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点聚焦】以上海中心大厦建设为例 谈超高层施工安全管理经验

 泾渭书院 2015-03-25

 


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面对前所未有的施工高度,随之而来的是不断遇到的安全管理上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几百米高空的临边施工,风险尤其大。机施上海中心项目部不断在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成为了保障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安全工作的中坚力量。主要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克服高空作业风力大。高度超过350米,每月超过半数时间风力持续超过6级,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超过6级风不宜吊装。加之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三座超高层之间的回旋风以及不可预见的阵风、怪风,以及每年7至9月是台风多发季给吊装作业和临边施工带来更大风险。对此,项目部制定了针对性措施:一是风力超过八级不作业;二是大风吊装时,保留足够起重半径,防止构件和结构碰撞,面对构件随风旋转,起重工拉回绳时采取“点刹”就位;三是加强临边施工监控,对临边施工设备设置固定措施,防止被大风吹走。在台风季节期间,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项目部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编制台风专项防范措施,规定在不同的风力下,各类设备对应的抗台措施。

第二,克服雾霾、水汽重等恶劣天气影响。180米以上特别是至400米之间是水汽凝聚区,在雾霾的综合作用下,构件在此区间通过,上下指挥均无法看清,给吊装作业带来巨大风险。对此项目部在主楼水汽凝聚区增加了安全监控力量,必要时监控人员跟随吊钩运输材料,实施动态指挥,保证垂直运输不发生碰撞,塔吊司机在频繁的恶劣天气下也练就了云雾之中准确判断所吊运构件位置的本领。同时项目部大会、小会、专项会必讲安全,牢固树立现场安全人员工作主动心和责任心,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

第三,克服高空临边作业安全保障难。随着施工楼层不断上升,临边操作增多,小型角钢等小材料更多,增加了高空坠物的风险。对此项目部增强动态安全监控力量,督促作业人员每天做到落手清。在吊装121楼鳍状桁架时搭设了悬挑5米长的防护隔离,并改造悬挂“飞船”用的12根悬挑梁。同时和周边住宅和商务楼宇沟通,加强围墙外巡视频率,及时处置高空坠物,快速处理相关事件。

第四,克服高空临边动火作业量大面广的难题。由于高空气候条件和结构形式等困难,防火措施设置难,项目部根据不同的动火形式,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进行监控。例如:焊接巨柱时在操作部位进行防火布满铺,控制火星的同时还能起到防风效果保证焊缝质量;高空切割用托火盘在切割方向上挡住火星等。在任务繁重,安全监控人员不足时期,还抽调各条线管理人员到现场担任安全监控和防火监控,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第五,克服冬季超高空作业气温条件恶劣。上海中心大厦建设高度超过600米后,冬季高空与地面的温差要达到7度左右,工人高空施工作业条件异常艰苦。对此项目部非常关心现场一线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钢梁上拉设好生命线。在下雪期间,及时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上楼清扫积雪和冰霜避免湿滑。针对恶劣的天气以及工人们的实际需求,项目部还特意购买了放置餐盒的保温箱,组织人员每天及时送饭餐到各作业点,让在高空作业的工人们和塔吊司机能够吃到温热的饭菜。


(来源:视点播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