求工艺精巧,纹饰华美为特色,作旧(黑地子)也很好;有的还配上硬木镜盒或镜架、镜套,非常华贵。

民间仿历代古镜是出于商业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镜式当以历代名镜为主。仿战国镜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盘龙镜、龙虎镜、双风镜、画像镜、蟠螭镜;仿唐镜有海兽葡萄镜、花鸟镜、十二辰镜;仿宋金镜有人物故事镜、湖州镜、双鱼镜、铭文镜。纹饰种类不算多,镜缘直齐,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镜厚;为多见银锭纽,纽顶发平,平顶上有铸铭;黑地于作旧,没有黑漆古亮。

纹饰:以龙凤、鹿、花草、人物,新出纹饰有八宝纹和杂宝纹。

铭文:明代铜镜重铭文,有一类铭文悉如宋镜,语铭则多见“金玉满堂”、“鸾凤呈祥”、“长命富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则铸于镜纽上。商标铭记最后一字常用“造”、“铸造”、“记”、“置”、“办”等。还有太监铭等。

 

第九章  铜炉及现代铜器收藏

96铜炉有哪些品类,怎样收藏铜炉?

答:铜炉是泛称,从用途来说可分为熏炉、香炉、烘炉几种。

熏炉虽然也要焚“香”,但却是用于熏房间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计时之用的香(古代专有用于计时的香),完全是一种实用品,有许多式样,博山炉即其一。

香炉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炉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个带镂空眼的炉盖和一个活动提梁。炉盆中装有炉灰,将燃烧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炉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炉;大的烘脚用,叫脚炉。铜烘炉流行于长江流域地区,特别是手炉,有式样清秀而做工极为精巧者,但终究为实用品,亦无奇形之怪器。

铜炉中的极品是宫廷御用的宣德炉,传世品极少,价格昂贵,在国内曾有过300万元的拍卖纪录。

铜炉的收藏,不要计较炉的大小,主要看式样、做工。其实,铜炉体积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因是专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艺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铜炉中有带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内祭器,也是专门铸造的,一般都属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欢其传世品进行复制,也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国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专场拍卖中有21个铜炉(其中15个是私款炉),拍出了一千多万元的天价,其中一个拍出182.6万元(包括佣金),可见高品位的私款炉,其文物、艺术、市场价值也相当可观。其中14个私款炉的款名是:“湛氏之炉”、“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书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刘起龙造”、“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大清顺治辛且邺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炉为何会成为铜器收藏中的极品?

答: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由宫廷铸造的一批香炉。虽然只是一种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贵、设计精良、工艺精湛、传世品不多而极为珍贵。宣德炉在国内曾有过一百万元的拍卖纪录。宣德炉的珍贵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珍贵,炼法特殊。铸宣德炉所用铜料,是当时暹罗国(今泰国)贡来的风磨铜,在炼铸时要根据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精心提炼十二次(叫十二炼)。据说一般铜经过四炼,铜质就很好,而宣德炉要经过六炼至十二炼,工艺精细。

二是宣德炉具有多样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泽。宣德炉的器形有三类,一类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类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窑瓷的器形,第三类是仿缸、罐、桶、瓮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炉并不是一种炉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样的仿古香炉。

由于宣德炉是一种仿古铜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铜器,名窑瓷釉)的质感和色泽。据载,宣德炉的色泽有黄色、红黄色、粟壳色,鳝鱼黄色、藏经纸色、蟹壳色、枣紅色、猪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蜡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铜青绿色、石青斑色、石绿斑色、鎏金、赤金纯裹、金带圆、渗金、渗银、泥金、泥银、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银古色等。正因为要用铜的合金仿制出这么多种色质,所以炼铸时要根据所仿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也由此可知宣德炉在做工和工艺上确有特殊之处。

宣德炉是御用监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识。据专家讲,宣德炉共有7种字款:一字款,篆书“宣”字;二字款,楷或篆书“宣德’;三字款,横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圆印款、双龙四字款、双龙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传世较多的宣德炉是带吴邦佐款。还有底铸阳纹蟠螭、太极图两种图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间制造。宣德炉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宫廷坛寺庙宇陈设、宫内文房书院陈设,也有一部分赏赐皇亲国戚和有功大臣。但传世的宣德炉却很少,据说台北故宮博物院也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时宣德年间,宣德炉的名气就很大。连当年监造宣德炉的工部官臣吴邦佐也进行仿制,故私家炉中有带吴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断,故宣德炉的仿制品极多。不要说一般人,大概连鉴定专家也未必见过真的宣德炉。所以谈宣德炉的真伪鉴别,实乃无意义之举。不过在了解宣德炉的有关背景材料之后,会对宣德炉的真伪鉴别有正确的认识。

98熏炉博山炉有何艺术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与衣物的习俗,熏炉就是为此俗而制作的。至汉代时,恰逢与西域贸易开通,输入了国外名贵香料,更助长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炉,是汉代新创香熏的一种炉式,博山炉有许多种式样,但无论何式,炉盖都要制成山峦形,用以象征东海中的“仙山”,“仙山”上还镂雕有人物、动物和云带,使用时将香料放入炉中点燃,缕缕的轻烟会从山间镂孔中冒出,烟雾鳔缈,香气弥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很清楚说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炉还采用鎏金或错金银装饰,供宫廷和上层社会使用。{西京杂记》有“丁缓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记载。

1968年在河北满城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炉高26厘米,炉座为豆形,其上铸有三条在海浪中腾欢的蛟龙,在龙头托着炉盖。炉盖为山形,山势峻峭,峰峦起伏,其上有神兽、虎豹、群猴嬉戏、猎人捕兽等生动活泼的雕刻。整炉采用错金工艺装饰,飞动流畅的错金花纹犹如祥云布满全器。

