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基督教文明得以存续的10场战役

 山爷wzs0718 2015-03-27

使基督教文明得以存续的10场战役

译/李念

10.艾丁顿之战(The Battle Of Edington

10

878年,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领导下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赛克斯王朝在艾丁顿打败了格斯鲁姆(Guthrum the Old)领导的北欧维京海盗。13年前,当时以“维京雄狮”闻名的维京人在英格兰北部登陆,短时间内就攻陷了大部分地区。而韦塞克斯是最后一个尚待攻克的王国。

877年的冬季,阿尔弗雷德(Alfred)一边在萨默塞特郡沼泽地修筑防御工事,一边集结军队准备迎战。春天来临之际,他便动身前往艾丁顿(今威尔特郡)。此时的“维京雄狮”已有分裂之象——原先的领袖们(朗纳尔·洛德布罗克的几个儿子)或是已死,或是不在——但格斯鲁姆(Guthrum)还是迅即集合起一支强大军团。阿尔弗雷德将所率军队集结为防御之势,与这群北欧海盗大战数小时,在这样的攻势之下,维京人不得不溃退到他们在切本哈姆的驻扎地。

随后,粮尽缺食的维京海盗不得不主动求和,并发誓会回到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再不侵扰韦赛克斯。而格斯鲁姆本人则承诺会接受洗礼。北欧海盗后在卡纽特大帝(Cnut the Great)的领导下,最终攻取了英格兰,可惜其统治并不永久——但无论如何,那时的维京人已改信基督。

9.塔哥维斯特夜袭(The Night Attack Of Targoviste

9

1462年6月17日夜,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三世(Vlad III)率军与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交战,史称“塔哥维斯特夜袭”。传闻中的“穿刺王弗拉德”或“德古拉”便是弗拉德的别名,而历史上真实的弗拉德则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曾参与到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的漫长战争中。穆罕默德曾向周边诸多王国的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而弗拉德拒绝纳税。1460年,土耳其人俘虏了匈牙利摄政王迈克尔·斯拉格伊(弗拉德的重要盟友),并对其处以锯刑。

其后穆罕默德率军横渡多瑙河,强迫瓦拉几亚青年服兵役,作为回敬,弗拉德对俘虏而来的土耳其士兵施行穿刺之刑。穆罕默德本打算诱使弗拉德进入自己的埋伏圈,却不想反被这瓦拉几亚人包围,损失了千名骑兵。1462年,弗拉德发起一场大规模的种族清洗运动——据他自己估计,他的军队屠杀了23000多名穆斯林及其支持者。闻此消息的穆罕默德率领150000多名士兵入侵瓦拉几亚。而弗拉德可派上战场的士兵仅有30000人。

面对着对方明显的人数优势,弗拉德打算以谋略取胜,他采取“焦土作战”(比如军队撤退时销毁一切敌军可利用之物)的策略,命军队撤退时焚毁庄稼,向水中投毒,并改变河流流向以形成沼泽地。他甚至还将染上了梅毒、麻风和黑死病的患者送到土耳其军营里面。

6月17日,土耳其军队在瓦拉几亚首都塔哥维斯特南部扎营,弗拉德攻其不备,于当日夜率7000到10000名士兵袭击土耳其军营。土耳其士兵被这次夜袭扰得不知所措(尽管历史学家对死亡人数争论不一,但有一点看法却极为一致:多数伤亡都是土耳其士兵在惊慌之下的自相残杀造成的)。黎明来临之际,土耳其士兵重整队伍,准备前往塔哥维斯特攻击弗拉德军队。穆罕默德到达塔哥维斯特时,那里已是一座空城,并在城市几英里外的森林里发现了大批被施以穿刺之刑的土耳其人。如此,他只能离开此地,原路返回,暂且让弗拉德逍遥几月。

8.勒班陀战役(The Battle Of Lepanto)

8

勒班陀战役(1571年10月7日)指的是在希腊勒班陀近海(希腊大陆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的海湾处)展开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海战。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野心勃勃,打算征服整个地中海地区,且在不久之前才攻下威尼斯统治下的塞浦路斯。教皇圣比约五世(Pope Pius V)与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城邦组成神圣同盟(Holy League),派出208艘战船作战,而土耳其这方则派出230艘桨帆战舰。从后来的死伤人数来看,参与这次海战的土耳其士兵定不下于30000人,与基督教战舰所载人数大致相当。双方派出的战船多是桨帆战船(galleys),但神圣同盟一方另又派出6艘更大的加莱赛船,上面堆满了大炮。

