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在感(二)

 无尽金刚 2015-03-27

  英国经验主义者、天才哲学家乔治·贝克莱(1685~1753)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常让我想起禅宗那段闻名的公案。禅宗六祖慧能承继了五祖弘忍衣钵,隐居在广东曹溪,待缘而化。十余年后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幡动,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慧能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与朋友Z聊天,谈到最近身边发生的许多问题。Z说:“你那些都不是问题,是你自己的存在感出了问题。”把Z的话与贝克莱的话联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就是:我的感知出了问题!

  在网上搜了一本书《存在感》,拿到手一看,感觉不太好,扔在床头。某晚睡前,信手翻阅,其中文字,竟让人心底升起一种温暖的感觉。再看书作者——白智娟,韩国最年轻、最资深的新闻主播、最初的自由主持人。看来,无论是英国的贝克莱、中国的慧能,还是韩国的白智娟,人类的心灵还是有共通的地方。这共同的地方在《存在感》一书就具体成文字:

  撒哈拉沙漠游牧民的智慧箴言:“在到达绿洲之前,人们不是因为酷热或难耐的饥渴而倒下,面是因为焦躁的心”。

  就像比尔盖茨从不自称IT皇帝,世界也知道他;……就像我们的母亲即使不一一细数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操了多少心,我们为人父母之后自然也能体会到他们的心境一样,这种无声却伟大的力量就是存在感的最好证明。

  不要依赖可变的东西。什么是可变的东西呢?我从事的工作或是我的社会地位、外貌或是健康情况都是可变的。随着年纪增大而表现出的成熟或是执拗之类的东西也同样是可变的。……不仅是我,世上所有的事情皆处于变化之中。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the loser stangding small.(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世界看似不公平,但长远看来,不仅仅是以几年为单位,而是以更长远的尺度来衡量,或者是站在我们子孙后代的角度看来,人生大体还是公平的。

  人是一种难以从普遍习性中解脱出来的微不足道的存在。沉默比权力长久。

  流行的根源来自扎根在人们内心的孤独和不安。不知为何,跟随大众总使人感到安心,多数人选择的道路看起来更安全,更美好。流行就始于这种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