还有一种造型的博山炉,炉柄特别长,适合在宴会场所使用。1981年在陕西兴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个竹节熏炉,是这类器形的代表之一。竹节熏炉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炉身的造型一如刘胜和窦绾墓所出的大体相同,只是柄身特别长,柄下面的座雕有两条龙,蟠体仰头张口,炉柄糸从龙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节的竹节状。柄上端承托炉底,柄上端铸有三条躯体昂首的长龙。龙头的托顶着炉底。龙体鎏金,爪鎏银,鳞甲灵动,体态矫健。全器多鎏金银。还有铭文,知原是未央宫中的物品,后归信阳家,是汉武帝给他姐姐信阳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星的赏赐。

如1972年在江苏铜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鎏金铜熏,造型很像“高足带盖豆”,盖为透雕的虎形纹,柄足和底座上刻满祥云纹,炉体与柄足间为三个鸟形支柱,也是西汉香熏中的珍品。

据《西京杂记》中有“长安巧手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这种“卧褥香炉”虽未见出土实物。但类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以后历代都有博山炉制作,形制多样,质地有铜制品、绞胎器甚至金银。

99云南斑铜器及“乌铜走银”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斑铜是云南省特有的铜制品,因为这种铜制品的表面上带有闪烁着离奇结晶的斑纹,故名。明代崇祯年间,斑铜工艺日趋成熟,成为全国驰名的铜制工艺品。清代昆明、东川一帶,斑铜作坊很多,产品除人物、鸟兽、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还有专供朝廷使用的贡品。1915年,昆明“宝鸿号”王吉兴制作的“九龙鼎”,器身上錾刻有9条龙,器身为樱桃色,有金黄、银白交错的斑纹。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巴拿马博览会上引起轰动,并以80两黄金的价格售出。2世纪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铜作坊,关以“博古堂”宝善祥最有名。

斑铜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生斑”是用天然斑铜矿石熔化后,经过手工锻打成片状铜材,再经过烧斑、下料、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生斑”制品薄而轻,表面上有工艺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小,多呈黄色。因天然斑铜矿石较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铜的工艺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属,掌握火候,及时浇铸成形,再经过打磨、着色而成。“熟斑”制品较为厚重,表面无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大,多呈红色,以樱桃花为最佳。

“乌铜走银”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工艺,相传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蜗中,用此铜铸成器,渐显乌黑色,故有“乌铜”之称。工匠遂将金银线镶嵌在乌铜器上,经处理后显出黑白,黑黄分明的装饰花纹,雅致细腻,风格独特。现存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工艺画是杨用宾老艺人用“乌铜走银”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铜和乌铜走银有各种仿古器、文房四宝、动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艺画等。仿古铜器有孔雀瓶、镶花胆瓶、玉兰鱼嘴瓶、乌铜走银瓶、高足炉、佛手炉等。动物有鹿、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晓岑设计的“骆驼”、“孔雀明王”,蒋铁峰创作的“大犀牛’,张富创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镶”铜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蒙镶”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铜器(也包括金银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錾刻有吉祥图案,并大量镶嵌珊瑚珠、松石珠,带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铜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门外馆及安定门内雍和宫附近,崇文门外也有一些复制古铜器的作坊。当时有厉荣、石富兄弟在京开办荣增和铜佛铺,专门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驰名蒙、藏地区。

荣增和金银制品为京城第一,并且规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仅千佛(千佛是镶于寺庙内上千个小佛龛中的佛像)就做过多次。石富与九世班禅关系密切,曾为他做过一个精致的金火锅。北京雍和宫内有一件6米高錾刻宗喀巴铜坐像,就是由永成、荣增和铜铺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锅、蒙古刀、藏茶壶、铜壶、浇花壶、奔巴壶,佛前供品如各式蜡台、铜壶、浇花壶、铸铜像,蒙镶瓶、炉、鎏金、铜錾雕、捶金铜浮雕“伎乐菩萨”等。丈长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灯、奔巴壶、莲花水盅、素铜水盅、嘎布拉、嘛呢转等,造型装饰都要遵循藏传佛教仪轨,很有特色。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8)

 

94元代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元代铜镜铸造都较粗糙,许多铜镜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铜质:黄铜质。

形制:镜体较厚,直径大;盛行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的形制特点。

纹饰:常见纹饰有双鱼纹、云龙、蕉叶飞鸟、缠枝牡丹、神仙人物、双龙等,洛神、对弈图等是新出现。浮雕风格仍是宋代特点。许多铜镜仅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铭文:元代铜镜的铭文简单,有纪年镜、吉语镜,但铭文很短。商标铭记也少了,多为一行商标纪年铭。有元代铜镜的素宽缘上,鏨刻有“口验记记官(押)”字样,这是官府验记字样。

元代仿镜特点:主要仿汉式连纹弧镜,唐代花草镜、宋代人物故事镜,铜质仍为元代黄铜质,多见黑地子,镜体较厚重,纽上平顶较大。镜缘较宽。

95明清铜镜有何特点?

