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神算”背后 (2006.3)

 长沙7喜 2015-03-26

有“小神算”之称的9岁男孩李顶超

  他刚刚9岁,

  却能快速心算出47位结果的乘法,从而赢得了“小神算”的佳誉;

  他只有9岁,

  却行为怪异,被视为“问题少年”,因不能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而辍学在家。

  在日常生活中,

  一方面,他为父母博得了无数钦羡的目光和数不清的赞誉之辞;

  一方面,他又是给父母添堵的一块心病,令其家人烦恼无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9岁孩子的身上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呢?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十分注重从小对孩子的培养,有关于神童、小天才这样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广州男孩李顶超别看只有9岁,却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对付像77 ×77= 5929,99 ×99=9801这样的乘法算式如同“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就连如109876463÷89=?这种难度远远超出9岁孩子所学数学课本内容的数学题,他也能转瞬间脱口道出准确的答案。他的最高记录是能心算出结果是47位的乘法,也就是说当别的孩子还在算草上按部就班地罗列公式、当大人们还在手忙脚乱地拨拉计算器的时候,小顶超已经摇头晃脑哼着歌全部“搞掂”了,难怪大家都称他为“小神算”。

  父母对小顶超心算方面的天赋津津乐道,据他们介绍:小顶超4岁时就已记熟了乘法口诀,7岁时已掌握了乘法计算知识。此后,他不仅对数学表现出了特别浓厚的兴趣,而且特别热衷于自编(题)自演(算),结果更是令人眼晕,如有一道他自己设计的乘法题的答案竟是一长串的33个9……但是,除了这个话题以外,当涉及到小顶超学习、娱乐、习惯、性格等生活其他方面时,谁都能从小顶超家长的口气中体会出一种百般无奈、烦恼无助的异样感觉。

  这又是为什么呢?起因还要从一次“蓄谋已久”的测试谈起。

  一次失败的测试

  小顶超心算方面的天赋很早就引起了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大夫的关注,他一直都想找机会弄清楚小顶超和普通的小孩不同的根源所在。恰在这时,一项有关脑功能区的研究为邹大夫提供了一个给小顶超做测试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测试,就是在小顶超计算数学题的时候,利用神经影像学的技术来观察其大脑的变化,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监测他大脑运动时不同区域耗氧量的变化,再对仪器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来研究他的大脑功能区域和其他的孩子的相比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区别。

  为了对测试结果有所比较,研究人员专门又找了一个各方面都很正常的孩子与小顶超一起参加测试,并为两个孩子设计了两套试题,当然小顶超那套试题的难度要大得多。对那名各方面都很正常的孩子的测试很快就顺利完成了,谁知,轮到一直在跃跃欲试的小顶超的时候,却“卡壳”了:

  测试“卡壳”的原因是小顶超坐不住,一直在不停地晃动。由于这项测试的程序要先建立测试者自己的脑部模型,再在这个基础上观察他的脑部功能区。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求被测试者安安静静地呆上一会儿,头不要乱动就可以了。但到了小顶超这儿怎么连这种最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呢?鉴于机会难得,邹大夫走进测试间试图和小顶超好好沟通一下。在他看来,这一反常现象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太兴奋、太紧张的缘故造成的。谁知不管采用什么办法,小顶超就是管不住自己,一直在动,反复提醒他他也不合作,最后测试只能不了了之。

  对此,小顶超自己也很伤心。

  出乎意料的结论

  测试失败了,正当人们既感到懊丧又对小顶超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感到匪夷所思的时候,邹大夫道出了一个能够解释这一切的答案:他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这一概念是1943年由美国医生凯那首先提出来的。自闭症孩子在临床上有与众不同的三大特点:语言障碍,这类孩子一般到了2~3岁上还不会讲话,随后即便是能讲话了,但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也是有明显障碍的,比如说他喜欢毫无意义地自言自语或是重复别人的说话;交流障碍,主要体现在和他面对面时,他根本就不看你,缺乏目光注视,喜欢自己在那玩,你要叫他,他也不会理你,但事实上他的听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行为问题,如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喜欢不厌其烦地看一部影片。据邹主任介绍,他以前收治的一个自闭症孩子从3岁到5岁就一直看《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整整地看了千余遍……还有一部名《雨人》的国外影片,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与人打交道的人,他总是躲在某个角落里和自己玩。但他精通心算,记忆力超人。这个主人公的原型是美国人基姆·皮克,他被人们称做"超级天才",因为他在地理、历史、文学、音乐、体育等15个不同领域都有着超凡的天赋,甚至能一字不漏地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但他在生活方面却异常低能,连自己穿衣服都不会。现在基姆·皮克已年过五旬,有迹象显示,随着时间流逝,他似乎是越来越聪明。

  那么,难道仅凭与《雨人》主人公的某些类似就能断定小顶超是自闭症吗?难道患自闭症的孩子就个个都是天才、小神童,智力超群吗?


