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丰南门湖●谢道山塔与白太爷

 胜利在望2014 2015-03-27
吴福钦
       海丰南门湖,又称南湖,占地约100亩(现存39亩),位于县城南门外;谢道山塔位于县城南郊十里海拔65.9米的谢道山顶,建置至今均有320年的历史。民间传说:清代海丰县令白太爷“破海丰牛地”而造塔作“牛桩缚牛”;因白太爷奶(夫人)认为“不可失德”,苦口婆心地劝服白太爷要留馀地,白太爷遂按其夫人的“办法”在县衙前南门外凿“湖”,备给“牛”蕴水,又在丽江之南开创“青草”墟,取意有“青草”供“牛”作饲养物…。这故事在海丰民间相传可能有一百多年了,甚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同乡(胞)们也相传闻。  

       据说:二十年前,曾有旅港同乡人士向县委某领导提出“炸毁道山塔牛桩”,并愿捐资作费用。当时,县委领导慎重此事,即委托海丰县博物馆郑正魁(已故)馆长调查该塔史实。事关历史文物古迹,郑馆长以高度责任感对道山塔作了研究,发现志书所述与民间传说相差甚远,不是“牛桩”,认为该塔应予保护,遂建议有关领导要排除“炸牛桩”的思路。

请看:

      1、清乾隆十四年(1749)版《海丰县志卷一山》载:“谢道山:邑南十里,双峰并峙,四面绕河,直通于海,上有宝塔,邑之丁方也。近传有谶云:‘丁峰起,魁元出’。建塔后科甲联登,其应盖不爽云。”

     2、清乾隆版《海丰县志卷二故迹》载:“南门湖,谢道山塔:明崇祯二年,前令周一敬以县右随龙津水斜背,率阖邑绅衿士庶捐买吴家田塘,开凿成湖,为县治明堂积渚,并买众姓田塘,疏通西方小涧入湖,由高田东注会合龙津。与谢道山水口塔同时倡筑,嗣因沧桑,致塔湖之举中辍。而湖地带有粮米在吴户,粮累转卖,因筑坣阻塞已疏浚之地。国朝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春,前令姚德基慨盛举之中缀,集绅士共商,遂捐资三百两,为建塔浚湖之费。随给价四十两,取回原湖地开湖。迄今湖水渊涵,塔峰耸翠,洵一邑大观。”

      3、清乾隆版《海丰县志卷十邑事》载:“…康熙二十八年议开南门湖,建谢道山塔。二事前朝庚午年,知县周一敬创始,至国朝己巳年前令姚德基继成之。”

       志书的记述已告诉我们:明末崇祯三年(1630)庚午,海丰知县周一敬(西安人,进士出身,崇祯二年(1629)至六年(1633)任)倡建,因明末的战乱而中止。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海丰知县姚德基(浙江乌程县举人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三十四年(1695)三月,连任)同邑绅黄道珪(举人出身,海城东城人)等商议并筹资,于次年(1689年己巳)建成南湖和谢道山塔,从倡始至完成湖塔工程相隔60年,应当说志书有关凿湖、建塔的原由、时间、倡建者和建造者的文字记载,是重要的历史依据。

      白太爷,姓白名章,旗下直隶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十八日出任海丰知县,至三十九年(1700)五月初十日离任,调往新会县(《县志》及《蔡皇襄手记》均记)。

      由此可见,倡始凿湖和建塔的时间比“白太爷”出任海丰早66年,而湖和塔建成后的第7年“白太爷”才出任海丰。所以,南湖和谢道山塔的建设与“白太爷”(白章)完全无关。由此,可以判断民间传说“白太爷破海丰牛地”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和歪曲史实,近年,也有个别人将该塔曲解为“镇西溪水患”的说法,不较客观和不符史实而讹传了。虽然志书翔实记载着湖塔的本来面目,由于,以前对志书的发行量有局限性,没有象现代的进步和公开的宣传书刊。因而,一传十,十传百的民间故事遮盖着该湖塔的史实。