答:在清代中后期,从外国输入的镀水银玻璃镜逐渐普及,铜镜便不再是实用器而成为一种工艺品。仿古铜镜的制作则有较大的增长。

铜质:明代铜镜多为黄中闪白的黄铜质,清代镜多为黄中闪黄的黄铜质(含锡量约为5.1%,含铅量约为8.57%,含锌量为27%一23%)。

形制:明清铜镜的数量多,多用银锭纽,镜体较厚,直径也较大,明代铜镜的器形多用宋代铜镜的式样。明清仿历代古镜,有宫廷仿和民间仿之别。明廷御用监、清廷造办处都是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器用需要而设立的。宫廷仿制古铜是为了后宫使用、赏玩,并非是一种文化复制行为,以追求工艺精巧,纹饰华美为特色,作旧(黑地子)也很好;有的还配上硬木镜盒或镜架、镜套,非常华贵。

民间仿历代古镜是出于商业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镜式当以历代名镜为主。仿战国镜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盘龙镜、龙虎镜、双风镜、画像镜、蟠螭镜;仿唐镜有海兽葡萄镜、花鸟镜、十二辰镜;仿宋金镜有人物故事镜、湖州镜、双鱼镜、铭文镜。纹饰种类不算多,镜缘直齐,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镜厚;为多见银锭纽,纽顶发平,平顶上有铸铭;黑地于作旧,没有黑漆古亮。

纹饰:以龙凤、鹿、花草、人物,新出纹饰有八宝纹和杂宝纹。

铭文:明代铜镜重铭文,有一类铭文悉如宋镜,语铭则多见“金玉满堂”、“鸾凤呈祥”、“长命富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则铸于镜纽上。商标铭记最后一字常用“造”、“铸造”、“记”、“置”、“办”等。还有太监铭等。

 

第九章  铜炉及现代铜器收藏

96铜炉有哪些品类,怎样收藏铜炉?

答:铜炉是泛称,从用途来说可分为熏炉、香炉、烘炉几种。

熏炉虽然也要焚“香”,但却是用于熏房间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计时之用的香(古代专有用于计时的香),完全是一种实用品,有许多式样,博山炉即其一。

香炉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炉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个带镂空眼的炉盖和一个活动提梁。炉盆中装有炉灰,将燃烧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炉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炉;大的烘脚用,叫脚炉。铜烘炉流行于长江流域地区,特别是手炉,有式样清秀而做工极为精巧者,但终究为实用品,亦无奇形之怪器。

铜炉中的极品是宫廷御用的宣德炉,传世品极少,价格昂贵,在国内曾有过300万元的拍卖纪录。

铜炉的收藏,不要计较炉的大小,主要看式样、做工。其实,铜炉体积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因是专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艺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铜炉中有带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内祭器,也是专门铸造的,一般都属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欢其传世品进行复制,也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国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专场拍卖中有21个铜炉(其中15个是私款炉),拍出了一千多万元的天价,其中一个拍出182.6万元(包括佣金),可见高品位的私款炉,其文物、艺术、市场价值也相当可观。其中14个私款炉的款名是:“湛氏之炉”、“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书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刘起龙造”、“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大清顺治辛且邺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炉为何会成为铜器收藏中的极品?

答: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由宫廷铸造的一批香炉。虽然只是一种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贵、设计精良、工艺精湛、传世品不多而极为珍贵。宣德炉在国内曾有过一百万元的拍卖纪录。宣德炉的珍贵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珍贵,炼法特殊。铸宣德炉所用铜料,是当时暹罗国(今泰国)贡来的风磨铜,在炼铸时要根据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精心提炼十二次(叫十二炼)。据说一般铜经过四炼,铜质就很好,而宣德炉要经过六炼至十二炼,工艺精细。

二是宣德炉具有多样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泽。宣德炉的器形有三类,一类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类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窑瓷的器形,第三类是仿缸、罐、桶、瓮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炉并不是一种炉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样的仿古香炉。

由于宣德炉是一种仿古铜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铜器,名窑瓷釉)的质感和色泽。据载,宣德炉的色泽有黄色、红黄色、粟壳色,鳝鱼黄色、藏经纸色、蟹壳色、枣紅色、猪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蜡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铜青绿色、石青斑色、石绿斑色、鎏金、赤金纯裹、金带圆、渗金、渗银、泥金、泥银、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银古色等。正因为要用铜的合金仿制出这么多种色质,所以炼铸时要根据所仿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也由此可知宣德炉在做工和工艺上确有特殊之处。

宣德炉是御用监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识。据专家讲,宣德炉共有7种字款:一字款,篆书“宣”字;二字款,楷或篆书“宣德’;三字款,横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圆印款、双龙四字款、双龙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传世较多的宣德炉是带吴邦佐款。还有底铸阳纹蟠螭、太极图两种图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间制造。宣德炉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宫廷坛寺庙宇陈设、宫内文房书院陈设,也有一部分赏赐皇亲国戚和有功大臣。但传世的宣德炉却很少,据说台北故宮博物院也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时宣德年间,宣德炉的名气就很大。连当年监造宣德炉的工部官臣吴邦佐也进行仿制,故私家炉中有带吴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断,故宣德炉的仿制品极多。不要说一般人,大概连鉴定专家也未必见过真的宣德炉。所以谈宣德炉的真伪鉴别,实乃无意义之举。不过在了解宣德炉的有关背景材料之后,会对宣德炉的真伪鉴别有正确的认识。

98熏炉博山炉有何艺术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与衣物的习俗,熏炉就是为此俗而制作的。至汉代时,恰逢与西域贸易开通,输入了国外名贵香料,更助长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炉,是汉代新创香熏的一种炉式,博山炉有许多种式样,但无论何式,炉盖都要制成山峦形,用以象征东海中的“仙山”,“仙山”上还镂雕有人物、动物和云带,使用时将香料放入炉中点燃,缕缕的轻烟会从山间镂孔中冒出,烟雾鳔缈,香气弥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很清楚说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炉还采用鎏金或错金银装饰,供宫廷和上层社会使用。{西京杂记》有“丁缓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记载。