两支舰队最后在佩特雷湾相遇,双方本没有到非交战不可的地步,但还是选择作战。土耳其舰队首次看到一侧设有炮塔的加莱赛战船,竟把它误认为一般商船,直接发动攻击,而加莱赛战船也炮火相迎,炮轰了土耳其舰队的两艘桨帆战船。

土耳其舰队首战受挫,很快便转变策略,决定越过前方加莱赛战船,直接与后方的主力舰队作战。基督教舰队不得已派出几艘战船应付土耳其舰队的侧翼进攻,如此一来,基督教舰队的防线便被打破,主力稍显薄弱,但土耳其舰队却并未因此占得便宜,因为基督教舰队派出的几艘战船很快回归,且西班牙预备军也很快抵达,战局彻底扭转。

交战进行到下午4点,土耳其舰队在各条战线上节节溃退,损失战船达210艘,基督教舰队则损失51艘战船。这次海战令奥斯曼帝国从此失去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

7.克鲁格列尼战役(The Battle Of Calugareni

7

14世纪到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半岛境内诸国交战不断。1595年,克鲁格列尼战争爆发,罗马尼亚勇士米哈依(Michael the Brave)率领1万5千名士兵抗击奥斯曼帝国的4万大军。罗马尼亚军队当时正在为保卫尼亚罗河(Neajlov River)上的窄桥而战,这座桥是土耳其军队进攻罗马尼亚的必经之路。

土耳其军队于8月23日抵达此地,米哈依率领骑兵对其伏击一番之后,便退回到尼亚罗河一畔。与此同时,土耳其步兵冲锋在前,试图踏上窄桥,但尽被罗马尼亚的炮火所阻。米哈依又出动步兵将土耳其残军击退,后又退回到沼泽区域。

中午时分,土耳其军队大举进攻罗马尼亚,一方面集中所有的步兵军力以攻克窄桥,另一方面遣使骑兵从窄桥两侧涉水渡河,形成掎角之势。罗马尼亚军队抵抗了一阵,但最终为免于侧面受敌不得不撤军后退,只留下几架大炮抵御土耳其军队。米哈依后又在村庄北部重整军队,企图将土耳其军队诱入沼泽之地加以牵制。

当日下午,米哈依亲自率兵发动反攻,土耳其军队不敌其猛烈攻势,退回到他们部署在窄桥附近的骑兵队伍之中,后竟发现此处竟是一片沼泽之地,水草泥泞,寸步难行,就在此时,埋伏于此的罗马尼亚骑兵突然从侧面和后方杀出。虽然土耳其骑兵纵马冲锋,阻止了罗马尼亚军队的攻势,但土耳其主力军队却被击溃窜逃。在这一场战役之中,土耳其损失了10000–15000名士兵,而罗马尼亚则只伤亡了1000多人。

6.科瓦东加战役(The Battle Of Covadonga

6

伊斯兰教最初四位哈里发执政结束后,前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创建了倭马亚王朝(Umayyad Caliphate)。该王朝曾统治着从波斯延伸至摩洛哥的大片领域,是穆斯林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王朝。早在公元8世纪,王朝统治者便率军入侵西班牙,很快就打败了当时统治西班牙的西哥特人。至718年,他们已经夺下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大片领土。

当时的战火还未波及到西班牙西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山区,于是一个名叫佩拉约(Pelagius)的西哥特领袖便在此地建立根据地,煽动了一场对抗倭马亚穆斯林的叛乱。幸而当时的倭马亚王朝忙于进攻西班牙和法国境内的富庶之地,无暇分神率大军回击报复。

我们对这场战役所知极少,就连其开战时期也不甚明确,但人们多认为战争爆发于721年。在此之前,倭马亚王朝统治者安巴萨·伊本·苏哈伊姆·阿-卡勒比(Anbasa ibn Suhaym al-Kalbi )在图卢兹(法国南部城市)战役中惨败,为鼓舞士气,挽回颜面,他决定在回程途中顺便镇压这支常给他惹麻烦的佩拉约叛军。阿-卡勒比仗着人多势众,很快就迫使佩拉约和他的军队向塞利亚河附近的奥赛瓦山(Auseva Mountain)撤退。在穆斯林军队的紧追不舍之下,佩拉约军队撤退到一个狭谷之中,并在斜坡上埋伏弓箭手,同时率领一部分人藏于洞穴之中。