       那么,白太爷(白章)在海丰任职的6年中,其为官治政如何呢?再请看志书的记载吧,据清乾隆版《海丰县志邑事》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春,米价高腾,米每斗钱二百文(引者注:1斗即12市斤),…三十六年(1697)春,米每斗钱五百文,知县事白章极力补救,亲向富户劝赈,好义者共助粟数千石(引者注:1石即120市斤),民稍得食,合县建“白公祠”于径口药王庙西,立祀产、塑像以报之,今尚存。三十七年(1698),编审活埋米,知县事白章念通县版籍紊乱,着总图书集馆于城隍庙,七越月昼夜不许擅离”。

       自迁移(引者注:康熙三年(1664)至七年(1668)迁界)查起,其粮米未有升科者,名曰活埋,各户彻底彻清,一除一收,比对无讹,方准造正用印。倘不造报,查出罚以六年科算。由是民间输粮,贫富得均,诚大造于丰者也。…” 明末庠生蔡皇襄(鹿境人)在其《手记》对“白太爷”的记载是以颂扬的语气:“…丁丑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大饥,民负其子女卖者甚多。幸潮州米船无日不到,白公又善于救荒,民亦不敢抢夺。盗窃贼拿来,即死杖下,除盗百数,无冤枉者。虽饥,民赖以安。…”

     (同年)十一月,是年饥荒,赖县公才干,立法严,招商船载米来粜。…不至大饿,亦一阴功。…庚辰年(康熙三十九年),…自公莅任数年狗不夜吠,安居乐业,穷乡僻壤皆然,公为人乐易善记…。” 于此足见,当时海丰百姓对“白太爷”是感恩戴德的,为彰扬和报答其功德而建白公生祠,该祠位于今城东镇上埔村东岳古庙东侧,一座面宽三间,前连围垣,祠内塑白太爷像。至建国初期,该祠被拆毁,仅存遗址。

       另外,百姓还在海丰城隍庙左旁供设“敕授文林郎知海丰县事白公长生禄位”的石刻牌位。从地方文献记载和白公祠的含义上,说明白太爷是一位赢得海丰百姓所尊敬而爱民如子、治政严明的父母官,并不象故事所说的那么恶劣。只是他得罪了一些奸商和狂盗,后来才被人蓄意编成如此这般的故事。

       笔者据城东上埔村老人说,解放前,附城某村某姓族人,每年清明节期间上山拜祖之后,路经白公祠,其年轻者必进祠将白公偶像“撮鬚”。揭开民间故事虚构“冤塔”、“冤人”之迷,真相大白,谢道山塔不是“缚牛的牛桩”,应为其塔正名了,也为“受辱”的白太爷“平反”了。

      海丰县置县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县衙位于今城东镇上埔村路口北侧,因毁于元兵,明洪武三年(1370)迁建,清代至民国时期沿用,今彭湃医院即为原县衙。海丰明代县衙坐北向南,龙脉少祖发自银瓶山,属“乾亥”来龙,起伏蜿蜒,至大云岭开屏成帐结为“县龙”,移步换形,山脉绵延而突起成为县址,背倚莲花银瓶诸峰,前朝双桂山,蔚为气势。

      银瓶山诸水流入龙津溪,往东南流经龙山、大夫寨村,而后与赤岸溪水相汇成“县溪嘴”,再转西流经鹿境,至谢道山下为“县城出水口”,汇大小液溪水而成“三江”,流入丽江奔出长沙海口。但是,大云岭“县龙”东侧的“随龙水”流经福临坑(今彭中学校右侧和前面)、菜头坑(今新园派出所前)转南流经观音堂后(即今华泰路至北门市场步行街)、绕城墙(今红场东侧围墙外)至东门、向东转经罗厝围、至乌石桥、菜脯街、下围、鲤趋埔、而流入龙津溪。