1968年在河北满城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炉高26厘米,炉座为豆形,其上铸有三条在海浪中腾欢的蛟龙,在龙头托着炉盖。炉盖为山形,山势峻峭,峰峦起伏,其上有神兽、虎豹、群猴嬉戏、猎人捕兽等生动活泼的雕刻。整炉采用错金工艺装饰,飞动流畅的错金花纹犹如祥云布满全器。

还有一种造型的博山炉,炉柄特别长,适合在宴会场所使用。1981年在陕西兴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个竹节熏炉,是这类器形的代表之一。竹节熏炉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炉身的造型一如刘胜和窦绾墓所出的大体相同,只是柄身特别长,柄下面的座雕有两条龙,蟠体仰头张口,炉柄糸从龙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节的竹节状。柄上端承托炉底,柄上端铸有三条躯体昂首的长龙。龙头的托顶着炉底。龙体鎏金,爪鎏银,鳞甲灵动,体态矫健。全器多鎏金银。还有铭文,知原是未央宫中的物品,后归信阳家,是汉武帝给他姐姐信阳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星的赏赐。

如1972年在江苏铜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鎏金铜熏,造型很像“高足带盖豆”,盖为透雕的虎形纹,柄足和底座上刻满祥云纹,炉体与柄足间为三个鸟形支柱,也是西汉香熏中的珍品。

据《西京杂记》中有“长安巧手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这种“卧褥香炉”虽未见出土实物。但类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以后历代都有博山炉制作,形制多样,质地有铜制品、绞胎器甚至金银。

99云南斑铜器及“乌铜走银”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斑铜是云南省特有的铜制品,因为这种铜制品的表面上带有闪烁着离奇结晶的斑纹,故名。明代崇祯年间,斑铜工艺日趋成熟,成为全国驰名的铜制工艺品。清代昆明、东川一帶,斑铜作坊很多,产品除人物、鸟兽、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还有专供朝廷使用的贡品。1915年,昆明“宝鸿号”王吉兴制作的“九龙鼎”,器身上錾刻有9条龙,器身为樱桃色,有金黄、银白交错的斑纹。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巴拿马博览会上引起轰动,并以80两黄金的价格售出。2世纪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铜作坊,关以“博古堂”宝善祥最有名。

斑铜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生斑”是用天然斑铜矿石熔化后,经过手工锻打成片状铜材,再经过烧斑、下料、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生斑”制品薄而轻,表面上有工艺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小,多呈黄色。因天然斑铜矿石较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铜的工艺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属,掌握火候,及时浇铸成形,再经过打磨、着色而成。“熟斑”制品较为厚重,表面无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大,多呈红色,以樱桃花为最佳。

“乌铜走银”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工艺,相传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蜗中,用此铜铸成器,渐显乌黑色,故有“乌铜”之称。工匠遂将金银线镶嵌在乌铜器上,经处理后显出黑白,黑黄分明的装饰花纹,雅致细腻,风格独特。现存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工艺画是杨用宾老艺人用“乌铜走银”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铜和乌铜走银有各种仿古器、文房四宝、动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艺画等。仿古铜器有孔雀瓶、镶花胆瓶、玉兰鱼嘴瓶、乌铜走银瓶、高足炉、佛手炉等。动物有鹿、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晓岑设计的“骆驼”、“孔雀明王”,蒋铁峰创作的“大犀牛’,张富创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镶”铜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蒙镶”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铜器(也包括金银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錾刻有吉祥图案,并大量镶嵌珊瑚珠、松石珠,带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铜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门外馆及安定门内雍和宫附近,崇文门外也有一些复制古铜器的作坊。当时有厉荣、石富兄弟在京开办荣增和铜佛铺,专门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驰名蒙、藏地区。

荣增和金银制品为京城第一,并且规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仅千佛(千佛是镶于寺庙内上千个小佛龛中的佛像)就做过多次。石富与九世班禅关系密切,曾为他做过一个精致的金火锅。北京雍和宫内有一件6米高錾刻宗喀巴铜坐像,就是由永成、荣增和铜铺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锅、蒙古刀、藏茶壶、铜壶、浇花壶、奔巴壶,佛前供品如各式蜡台、铜壶、浇花壶、铸铜像,蒙镶瓶、炉、鎏金、铜錾雕、捶金铜浮雕“伎乐菩萨”等。丈长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灯、奔巴壶、莲花水盅、素铜水盅、嘎布拉、嘛呢转等,造型装饰都要遵循藏传佛教仪轨,很有特色。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8)

 

94元代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元代铜镜铸造都较粗糙,许多铜镜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铜质:黄铜质。

形制:镜体较厚,直径大;盛行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的形制特点。

纹饰:常见纹饰有双鱼纹、云龙、蕉叶飞鸟、缠枝牡丹、神仙人物、双龙等,洛神、对弈图等是新出现。浮雕风格仍是宋代特点。许多铜镜仅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铭文:元代铜镜的铭文简单,有纪年镜、吉语镜,但铭文很短。商标铭记也少了,多为一行商标纪年铭。有元代铜镜的素宽缘上,鏨刻有“口验记记官(押)”字样,这是官府验记字样。

元代仿镜特点:主要仿汉式连纹弧镜,唐代花草镜、宋代人物故事镜,铜质仍为元代黄铜质,多见黑地子,镜体较厚重,纽上平顶较大。镜缘较宽。

95明清铜镜有何特点?