埋伏在斜坡上的士兵向进入峡谷的穆斯林投掷大石、滚木,消灭了许多敌军。随后,藏于洞中的佩拉约率军加入战斗。这场战役后来被引为传奇,尽管它不过是一场小规模战斗。可无论怎样,这场战役也是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起点。

5.巴黎保卫战(The Siege Of Paris

5

885年,维京人第二次围攻巴黎(第一次围攻发生于845年),当时的巴黎还只是西岱岛(Ile de la Cite)的一个小城。由于塞纳河上的两座木桥控制着上游的航运,因此巴黎的战略位置显得尤为重要。维京人想要劫掠塞纳河上游的法国富饶乡镇,就必须先攻下巴黎。因此维京人集结起数百艘船舰,率领30000名士兵向巴黎进发。与此同时,巴黎城内的奥多伯爵(Count Odo)却只有200名士兵可供调遣。

维京人在城外掘壕据守,多次试图烧毁东北部的警卫塔和人行桥,如此便能在城内航行无阻。但纵使他们用上发射机和被称为弩炮的巨型弩箭,也未在两月时间里将巴黎攻下。其后,城内守城士兵向城墙下的维京人倾倒沸油和燃烧着的沥青,为巴黎守卫战又添辉煌一笔。城内主教约斯兰(Gozlin)挥动着战斧亲自参战,奥多伯爵也在城垛之上与敌军赤手相搏。

不久,巴黎南面的木桥被河水冲垮,切断了警卫塔与巴黎城的唯一联系。当时仅有12名士兵驻守塔内,但他们却拒绝向敌军投降,最后英勇牺牲。春季来临之时,维京人包围巴黎,在附近乡镇大肆洗劫。10月,法兰克援军才赶至此地,杀出重围。尽管法兰克人取得胜利,但法兰克国王还是向维京人支付了一大笔银币作为送别礼,请求维京人离开。

4.维也纳之战(The Battle Of Vienna

4

1683年,维也纳之围解除,成功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西欧的行动。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战争从1526年一直持续到1791年,而此次战役则被视为两国的巅峰对决。土耳其方派出138000名士兵(虽然大部分并未参战),而困守维也纳的守城卫士却不足13000人。鉴于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土耳其人已将维也纳视为囊中之物。所以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在城墙下挖掘地道,埋下地雷以炸毁城墙。

7月14日,土耳其军队开始攻城,攻势一直持续到9月11日。土耳其大军切断城内补给,并炸毁了维也纳城外的几处防御工事。9月11日,波兰国王索别斯基(Jan Sobieski)率领60000名援军赶到,战局自此扭转。索别斯基本打算于9月13日攻打土耳其军队,但眼见土耳其军队已兵临维也纳城下,他于是决定次日一早便发起进攻。

第二日午后不久,土耳其人不敌援军,退回驻地。据历史记载,索别斯基亲自率领骁勇善战的骑兵冲锋在前,摧毁了敌军防线,而维也纳大军也在此时打开城门,加入战斗。傍晚时分,战争以维也纳一方的胜利而结束,索别斯基站在土耳其人的驻地之上,改述了凯撒大帝的名言,“我们来了,我们看见了,上帝取胜了”(We came. We saw. God conquered)。

3.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之围(The First Arab Siege Of Constantinople

3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土耳其人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不仅仅关乎世界范围内的基督教徒,也与穆斯林密不可分。674年,倭马亚王朝集结大军(士兵数量也不可考)围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一个世纪以后,忏悔者圣狄奥法内斯(Saint Theophanes the Confessor)记录下此次战争,我们对这次围攻的了解多赖于他的作品。据他所言,阿拉伯舰队于四月在色雷斯(自爱琴海至多瑙河的巴尔干半岛东南部地区)登陆,不久就在君士坦丁堡的黄金之门(Golden Gate)与基督徒卫军交战,战火昼夜不息。9月之后,阿拉伯舰队向南进发,在基齐库斯(Cyzicus)处建立军事基地,安分了一个冬天。