       因其水源自县衙背侧向东南方倾斜流出,于堪舆学则认为美中不足,故此,知县周一敬为治理海丰的“风水”,以“先天不足,后天可补”之法,带领全县绅衿士庶倡起,在县衙南门外的“丙”方凿“湖”,作为“明堂”以聚秀气,在县城“出水口”的谢道山“”方建“塔”,既作“文峰”又以扼住水口。

       按《地理大全》的理论认为“甲”、“巽”、“丙”、“丁”四方属“文峰”(或称:文笔)之方,是吉利之位,这些位置有奇峰如笔高耸或竖造具有建筑艺术的“文峰塔”(又称:文笔塔),足以“兴文运”、“发科甲”。正如《县志》所载着“…‘丁峰起,魁元出’,建塔后科甲联登…。”是符合堪舆学说的,那么,该塔在谢道山上是否准确地属于县衙的“丁”方,就很关键。

      为了深入探讨,笔者曾登上原明代县衙的最高点和谢道山,以古文明的工具——罗盘(指北针)验测,原县衙系壬山丙向兼子山午向分金,县城溪河出水口的谢道山塔则居于“丁”方;塔座石门朝向“癸”方,与其它的“峰”和“水”会成“艮、丙、丁、巽、辛、兑”六秀荐禄格局,受纳县城元辰的“贪狼”(养生)和“武曲”(临官)诸水,堪称大雅气势,可见前人精心妙策为振兴海丰气运。经实地考察,大开眼界。

       查阅《县志科举》载:康熙己卯(1699年)科全省乡试,海丰洪晨孚(第一名)、洪晨绂、陈天诠、彭炽、林邓略等中式举人,此属无前例。据统计,清代海丰考上贡生有400多名、举人有200多名,其中洪晨孚、庄汝扬、叶洁齐、佘圣言、彭礼、吴占、颜廷光等15名中式进士出身。至于近现代,海丰名人辈出更不胜枚举。

       谢道山文峰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的空心塔,以混合灰沙和花岗石筑构,底层筑以花岗石门,原塔身通高25米,第一层底座直径10米,塔内直径3.2米.,向上端逐层收缩。第一层以花岗岩石砌筑,第二层以上采用灰沙夯实筑构。塔内每层均以木楹和木板铺盖成六层塔板,每层有木梯,游人可旋登而上并欣赏海丰风光。

       抗日战争时期,塔内木料遭日寇拆毁。1997年8月11日,海丰县人民政府(海府[1997]52号)颁布谢道山塔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25日,文峰塔因年久未修,遭暴风雨侵袭崩塌,现仅存残塔三层。是时,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极为重视,进行现场和办公会议,成立重建文峰塔领导小组,并在广播等媒体作了宣传,由于工程浩大,后来此项目暂搁了。

       南门湖不仅是原县衙的“明堂”,从科学角度说,也是丰城的胜景、绿化、消防、排洪等的重要设施。清光绪年间,海丰知县建造了“湖心亭”和“九曲桥”。建国后“公社化”时期,该亭桥遭受拆毁。

       于1995年,县政府为美化海城环境,整治南门湖,清污泥,建湖堤;当时,青年企业家陈介仁先生慷慨捐资30多万元重建“湖心亭”,该亭系钢筋混凝结构,八角双层歇山飞檐,黄色琉璃盖顶,造型仿古,颇具特色,由县建设局黎锦如先生设计。

       2003年5月,笔者曾通过政协提案,建议政府重建南湖九曲桥通接湖心亭、环堤植柳,增添景致,点缀县城中心的景观。据了解,政府将在近期内投入资金对南湖工程进行修缮,让海丰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面貌。

      兹将富有时代感和技巧地描述《南湖》的二副对联,作为本文结束语,联曰:
湖接龙津名胜古;                        千载湖光含画意;


亭随海邑景观新。                       一亭景色属时人。


                                                                


                                         (原载<海丰文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