答:在清代中后期,从外国输入的镀水银玻璃镜逐渐普及,铜镜便不再是实用器而成为一种工艺品。仿古铜镜的制作则有较大的增长。

铜质:明代铜镜多为黄中闪白的黄铜质,清代镜多为黄中闪黄的黄铜质(含锡量约为5.1%,含铅量约为8.57%,含锌量为27%一23%)。

形制:明清铜镜的数量多,多用银锭纽,镜体较厚,直径也较大,明代铜镜的器形多用宋代铜镜的式样。明清仿历代古镜,有宫廷仿和民间仿之别。明廷御用监、清廷造办处都是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器用需要而设立的。宫廷仿制古铜是为了后宫使用、赏玩,并非是一种文化复制行为,以追求工艺精巧,纹饰华美为特色,作旧(黑地子)也很好;有的还配上硬木镜盒或镜架、镜套,非常华贵。

民间仿历代古镜是出于商业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镜式当以历代名镜为主。仿战国镜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盘龙镜、龙虎镜、双风镜、画像镜、蟠螭镜;仿唐镜有海兽葡萄镜、花鸟镜、十二辰镜;仿宋金镜有人物故事镜、湖州镜、双鱼镜、铭文镜。纹饰种类不算多,镜缘直齐,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镜厚;为多见银锭纽,纽顶发平,平顶上有铸铭;黑地于作旧,没有黑漆古亮。

纹饰:以龙凤、鹿、花草、人物,新出纹饰有八宝纹和杂宝纹。

铭文:明代铜镜重铭文,有一类铭文悉如宋镜,语铭则多见“金玉满堂”、“鸾凤呈祥”、“长命富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则铸于镜纽上。商标铭记最后一字常用“造”、“铸造”、“记”、“置”、“办”等。还有太监铭等。

 

第九章  铜炉及现代铜器收藏

96铜炉有哪些品类,怎样收藏铜炉?

答:铜炉是泛称,从用途来说可分为熏炉、香炉、烘炉几种。

熏炉虽然也要焚“香”,但却是用于熏房间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计时之用的香(古代专有用于计时的香),完全是一种实用品,有许多式样,博山炉即其一。

香炉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炉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个带镂空眼的炉盖和一个活动提梁。炉盆中装有炉灰,将燃烧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炉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炉;大的烘脚用,叫脚炉。铜烘炉流行于长江流域地区,特别是手炉,有式样清秀而做工极为精巧者,但终究为实用品,亦无奇形之怪器。

铜炉中的极品是宫廷御用的宣德炉,传世品极少,价格昂贵,在国内曾有过300万元的拍卖纪录。

铜炉的收藏,不要计较炉的大小,主要看式样、做工。其实,铜炉体积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因是专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艺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铜炉中有带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内祭器,也是专门铸造的,一般都属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欢其传世品进行复制,也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国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专场拍卖中有21个铜炉(其中15个是私款炉),拍出了一千多万元的天价,其中一个拍出182.6万元(包括佣金),可见高品位的私款炉,其文物、艺术、市场价值也相当可观。其中14个私款炉的款名是:“湛氏之炉”、“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书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刘起龙造”、“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大清顺治辛且邺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炉为何会成为铜器收藏中的极品?

答: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由宫廷铸造的一批香炉。虽然只是一种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贵、设计精良、工艺精湛、传世品不多而极为珍贵。宣德炉在国内曾有过一百万元的拍卖纪录。宣德炉的珍贵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珍贵,炼法特殊。铸宣德炉所用铜料,是当时暹罗国(今泰国)贡来的风磨铜,在炼铸时要根据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精心提炼十二次(叫十二炼)。据说一般铜经过四炼,铜质就很好,而宣德炉要经过六炼至十二炼,工艺精细。

二是宣德炉具有多样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泽。宣德炉的器形有三类,一类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类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窑瓷的器形,第三类是仿缸、罐、桶、瓮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炉并不是一种炉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样的仿古香炉。

由于宣德炉是一种仿古铜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铜器,名窑瓷釉)的质感和色泽。据载,宣德炉的色泽有黄色、红黄色、粟壳色,鳝鱼黄色、藏经纸色、蟹壳色、枣紅色、猪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蜡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铜青绿色、石青斑色、石绿斑色、鎏金、赤金纯裹、金带圆、渗金、渗银、泥金、泥银、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银古色等。正因为要用铜的合金仿制出这么多种色质,所以炼铸时要根据所仿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也由此可知宣德炉在做工和工艺上确有特殊之处。

宣德炉是御用监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识。据专家讲,宣德炉共有7种字款:一字款,篆书“宣”字;二字款,楷或篆书“宣德’;三字款,横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圆印款、双龙四字款、双龙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传世较多的宣德炉是带吴邦佐款。还有底铸阳纹蟠螭、太极图两种图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间制造。宣德炉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宫廷坛寺庙宇陈设、宫内文房书院陈设,也有一部分赏赐皇亲国戚和有功大臣。但传世的宣德炉却很少,据说台北故宮博物院也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时宣德年间,宣德炉的名气就很大。连当年监造宣德炉的工部官臣吴邦佐也进行仿制,故私家炉中有带吴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断,故宣德炉的仿制品极多。不要说一般人,大概连鉴定专家也未必见过真的宣德炉。所以谈宣德炉的真伪鉴别,实乃无意义之举。不过在了解宣德炉的有关背景材料之后,会对宣德炉的真伪鉴别有正确的认识。

