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电影《恐怖直播》是金秉祐编剧并导演的,2013年在韩国上映,轰动很大。这位青年才俊可以称之为韩国导演中的新起之秀。关于这位导演和这部电影,我的评价是,这是值得刚入门的中国电影人仔细观看与学习的一部影片,而且应该作为第一部来入门。 中国电影人起步,有两种情况存在。第一种,是试图以文艺片立身,故事的主题和情怀都还不算差,但在故事节奏把控和导演的现场调度中,都差之千里。第二种,则是非文艺情怀的,直接从拍片上手,就是为了故事而故事,什么好看拍什么,但是这种编剧、导演一般都沦为了网络段子视频的拍摄者,要上升层次很难,因为自身的影人内涵不足。 有情怀的,不会讲故事的编剧技巧和导演技巧,而拍摄手法还不错的,却又往往拍了一个烂故事。这是新起步的电影人经常面对的问题。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一起解决,就是去观看与学习《恐怖直播》。 首先,电影当然要有一个有力的情怀内核。 为写个片而写个片的,那是闹剧,当然也有成名的,比如王晶。但是,王晶这样的,在影史上,其实跟文学史上民国时期的鸳鸯蝴蝶派的那帮作家一样,作品都够一屋子了,文学史上提不到他们几笔,几十年就被人忘了。 中国倒是不怎么缺闹剧,却很缺少有情怀的电影。所以,一定要善于抓住一个有价值的情怀内核。《恐怖直播》抓住的就是恐怖袭击能否让总统道歉这个内核。这个拥有巨大的现实主义的意义。我们的电影人,尤其在入门阶段,在创作上,尤其应该抓一些有价值的内核出来,才能做出不错的作品出来。 第二,就是要会讲故事。 这个要一分为二地说。讲故事,分两种,根据观众的不同来决定的。一种观众,喜欢看那些靠着情感涌动来推进的故事,比如《hello!树先生》这样的。一些观众,则喜欢看靠着环环相扣的悬念与矛盾冲突推进的故事,比如《十月围城》这样的。在有了有价值的情怀内核之后,一定是要定位自己做的电影是给哪一类观众看的。 靠感情推动,则需要沉稳有力的节奏,需要桥段上能引起文化共鸣才行。需要给普通的非文艺观众看,则要讲求故事本身的悬念设计和矛盾升级问题。《恐怖直播》对后者的例证价值很大。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两种不同的讲述的方式。目前,更能混饭吃的,是商业讲述方式。具体应该怎么讲这些故事,笔者只建议我的读者先观看该部电影,然后找相关教科书自学。 第三,则是拍摄手法上的节奏把控。 抛开文艺片不谈,在商业电影中,能把节奏把控很好的,在中国大陆电影人中,为数不多。香港的几位鬼才导演节奏感非常好,比如,彭浩翔。《恐怖直播》除了在剧本阶段便节奏明快之外,在拍摄上,也是非常主动电影本身的“律动”问题。 电影节奏,跟音节节奏很类似。排列组合之前,就那么几个单品,可是,按着有味道的节奏来组团一下,一下子就表现出各种审美情绪出来了。电影是光电化的音乐,把节奏玩好了,就基本上成功了。 所以,电影不是谁都可以拍的。有网友调侃,剧本编剧写好了,灯光有人打好了,摄像机有人拿着,演员词儿也背熟了,导演到底在剧组是干什么的?就是喊喊开始、停、过的?于单纯的拍摄而言,导演就是把控节奏的。这个节奏,至少包括演员的节奏和镜头的节奏两种。具体起来,内容很多,非本文一篇可以讨论清楚的,期待以后聊。 以上这些,《恐怖直播》都提供了非常不错的范本,因此,应该作为电影人入门的首看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