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包】荷囊虽小,情意绵长(2)

 文化龙乡 2015-03-25

“荷包”这一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通俗编·服饰》说:“《能改斋漫录》载刘伟明诗‘西清直寓荷为橐’,欧阳修启以‘紫荷垂橐’对‘红药翻阶’,皆读之为芰荷之荷。今名小夹囊曰荷包,亦得缀袍外以见尊上,或者即因于紫荷?”这是将宋代紫荷疑为荷包。

元代民间也流行佩带荷囊,如敦煌壁画元代第332窟甬道的蒙古族供养人画像,前面二人腰部两侧便垂有荷囊。

清代皇帝在年终多用荷包赏赐给大臣。《啸亭续录》就记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

清代荷包有大量实物传世。通常以丝织物做成,上施彩绣。因制作荷包的质料、造型各不相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有的造型上小下大,中有收腰,形似葫芦,所以称之为“葫芦荷包”。有的被做成鸡心形,上大下小,俗称“鸡心荷包”。在一些大、中城市,还有专门生产这种饰件的作坊。如《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已很少再静下心来制作手工的荷包了,所幸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有识之士重新挖掘荷包这个古老的工艺品,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有机会重温那份古典与浪漫。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