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自流传之日起,不知有多少人为这部奇书深深着迷,有些好事文人觉得光看不过瘾,便亲自操刀为《西游记》撰写续书,这些续书有很多流传到了今天,但它们的文学价值大多不甚高,在民间、学界所产生的影响也有限,但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的《西游补》却是个例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徘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也。”对该书的艺术成就十分推许。 虽然《西游补》并不是在木渎完成创作的,但这部小说的作者董说(yuè)在他的后半生中与木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灵岩山度过一段禅隐生活。对于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晚明才子而言,木渎正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站……


策杖独上灵岩巅
董说 (1620—1686),字若雨,号西庵,乌程(今属浙江湖州)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小说家、经史学者,著有《丰草庵诗集》、《丰草庵杂著》、《七国考》、《西游补》等百余种作品。董说一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644年明朝灭亡前,他走的是以科举求功名的入世路线;1644年至1657年的13年间,董说一度隐居南浔丰草庵,过着遁迹山野的隐士生活,其间他著书明志,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1657年,董说在木渎灵岩山崇报院依住持弘储大师出家,此后他便长年在灵岩、尧峰两山过着禅隐生活,并以僧人的身份和活跃在太湖周边地区的遗民文人保持着密切往来。 可以说,董说的人生轨迹与那段明亡清兴的历史紧密相关,其一生的经历相当复杂,但这里我们主要谈一谈董说在木渎的活动。董说与木渎结缘,始于他第一次登上灵岩山,据现存史料记载,董说最早一次登上灵岩山是在清顺治八年辛未(1651),此时,灵岩山正被一层阴云所笼罩。是年,南明鲁王朱以海在浙东抗清失败,清廷旋即在江南地区加紧搜捕鲁王的支持者,当时担任灵岩山崇报院住持的弘储和尚也被人告发,为了不连累全寺僧众和这座千年古刹,弘储选择独自一人赴官府“投案”。听说此事后,为表示对弘储的声援,董说从隐居地南浔来到木渎,策杖登上了灵岩山。 由于忌惮弘储在僧俗两界的巨大影响力,清廷在将弘储拘押一段时间后就把他释放了。而董说冒着受牵连的危险挺身而出声援弘储的做法,也得到了当时当时很多遗民文人的赞赏,这其中就包括与木渎结下不解之缘的高士徐枋。顺治十年(1653),董说与弘储在灵岩山崇报院会面,经过这次会面,董说成了弘储的俗家弟子。此后,两人之间交往益频,灵岩山自然成了董说时常造访之地,有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在正式削发出家前,董说登上灵岩山的次数当不下十次。每次来到灵岩,他除了与弘储谈论时事和佛法外,对这里灵秀的自然风景也十分欣赏,创作了不少描写灵岩美景的诗文佳作。
托身禅门继风雅
1657年,董说在灵岩山崇报院正式随弘储出家,得法名南潜,字月涵。董说之所以做此选择,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对弘储“以忠孝作佛事”思想的认同和对弘储其人的仰慕。由于深得弘储的赏识与信任,出家后不久董说便当上了崇报院首座,之后又奉弘储之命掌管尧峰山寺院,成为东南佛教界的核心领袖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木渎诸山禅隐的那段时间里,董说同当地僧俗两界的文人展开了密切交往,而从这些频繁的文化交往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清初时期木渎的人文环境。据学者研究,在董说禅隐木渎期间,和他有交往的文人留下姓名的就有百余人之多,僧人约占到半数以上,其中不得不提晓青与式谦两位高僧,他们后来都担任了崇报院的住持,尤其是晓青和尚(1629—1690),他志向宏远、学识渊博、处世圆通,与清朝官府和遗民文人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对灵岩佛教的复兴做出过巨大贡献,甚至后来康熙帝南巡至木渎时,还特别召见了他。 