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社区融入的障碍及对策

 昵称l93AX 2015-03-2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少数民族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其城市社区生活的融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江门市蓬江区杜阮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融入问题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分析这一群体社区融入状况、影响其社区融入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员;社会融入;社会网络

社区融入是指生活在同一社区的一方人员以城市主流社会生产、生活、文化模式为参照系,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区融合包括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大量少数民族人员涌入江门市区。据田野调查发现,单是蓬江区杜阮社区近5年来就入住了少数民族8个族类,60余户人家,总人口近220人。那么,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本地居民的关系如何?社会生态环境怎样?为此,笔者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初对杜阮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采访。收回有效问卷153份,其中外来人员问卷94份,本地居民问卷59份。本文以这次调查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本地居民在社区融合中的有关情况做研究。

一、城市社区外来人员社会融入的困境

城市原有居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与新进的少数民族人员风格迥异。少数民族人员在流入城市的过程中,经历的不仅是空间的位移,还遭遇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并需要在这期间做不断的调适,以实现对城市的认同,最后融入整个社区。目前观察,杜阮社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社会融入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排斥。社会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在“环境”中。个体行为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的行为完全嵌入于具体的、当下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并受它们的制约。纯粹理性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江门杜阮社区居民主要分两个群体——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中国传统文化与行政格局下本地居民具有一种优越感,在这种优越感的支配下,本地居民对社区生活拥有话语权、表决权、建议权等,外来居民因缺乏各种要素,处于社区边缘,他们对社区的核心体系根本无法触及并产生影响,被动接受主流群体所赋予的各种生活符号,消减自我认同意识与行动感。本地居民因所占资源优势,又因为集体文化思维以及行动方式的一致性往往会对事物表现出群体理想化倾向。当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文化信仰、生活习惯、行动方式与他们的要求相悖时,本地居民态度是过分贬抑或排斥、嘲弄。此形势下,外来居民会产生自卑情绪,或对本地城市居民产生抵触心理,直接影响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融合态度和行为。另外在公共场合中,本地居民对外来居民有意回避以及漠视造成了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城市居民两大群体之间的隔离,形成了严重的社群隔离现象,加重了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被剥夺感、无助感和孤立感,诱发了不同程度上的认同危机,甚至引发强烈的反社会情绪和失范行为,而进一步加深了城市居民的偏见和歧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文化生活层面的距离。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离开早期生活多年的故土,来到江门这一陌生的社会环境,初来乍到,对新居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短时间内他们也无法在江门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网络,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他们从乡村进入陌生的城市,会受到城市异质文化规范的冲击,面临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的诸多差异,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安全起见或因势所迫,他们日常生活的交际圈非常狭小,局限于同类群体、族体,多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一般是家人、老乡以及其他跟他们同职业的人。笔者近两年对杜阮社区的调查显示,只有近两成的市民和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经常交往,而且交往的层次较浅,仅限于普通的交谈,较少发展到友情这一层面。我以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素质条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政治法制观念,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观念上的问题,主流群体的部分人尚无法认同和接受,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社会化或城市化促进社区融入。少数民族人员交往方式的局限性导致了内倾性、封闭性的交往特征,强化了他们与城市的社会距离与不融合。

3.社会资本匮乏。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交际网络是以血缘和地缘等强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支持系统,交往的圈子依然是亲戚、老乡和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朋友等同质群体成员,社会资本非常匮乏。这种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意味着他们与城市生活隔离开来,形成了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圈子的亚文化,放弃了对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入的接触和吸收,使他们丧失了原有社会网络的支持,导致他们的交往愿望强烈但范围狭小。由于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在城市中受到社会排斥无法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失去了通过这种关系网络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处在边缘化的状态。

4.网络媒体的负面报道。网络媒体所呈现出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形象大多与暴力、野蛮、愚昧、犯罪、吸毒、打架斗殴、素质低下等行为相连,城市居民可能会认同流动人口整体对城市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却不认同流动人口对个人自身利益的影响,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回避流动人口,在客观效果上产生了错误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加深了城市居民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歧视和偏见,使该群体的社区融入道路更加困难。

二、城市社区外来人员社会融入的对策

多民族聚居社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机遇与挑战,如何改进生存方式?如何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源?如何实现各民族、各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成为各民族适应社会发展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民族发展意识和心理需求。我们期望,通过实现社区融合,增强各民族互助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意识,促进江门蓬江区基层社区的平衡发展。

1.改变市民的观念文化。文化是以一定的观念体系为内核的思想、行为规范的总称。文化的进化过程是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改造其观念的过程。多民族聚居社区的文化改造,主要在于变革居民旧的社会价值观、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建立新的文化机制,以重塑人们的心理。社区有关组织要加强宣传与教育,改变广大市民对新移民的认识,使城市居民认识到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出现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化进程的一种正常现象,他们对江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做出贡献。社区工作人员要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引导接受外部世界新生事物,开阔视野,形成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关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真实准确地塑造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形象,在报道与评论的过程中不要“标签化、污名化”那些少数民族人员,要扩大报道的题材,多角度、全方位、客观地报道,消除城市居民的偏见,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社区融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关行政事业机构在处理事务时,坚持平等和中立的原则,将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城市市民一视同仁。

2.增强人文关怀。发挥社区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在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心理慰藉、自我保护、自我管理等诸多方面起到应有作用,增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度。社区要多做宣传引导,多开展新市民教育活动,针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开放、积极进取、互帮互让的现代意识,使他们在自身素质方面实现市民化。城市居民要尊重和理解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以更加开放宽容的心态关怀和帮助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增强社区的教育功能,提高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城市适应能力。当然,除了一些外在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外,还应该有内在素质的一致性,要有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融合。可见,要想实现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积极的社会认同建构,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既要有外部因素的支持,又要有思维观念的转变。社会工作人员要去标签化,并提高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的素质和能力,逐渐消除城市居民对该群体的负面评价。

3.构建社区信任体系。市场经济以交换为手段,以追逐利润为目标,使得拜金主义文化盛行。法治和信仰缺失的时代,这种经济人假设削弱了人们对道德、信仰等等人文情感的信赖,人际交往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突出。城市日常生活体验使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也遵从了城市的生存法则和信任法则,并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地居民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歧视、不满、不信任、不尊重,加深了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失落感。因此,社区教育要培养居民群体之间的信任感。社会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心态,是人们的一种情感体验。社会信任与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对城市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一种积极正向的情绪和心态,它提供了情感交流的意愿,促使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更愿意倾听和理解对方,从而有助于提高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对城市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同时,这种积极的心态进一步影响其实际的社会参与热情,促使其更积极参与城市社会活动,积极融入城市。如果人们缺乏互信,觉得对方不值得信任,人们就容易陷入失去依靠的社会孤立状态,同时猜忌、偏见、孤独和冲突便产生。因此,关注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社会情绪,特别是关注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社会负向情绪,努力减少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对城市社会的不信任,有助于缩短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城市的心理距离,从而促进城市社区的融合。

4.强化市民化意识。政府要利用市场利益机制,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提升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市民化素质工程,促进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市民化,改善他们融入城市的社会环境。社区应把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活群体来对待,城市居民对待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应改变歧视甚至是敌对的态度。市民和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应有机融合、和谐相处,市民通过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接纳、同化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同时,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在心理上主动认同主流文化,加强城市规则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学习,扩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社会交往面,为他们积极参加当地社区各种活动提供条件和机会,利用社区街道办及其他社会团体等资源优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其他群体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互动,在交流和互动中增进了解,促进融合,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和接纳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