98熏炉博山炉有何艺术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与衣物的习俗,熏炉就是为此俗而制作的。至汉代时,恰逢与西域贸易开通,输入了国外名贵香料,更助长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炉,是汉代新创香熏的一种炉式,博山炉有许多种式样,但无论何式,炉盖都要制成山峦形,用以象征东海中的“仙山”,“仙山”上还镂雕有人物、动物和云带,使用时将香料放入炉中点燃,缕缕的轻烟会从山间镂孔中冒出,烟雾鳔缈,香气弥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很清楚说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炉还采用鎏金或错金银装饰,供宫廷和上层社会使用。{西京杂记》有“丁缓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记载。

1968年在河北满城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炉高26厘米,炉座为豆形,其上铸有三条在海浪中腾欢的蛟龙,在龙头托着炉盖。炉盖为山形,山势峻峭,峰峦起伏,其上有神兽、虎豹、群猴嬉戏、猎人捕兽等生动活泼的雕刻。整炉采用错金工艺装饰,飞动流畅的错金花纹犹如祥云布满全器。

还有一种造型的博山炉,炉柄特别长,适合在宴会场所使用。1981年在陕西兴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个竹节熏炉,是这类器形的代表之一。竹节熏炉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炉身的造型一如刘胜和窦绾墓所出的大体相同,只是柄身特别长,柄下面的座雕有两条龙,蟠体仰头张口,炉柄糸从龙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节的竹节状。柄上端承托炉底,柄上端铸有三条躯体昂首的长龙。龙头的托顶着炉底。龙体鎏金,爪鎏银,鳞甲灵动,体态矫健。全器多鎏金银。还有铭文,知原是未央宫中的物品,后归信阳家,是汉武帝给他姐姐信阳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星的赏赐。

如1972年在江苏铜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鎏金铜熏,造型很像“高足带盖豆”,盖为透雕的虎形纹,柄足和底座上刻满祥云纹,炉体与柄足间为三个鸟形支柱,也是西汉香熏中的珍品。

据《西京杂记》中有“长安巧手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这种“卧褥香炉”虽未见出土实物。但类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以后历代都有博山炉制作,形制多样,质地有铜制品、绞胎器甚至金银。

99云南斑铜器及“乌铜走银”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斑铜是云南省特有的铜制品,因为这种铜制品的表面上带有闪烁着离奇结晶的斑纹,故名。明代崇祯年间,斑铜工艺日趋成熟,成为全国驰名的铜制工艺品。清代昆明、东川一帶,斑铜作坊很多,产品除人物、鸟兽、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还有专供朝廷使用的贡品。1915年,昆明“宝鸿号”王吉兴制作的“九龙鼎”,器身上錾刻有9条龙,器身为樱桃色,有金黄、银白交错的斑纹。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巴拿马博览会上引起轰动,并以80两黄金的价格售出。2世纪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铜作坊,关以“博古堂”宝善祥最有名。

斑铜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生斑”是用天然斑铜矿石熔化后,经过手工锻打成片状铜材,再经过烧斑、下料、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生斑”制品薄而轻,表面上有工艺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小,多呈黄色。因天然斑铜矿石较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铜的工艺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属,掌握火候,及时浇铸成形,再经过打磨、着色而成。“熟斑”制品较为厚重,表面无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大,多呈红色,以樱桃花为最佳。

“乌铜走银”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工艺,相传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蜗中,用此铜铸成器,渐显乌黑色,故有“乌铜”之称。工匠遂将金银线镶嵌在乌铜器上,经处理后显出黑白,黑黄分明的装饰花纹,雅致细腻,风格独特。现存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工艺画是杨用宾老艺人用“乌铜走银”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铜和乌铜走银有各种仿古器、文房四宝、动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艺画等。仿古铜器有孔雀瓶、镶花胆瓶、玉兰鱼嘴瓶、乌铜走银瓶、高足炉、佛手炉等。动物有鹿、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晓岑设计的“骆驼”、“孔雀明王”,蒋铁峰创作的“大犀牛’,张富创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镶”铜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蒙镶”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铜器(也包括金银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錾刻有吉祥图案,并大量镶嵌珊瑚珠、松石珠,带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铜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门外馆及安定门内雍和宫附近,崇文门外也有一些复制古铜器的作坊。当时有厉荣、石富兄弟在京开办荣增和铜佛铺,专门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驰名蒙、藏地区。

荣增和金银制品为京城第一,并且规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仅千佛(千佛是镶于寺庙内上千个小佛龛中的佛像)就做过多次。石富与九世班禅关系密切,曾为他做过一个精致的金火锅。北京雍和宫内有一件6米高錾刻宗喀巴铜坐像,就是由永成、荣增和铜铺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锅、蒙古刀、藏茶壶、铜壶、浇花壶、奔巴壶,佛前供品如各式蜡台、铜壶、浇花壶、铸铜像,蒙镶瓶、炉、鎏金、铜錾雕、捶金铜浮雕“伎乐菩萨”等。丈长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灯、奔巴壶、莲花水盅、素铜水盅、嘎布拉、嘛呢转等,造型装饰都要遵循藏传佛教仪轨,很有特色。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8)

 

94元代铜镜有何特点,有哪些著名的镜式?

答:元代铜镜铸造都较粗糙,许多铜镜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铜质:黄铜质。

形制:镜体较厚,直径大;盛行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镜、六出葵花镜的形制特点。

纹饰:常见纹饰有双鱼纹、云龙、蕉叶飞鸟、缠枝牡丹、神仙人物、双龙等,洛神、对弈图等是新出现。浮雕风格仍是宋代特点。许多铜镜仅铸出纪年铭文而无花纹。

铭文:元代铜镜的铭文简单,有纪年镜、吉语镜,但铭文很短。商标铭记也少了,多为一行商标纪年铭。有元代铜镜的素宽缘上,鏨刻有“口验记记官(押)”字样,这是官府验记字样。

元代仿镜特点:主要仿汉式连纹弧镜,唐代花草镜、宋代人物故事镜,铜质仍为元代黄铜质,多见黑地子,镜体较厚重,纽上平顶较大。镜缘较宽。

95明清铜镜有何特点?

