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无愧于人类的灿烂文化。彝族传统服饰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姚县境内的彝族主要有“罗罗濮”、“腊罗拔”、“俚濮”、“骂池濮”、“格苏濮”及“婆胚”等6个支系,大姚彝族从远古传承的衣物穿戴和服饰习俗,说明大姚彝族人民早就以自己精湛的服饰文化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风格,从衣服装饰的式样、结构、工艺、色彩、线条和图案等方面,为丰富各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做出了贡献。 因大姚县彝族的支系较多,服饰各异,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彝族服饰的特殊风格。 比如,见到妇女顶上的头帕上绣有艳丽的花朵,帕子四周垂着彩色的缨穗,腰间系有三至八根不同色彩的腰带,一望即知道是三台地区的彝族妇女。黑色包头,镶着6朵银饰泡花,内衣为白色,外套黑领褂,系绣花围腰,一看就知道是龙街、金碧仓街涧水塘等地区的彝族妇女。戴着麦秸草帽,前帽沿镶有一小圆镜,帽子的四周坠有七色彩带,以整张锦鸡皮饰于头顶,黑蓝上衣,短马褂,腰系一根红色彩带,足穿绣花凉草鞋,一看便知道是石羊土枧槽那彪悍的彝族男青年服饰。黑色包头,左右有两个结,花边绣口大襟上衣,一看即知道是昙华的彝族妇女。围腰上绣花飘带和还有戴那“鸡冠帽”的妇女,一看即知道是桂花地区一带的彝族妇女。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地区、性别、年龄之分,还有盛装、常装之别,而且有婚服、丧服、战服以及毕摩服等专用服饰。各种服饰款式、装饰纹样和装饰品是同他们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姻恋爱等联系在一起的,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的民族感情,形成了彝族的特殊标志,记载了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 大姚彝族总体上又主要有俚濮和罗罗濮两大类,俚濮男子,上衣喜用青色,上镶花边,窄袖,对襟,布扣,穿黑色筒裤,用大波郎布包头,穿麻草鞋。俚濮女子上衣喜用白色,满襟,短宽袖,衣领上围镶数道花边,穿青布裤,不镶花边。亦着围腰,围腰上镶素雅花边,系红、白、黑三色腰带,背布包,布包上绣各自喜欢的图案,形式美观,坚实耐用。穿麻草鞋,披毛朝外的羊皮褂。用以银器为主的项链、手镯、戒指、耳环、银铃、银牌、银佛像作装饰。罗罗濮妇女,用长条黑布折叠整齐缠头,缠头布上挂银饰,只在一只耳朵上挂翠玉耳环,白衣、红褂或白衣、黑褂,脚穿绣花鞋,身穿毛朝内的羊皮褂。幼孩头戴虎头帽或兔形帽,帽上以贝壳、甲虫、蟹爪作装饰,脚穿虎头鞋。 大姚彝族的各个支系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由于支系不同而服饰也各有千秋。各地各支系服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如昙华、桂花一带的“鸡冠帽”,是彝族崇拜公鸡的一种社会意识。彝族为什么崇拜公鸡?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出了七个太阳,六个月亮,晒得大地开裂,晒得河水干枯,人类无法生活。后来出了一个英雄名叫阿鲁举热去射太阳、月亮,七个太阳被他射掉六个,六个月亮被他射掉五个,太阳和月亮都只各剩一个,剩下的太阳和月亮都不敢露面,大地一片漆黑。人们请了好多动物去请太阳、月亮,都请不出来。最后只有公鸡叫了几声,才把太阳和月亮请出来。所以彝族妇女喜欢戴“鸡冠帽”,是用来召唤光明和温暖的意思。 有的服饰又是用来区别年龄和已婚、未婚的。如:有的彝族未婚的姑娘头上包红头巾、穿红裤子,已婚的妇女就不能这样打扮。在一些彝族妇女服饰中的围腰、腰带,彝族各支系都用,甚至在彝、汉杂居的地方,汉族妇女也喜欢用。相传,过去女人比男人聪明,是走马皇帝送了一块围腰给女人,并系上腰带,想把妇女的胸部蒙上,使女人没有男人聪明。这是从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