小顶超自编(题)自演(算)的乘法题

  高功能自闭症

  临床统计显示:自闭症儿童中,50%属智力落后,另有50%的智力则是属于正常范畴,甚至超过正常范畴。而对于那些属于智力落后的自闭症的孩子,也不是样样落后,其中也会存在一些单方面非常出色如记忆力特别好、音乐的感受能力特别好的个例,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综合能力要比同龄的正常的孩子差,而且一些孩子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说,自闭症不等于小神算、小天才。通常情况下,人们称智商大于等于70的,像小顶超一样智力能力超群、非常聪明的孩子为高功能自闭症患者。

  那么,是否就能断定小顶超就属于这一类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呢?让读者朋友们跟着小顶超父母和熟识小顶超的医生、老师们的介绍回顾一下小顶超的特异表现吧。

  据家长回忆:

  ——2岁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

  ——他经常独自一人发笑,而且笑得很厉害;

  ——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他经常是自己玩自己的;

  ——有时候他的脾气很急躁,甚至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

  据幼儿园老师介绍:这个孩子很听话、很好照顾,尤其喜欢画画,画得很好。但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他的画上的主人公都不画五官;

  据2001年就开始接诊5岁的小顶超的邹大夫介绍:他缺乏目光注视,不善于察言观色;他话语很少,可以很长时间不和身边的人交谈;他好像个绝缘体,难与沟通。

  据小顶超的小学老师介绍:他7岁时入学来到我们学校,只上了3天课。他上课时坐不住,跑来跑去,自言自语,有时候自己发笑,叫他,他也不听。很麻烦、很难管,没办法,只有让他父母把他领回家了。

  ……

  虽然学校还允许孩子回去上课,但不知如何与同学、老师们和睦相处的小顶超至今还呆在家里。现在,他的自命题数学心算水平又上了一层楼,其结果已到了130位,但他依然徘徊在“天才”和“问题儿童”这两种称呼之间。

  求索之道 漫长修远

  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对这种病的认识有一个“冰箱妈妈”的说法,就是说家长虽然为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却是冷漠刻板的,从而造成了孩子不愿与人交往、勾通的自闭症。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上述理论被彻底推翻了,学术界的研究结果日渐趋同,认定自闭症属于一种先天性疾病,与遗传和基因关系密切。但直到目前为止,不仅没有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更没有找到它的致病机理。从而也就没有一种专门的特效药。据此,专家们对小顶超的康复并不持很乐观的态度。

  在现阶段,医学上主要是通过一些行为训练方法来改善自闭症孩子的行为问题,而且成效是显著的,不乏成功的个例。据邹大夫介绍,他曾接触过一个和顶超一样聪明的叫文境的自闭症孩子,他6岁开始学习微积分,7岁爱好物理,8岁关注化学,但当他步入校门后也遇到了和小顶超一样的问题:坐不住,甚至会在上课时站到椅子上或桌子上出洋相;下课的时候总是跟老师同学闹矛盾,发生矛盾后又不会自己妥善处理,就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大吵大闹,几乎天天如此。但老师们并没有简单地拒绝这个孩子,而是加强了与专家、家长间的联系,一起来解决问题。其结果与仍在家中畅游于自己心算世界的小顶超不同,文静通过努力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生活,现已升入了三年级。因此对于小顶超而言,邹大夫认为:由家长、老师和专家配合一起来做针对孩子的工作,孩子的前途依然是非常光明的。

  如今经过沟通,学校的态度已经明确:不仅欢迎小顶超重新回到学校,并且答应让他的妈妈陪读。这对于小顶超一家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但是,自1999年邹大夫的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成立以来,至今已经有3200多个孩子被确诊为是自闭症,而对于全社会而言,将更是一组庞大的数字。因此,为了创建和谐社会,面对这一更需要理解和宽容的特殊群体,人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文/李杨琛)

  (CCTV《走近科学》栏目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