答:在清代中后期,从外国输入的镀水银玻璃镜逐渐普及,铜镜便不再是实用器而成为一种工艺品。仿古铜镜的制作则有较大的增长。

铜质:明代铜镜多为黄中闪白的黄铜质,清代镜多为黄中闪黄的黄铜质(含锡量约为5.1%,含铅量约为8.57%,含锌量为27%一23%)。

形制:明清铜镜的数量多,多用银锭纽,镜体较厚,直径也较大,明代铜镜的器形多用宋代铜镜的式样。明清仿历代古镜,有宫廷仿和民间仿之别。明廷御用监、清廷造办处都是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器用需要而设立的。宫廷仿制古铜是为了后宫使用、赏玩,并非是一种文化复制行为,以追求工艺精巧,纹饰华美为特色,作旧(黑地子)也很好;有的还配上硬木镜盒或镜架、镜套,非常华贵。

民间仿历代古镜是出于商业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镜式当以历代名镜为主。仿战国镜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盘龙镜、龙虎镜、双风镜、画像镜、蟠螭镜;仿唐镜有海兽葡萄镜、花鸟镜、十二辰镜;仿宋金镜有人物故事镜、湖州镜、双鱼镜、铭文镜。纹饰种类不算多,镜缘直齐,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镜厚;为多见银锭纽,纽顶发平,平顶上有铸铭;黑地于作旧,没有黑漆古亮。

纹饰:以龙凤、鹿、花草、人物,新出纹饰有八宝纹和杂宝纹。

铭文:明代铜镜重铭文,有一类铭文悉如宋镜,语铭则多见“金玉满堂”、“鸾凤呈祥”、“长命富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则铸于镜纽上。商标铭记最后一字常用“造”、“铸造”、“记”、“置”、“办”等。还有太监铭等。

 

第九章  铜炉及现代铜器收藏

96铜炉有哪些品类,怎样收藏铜炉?

答:铜炉是泛称,从用途来说可分为熏炉、香炉、烘炉几种。

熏炉虽然也要焚“香”,但却是用于熏房间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计时之用的香(古代专有用于计时的香),完全是一种实用品,有许多式样,博山炉即其一。

香炉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炉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个带镂空眼的炉盖和一个活动提梁。炉盆中装有炉灰,将燃烧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炉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炉;大的烘脚用,叫脚炉。铜烘炉流行于长江流域地区,特别是手炉,有式样清秀而做工极为精巧者,但终究为实用品,亦无奇形之怪器。

铜炉中的极品是宫廷御用的宣德炉,传世品极少,价格昂贵,在国内曾有过300万元的拍卖纪录。

铜炉的收藏,不要计较炉的大小,主要看式样、做工。其实,铜炉体积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因是专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艺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铜炉中有带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内祭器,也是专门铸造的,一般都属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欢其传世品进行复制,也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国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专场拍卖中有21个铜炉(其中15个是私款炉),拍出了一千多万元的天价,其中一个拍出182.6万元(包括佣金),可见高品位的私款炉,其文物、艺术、市场价值也相当可观。其中14个私款炉的款名是:“湛氏之炉”、“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书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刘起龙造”、“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大清顺治辛且邺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炉为何会成为铜器收藏中的极品?

答: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由宫廷铸造的一批香炉。虽然只是一种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贵、设计精良、工艺精湛、传世品不多而极为珍贵。宣德炉在国内曾有过一百万元的拍卖纪录。宣德炉的珍贵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珍贵,炼法特殊。铸宣德炉所用铜料,是当时暹罗国(今泰国)贡来的风磨铜,在炼铸时要根据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精心提炼十二次(叫十二炼)。据说一般铜经过四炼,铜质就很好,而宣德炉要经过六炼至十二炼,工艺精细。

二是宣德炉具有多样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泽。宣德炉的器形有三类,一类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类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窑瓷的器形,第三类是仿缸、罐、桶、瓮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炉并不是一种炉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样的仿古香炉。

由于宣德炉是一种仿古铜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铜器,名窑瓷釉)的质感和色泽。据载,宣德炉的色泽有黄色、红黄色、粟壳色,鳝鱼黄色、藏经纸色、蟹壳色、枣紅色、猪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蜡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铜青绿色、石青斑色、石绿斑色、鎏金、赤金纯裹、金带圆、渗金、渗银、泥金、泥银、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银古色等。正因为要用铜的合金仿制出这么多种色质,所以炼铸时要根据所仿香炉的色泽要求,分别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银、水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也由此可知宣德炉在做工和工艺上确有特殊之处。

宣德炉是御用监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识。据专家讲,宣德炉共有7种字款:一字款,篆书“宣”字;二字款,楷或篆书“宣德’;三字款,横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圆印款、双龙四字款、双龙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传世较多的宣德炉是带吴邦佐款。还有底铸阳纹蟠螭、太极图两种图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间制造。宣德炉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宫廷坛寺庙宇陈设、宫内文房书院陈设,也有一部分赏赐皇亲国戚和有功大臣。但传世的宣德炉却很少,据说台北故宮博物院也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时宣德年间,宣德炉的名气就很大。连当年监造宣德炉的工部官臣吴邦佐也进行仿制,故私家炉中有带吴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断,故宣德炉的仿制品极多。不要说一般人,大概连鉴定专家也未必见过真的宣德炉。所以谈宣德炉的真伪鉴别,实乃无意义之举。不过在了解宣德炉的有关背景材料之后,会对宣德炉的真伪鉴别有正确的认识。