其后三年,每逢春季,阿拉伯海军都会大举进攻君士坦丁堡。678年,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决定与其正面交锋。而阿拉伯人不知道的是,君士坦丁四世手握王牌“希腊火”(Greek fire),自是成竹在胸。我们对这种火药的制作工艺所知甚少,但据说这是一种类似凝固汽油的溶液,由长长的胶皮管和虹吸管喷射而出,用以袭击目标战舰。它具有独特的化学属性,即使遇水也能燃烧。

这是“希腊火”第一次被用于战争之中,且阿拉伯人对其毫无还击之力,不得不落荒而逃。与此同时,陆上的穆斯林大军也在土耳其战败,死伤30000人。这场战役使倭马亚王朝放弃了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计划。

2.都尔战役(The Battle Of Tours

2

公元732年,希沙姆·伊本·阿卜杜·阿尔-马利克(Hisham ibn Abd al-Malik)领导下的倭马亚王朝极为强盛,是历史上第五大疆土连贯的帝国。当时的倭马亚王朝已经征服西班牙,开始将炮火对准法兰克王国。阿尔-马利克出动80000大军向法兰克王国进攻,但可能只有10000-30000人参与都尔战役。

被称为“铁锤查理”的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率领15000-20000名法兰克大军(也有人说是80000大军)迎战。由此看来,双方兵力悬殊并不大。但法兰克军队多为步兵,而倭马亚王朝这方派出的阿拉伯军队多是装备精良的骑兵。按说,只要阿拉伯骑兵采取侧翼袭击的作战方式就会轻松取胜,但查理选取的作战地点却在山顶,四面被密林围绕,如此一来,阿拉伯骑兵完全不能发挥作战优势。而且由于法兰克大军堵住了通往都尔的唯一路径,阿拉伯大军非但不能在密林之中勇猛冲锋,就连四处走动都极为困难。即使法兰克大军占据如此有利的地势,穆斯林领袖阿尔-马利克最后还是决定率军冲锋,向法兰克步兵进攻。

10月的一天,双方正面交战。日暮时分,阿拉伯大军战败,士兵战死无数。阿尔-马利克本欲重整军队,再战法兰克,但却不幸被敌军包围砍杀。据说,曾有一小队骑兵突破法兰克大军防线,杀出重围,其利剑直逼查理,但查理在护卫的保护下未有损伤。这场战役确保了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地位,而之后查理之孙查理曼(Charlemagne)又以血腥手段强化了基督教势力。

1.米尔维安大桥战役(The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

1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是罗马帝国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君士坦丁(即君士坦丁大帝)和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也是基督教第一次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战役。君士坦丁大帝最终打败对手,取得战争胜利。

起初,战争与宗教并无干系,因为罗马帝国的这两位领袖都信奉传统的罗马诸神。但据传,10月27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夜,君士坦丁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见到了上帝,并按其指示在士兵的盾牌上刻上基督教标志(可能是一个十字架或是少为人知的凯乐符号(Chi-Rho))。同时代的基督教史学家拉克坦提乌斯(Lactantius )和尤西比乌斯(Eusebius)都曾记录下这个梦境,但两人说法略有不同。

照梦境指示,君士坦丁率军向南行进,并在罗马郊区停留等待,想要看看马克森提乌斯是选择立即出城迎战,还是呆在城中死守。他的对手最后选择出城迎战,并决定在米尔维安大桥牵制君士坦丁所率大军。

但由于马克森提乌斯选取的作战地点太过靠近台伯河(River Tiber),以致作战时没有多少后退的空间,后来只能向桥上撤退。君士坦丁所率骑兵冲锋在前,与马克森提乌斯的骑兵厮杀,步兵则紧随其后,加入战斗。在其攻势之下,马克森提乌斯大军伤亡惨重,已现落败迹象,马克森提乌斯不得已只能命令全军向大桥撤退。但大军过桥之际,桥面坍塌,将那些尚未过桥的士兵困留在北岸。领袖马克森提乌斯淹死在河中,而君士坦丁大帝则率军进入罗马,成为征服罗马的英雄。出于对基督教的感激,君士坦丁大帝给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并鼓励其在帝国境内的发展。自此以后,罗马天主教开始发展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