清朝初年,灵岩山堪称前朝文人渊薮,为数众多的前朝文人隐姓埋名来此隐居,其中也包括很多在文化领域成就斐然的文人学士,而他们大多与董说交情甚笃。在这些与董说保持交往的灵岩隐士中,张有誉和熊开元不仅诗文出众,还曾是前明重臣。张有誉(1589—1669),字谁誉,号静涵,江阴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明朝灭亡后,张有誉入灵岩山隐居,拜弘储为师。在董说住持尧峰寺院时,他就时常跟随弘储前往畅谈。弘储的另一位得意弟子熊开元(1599—1675),字玄年,号鱼山,湖广嘉鱼人,天启五年进士,曾担任光禄寺监事,后来又在南明唐王隆武政权中担任东阁大学士。作为晚明文人团体“复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熊开元在东南文人圈中拥有很大影响力。在隐居灵岩的日子里,他常和董说一同打柴、纵谈古今,极为投缘。 此外,董说和徐枋也是莫逆之交,徐枋的生平之前已经细说,此处不再赘述。董、徐两人相交始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明亡后,徐枋在弘储的资助下在木渎灵岩、天平两山之间的上沙村筑“涧上草堂”隐居,由于住得非常近,两人的之间的往来也十分频繁,董说将徐枋称为“知我者”,徐枋也称董说“与余最善”,在木渎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文人同心的佳话。在平时交往中,两人常常会切磋书画,徐枋作为吴中画坛一代巨匠,其艺术成就自不待言,而董说自幼对书画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拜弘储为师后,精通书画的弘储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董说的书画造诣得以更上层楼,甚至令徐枋这样的大家也颇为叹服。
生花诗笔咏灵岩
身后留下百余部著作的董说,一生在诗文、小说、书画、经术、历史、佛学、杂学等领域都卓有成就,在古今文化界都拥有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古代文人,董说论诗论文、品书作画,均主张一个“淡”字,把“淡而有味”、“大朴不雕”视为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董说自己所作的诗文,也常体现冲淡悠远、含蓄自然的审美意趣。结识弘储大师后,灵岩山俨然成了董说身与心的重要寄托,灵岩自然成为了他吟咏赞美的对象,流传至今的董说咏灵岩诗就有不少,这些诗往往也是他的得意佳作。 云澜浩浩,白不可扫。抱树长叹,愁令人老。惜无琴台,疑海中岛(《雨登灵岩山》) 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雨中灵岩山烟霭缭绕,恍如仙境的美丽景色,令读者心驰神往。 峰绕石楼游是梦,眼空云海物真齐。药炉茗碗生涯冷,又尽禅房一 齑。(《住灵岩峰顶》) 疏瓦漏丹枫,满堂秋瑟瑟。霜冷恋跏趺,香消卷帘出。鸡声白云底,山市夜中失。烟霁闪灯痕,秋湖指渔窟。(《追记灵岩禅堂事》) 在以上两首诗中,用最自然朴实的语句描写山居时所见之景,向读者透露出他在灵岩山居时,生活虽然清苦,但内心却感到自由、闲适,意在诗外,妙不可言。 泰伯南游踏海水,身画龙文混龙子。灵岩开山第一人,高风冠冕灵岩史。敕山坞冷松杉香,千古吴王歌舞场。秋塘猎火闪旗影,蛾眉结队齐军装。海灵宴散玉笙歇,麋鹿满山开野棠。采香波定塔空挂,响屧尘销月转廊。一朝陡变青山格,旋转乾坤老黄檗。挽得匡庐瀑布来,寒流倒挂三千尺。莲社高贤海外心,洗尽吴宫绮罗迹。列传从来首伯夷,世家次序先吴伯。龙门奥府人不知,史纲正眼谁开辟。山房云断梧桐秋,一窠香篆江天碧。(《灵岩歌》) 董说是位杰出的史学家,咏诗是他擅长的题材。这首七古《灵岩歌》从泰伯奔吴写起,概述了灵岩山的历史人文渊源,几乎将灵岩山重要的历史典故全都囊括其中,体现了董说深厚的史学与文学功底,他对灵岩山的深情也可见一斑。 灵岩山下,便是闻名遐迩的木渎古镇,古镇依山傍水而建,风光独特,交通发达,商贸繁荣。董说长住灵岩,对于木渎镇的情形自然了解甚详,但他却很少以古镇为主题创作诗文,笔者从他的传世诗文集中摘出写得为最生动的一首,作为古镇史料录在下面: 靠山结屋路斜出,拜树成篱叶倒生卖鱼入踏石枏影,卸笠放船天晚晴。(《木渎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