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高考”回访:一场考完需十二小时1

 文化龙乡 2015-03-27

 

“抗战”时期朱峙三和夫人刘梦闲合影。胡香生供图

 

朱峙三1904年参加武昌府试的考卷。胡香生供图

  昨日,78岁的退休教师李遵厚向记者披露了辛亥志士朱峙三的日记,其中记载了他1903年至1906年博取“秀才”功名、进入“两湖书院”的艰辛之路,也充分显示了100多年前清末湖北学子“童子试”制度严格、淘汰率极高的真实状况。

  据了解,朱峙三一生经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解放后任省政府参事。他从7岁开始直至1967年去世,60多年日记不辍,留下的1104册近万页日记手稿弥足珍贵,由其后人保存至今。李遵厚不仅与朱峙三之子有同窗之谊,其父李威还与朱峙三同为辛亥志士,两家世交,关系密切。这使得李遵厚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这些日记内容,并对日记中所记录的作者亲历清末科考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行了研究和解读。

  李先生告诉记者,从日记内容来看,清末的科举考试分为县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县试也称童子试,童子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3个级别,共要考12场,其中县试5场,考点设在县衙所在地;府试和院试考点则设在州府府衙所在地,分别考4场和3场,最终中榜者为“秀才”,考试非常严格,淘汰率极高。中了“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举人”晋京参加全国“会试”及“殿试”,及第者分别为“进士”和“翰林”,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清末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概念不同,科考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招考公务员考试。而‘童子试’只是一种预选,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从性质和意义来说,‘童子试’更接近今天的高考。”李遵厚说,朱峙三在日记中记载了他从1903年至1904年两次应试“童子试”,历尽艰辛,最终夺得“秀才”功名的全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