98熏炉博山炉有何艺术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与衣物的习俗,熏炉就是为此俗而制作的。至汉代时,恰逢与西域贸易开通,输入了国外名贵香料,更助长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炉,是汉代新创香熏的一种炉式,博山炉有许多种式样,但无论何式,炉盖都要制成山峦形,用以象征东海中的“仙山”,“仙山”上还镂雕有人物、动物和云带,使用时将香料放入炉中点燃,缕缕的轻烟会从山间镂孔中冒出,烟雾鳔缈,香气弥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很清楚说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炉还采用鎏金或错金银装饰,供宫廷和上层社会使用。{西京杂记》有“丁缓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记载。

1968年在河北满城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炉高26厘米,炉座为豆形,其上铸有三条在海浪中腾欢的蛟龙,在龙头托着炉盖。炉盖为山形,山势峻峭,峰峦起伏,其上有神兽、虎豹、群猴嬉戏、猎人捕兽等生动活泼的雕刻。整炉采用错金工艺装饰,飞动流畅的错金花纹犹如祥云布满全器。

还有一种造型的博山炉,炉柄特别长,适合在宴会场所使用。1981年在陕西兴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个竹节熏炉,是这类器形的代表之一。竹节熏炉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炉身的造型一如刘胜和窦绾墓所出的大体相同,只是柄身特别长,柄下面的座雕有两条龙,蟠体仰头张口,炉柄糸从龙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节的竹节状。柄上端承托炉底,柄上端铸有三条躯体昂首的长龙。龙头的托顶着炉底。龙体鎏金,爪鎏银,鳞甲灵动,体态矫健。全器多鎏金银。还有铭文,知原是未央宫中的物品,后归信阳家,是汉武帝给他姐姐信阳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星的赏赐。

如1972年在江苏铜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鎏金铜熏,造型很像“高足带盖豆”,盖为透雕的虎形纹,柄足和底座上刻满祥云纹,炉体与柄足间为三个鸟形支柱,也是西汉香熏中的珍品。

据《西京杂记》中有“长安巧手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这种“卧褥香炉”虽未见出土实物。但类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以后历代都有博山炉制作,形制多样,质地有铜制品、绞胎器甚至金银。

99云南斑铜器及“乌铜走银”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斑铜是云南省特有的铜制品,因为这种铜制品的表面上带有闪烁着离奇结晶的斑纹,故名。明代崇祯年间,斑铜工艺日趋成熟,成为全国驰名的铜制工艺品。清代昆明、东川一帶,斑铜作坊很多,产品除人物、鸟兽、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还有专供朝廷使用的贡品。1915年,昆明“宝鸿号”王吉兴制作的“九龙鼎”,器身上錾刻有9条龙,器身为樱桃色,有金黄、银白交错的斑纹。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巴拿马博览会上引起轰动,并以80两黄金的价格售出。2世纪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铜作坊,关以“博古堂”宝善祥最有名。

斑铜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生斑”是用天然斑铜矿石熔化后,经过手工锻打成片状铜材,再经过烧斑、下料、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生斑”制品薄而轻,表面上有工艺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小,多呈黄色。因天然斑铜矿石较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铜的工艺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属,掌握火候,及时浇铸成形,再经过打磨、着色而成。“熟斑”制品较为厚重,表面无焊口,铜斑花纹形状较大,多呈红色,以樱桃花为最佳。

“乌铜走银”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工艺,相传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蜗中,用此铜铸成器,渐显乌黑色,故有“乌铜”之称。工匠遂将金银线镶嵌在乌铜器上,经处理后显出黑白,黑黄分明的装饰花纹,雅致细腻,风格独特。现存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工艺画是杨用宾老艺人用“乌铜走银”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铜和乌铜走银有各种仿古器、文房四宝、动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艺画等。仿古铜器有孔雀瓶、镶花胆瓶、玉兰鱼嘴瓶、乌铜走银瓶、高足炉、佛手炉等。动物有鹿、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晓岑设计的“骆驼”、“孔雀明王”,蒋铁峰创作的“大犀牛’,张富创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镶”铜器有何艺术特色?

答:“蒙镶”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铜器(也包括金银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錾刻有吉祥图案,并大量镶嵌珊瑚珠、松石珠,带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铜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门外馆及安定门内雍和宫附近,崇文门外也有一些复制古铜器的作坊。当时有厉荣、石富兄弟在京开办荣增和铜佛铺,专门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驰名蒙、藏地区。

荣增和金银制品为京城第一,并且规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仅千佛(千佛是镶于寺庙内上千个小佛龛中的佛像)就做过多次。石富与九世班禅关系密切,曾为他做过一个精致的金火锅。北京雍和宫内有一件6米高錾刻宗喀巴铜坐像,就是由永成、荣增和铜铺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锅、蒙古刀、藏茶壶、铜壶、浇花壶、奔巴壶,佛前供品如各式蜡台、铜壶、浇花壶、铸铜像,蒙镶瓶、炉、鎏金、铜錾雕、捶金铜浮雕“伎乐菩萨”等。丈长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灯、奔巴壶、莲花水盅、素铜水盅、嘎布拉、嘛呢转等,造型装饰都要遵循藏传佛教仪轨,很有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