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爱雕塑-意大利巨匠曼祖

 九日图书1976 2015-03-28

曼祖是影响我较深的雕塑家之一,他用直线条表达的红衣主教记忆深刻,强韧的形态中,更具备感性古典的气质。他雕塑的人物的力道,虽然大多以宗教为主题,但在当时已经全然已是当代主义的风潮了。还有那组浮雕(现存日本箱根雕塑公园),像从梦里跳出来的身体。

简介:

生于1908年12月22日意大利的贝加莫——死于1991年1月17日。

意大利雕塑家。 他从小当学徒,学会了以木材,金属,石头作为材料进行创作。1950年,在完成了50多个罗马天主教主教和一系列的女性裸体雕塑之后一举成名,并受委托为彼得大教堂的入口创作青铜大门。他的写实主义和极其微妙的塑造手法成就了他庄严而感性的雕塑形式。

曼祖为传统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最著名是浮雕,这把当时的主题引向基督教。


曼祖出生在贝加莫一个修道院,11岁时他开始学习雕刻和镀金。

1928年,他就读于维罗纳艺术学院。曼祖在1928年至1938年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实验,他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像多纳泰罗的放在维罗纳圣齐诺马焦雷的罗马式高浮雕门,古代的伊特鲁里亚传统,奥古斯特罗丹(他在1936年去巴黎旅行时发现他的作品),还有梅达罗索。

材料的变化范围也反映了曼祖的初期试验的特性。 他曾经尝试过熟铁 ,铜,银,粉饰灰泥 ,花岗岩和蜡。 这一初期结束后,他发现除了蜡以外,他对罗斯的方式处理的材料性能的建模也有极大的兴趣。 红面膜 (1936年)和苏珊娜 (1937)就是这一趋势特别有代表性的。


从1938年开始,曼祖的作品开始走向成熟,在这一年中他转过身来再次投入到浮雕创作并第一次提出了两个陈旧的主题:受难和基督。他曾八次雕刻了题为 Cristo nella nostra umanità (1939—1938)的雕塑,这在当时是备受争议的形象。教会与法西斯也都批评它,因为在当时它描绘了把红衣主教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 红衣主教的形象也为这件作品衍生出了一系列不同的雕塑问题:从任何角度来看,曼祖的作品都与造型、巨大的简洁团块联系在一起,这同时也加强了红衣主教的雄伟和庄严。

在1950年,四站的十字架委员受罗马的美国尤金教堂之托,将曼祖在1942年完成的耶稣受难像浮雕复制一件。1951年,他为安特卫普的Middelheimpark创作了题为受难和埋葬的高浮雕。对于耶稣受难像主题最广泛的细节的理解产生了两个派系:他们对于浮雕作品的理解也比较肤浅,所以他们认为Cristo nella nostra umanità作品规模有点小。

由于红衣主教的规模和处理都太小了,所以到1949年开始将其放大到真人的尺寸。1948年到1954年期间,曼祖对于红衣主教作品的抽象程度不等。1948年更加忠于自然,注重细节的处理手法,到1954年,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删除了细节,更加注重从一个方向来看的空间感受。


到1940年,曼祖被聘为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教授。 两年后的1941年,他在罗马赢得了弗朗西斯卡 Quadriennale大奖赛。 曼祖的作品基本上是一个等大的肖像, 弗朗西斯卡的完成代表了曼祖的第三个主题的出现:世俗的肖像和女性形式。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包括一个夫人(1946),许多舞蹈家,以及以艺术家和他的模特为主题的肖像作品 曼祖在1942年首次以浮雕的方式描绘艺术家和模特。后来,他全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创作,1946年所作的自画像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曼祖也完成了一些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为欧洲教堂所作的浮雕墙。曼祖最有名的作品是在1963年完成的为罗马圣彼得所作的青铜大门——死亡之门。他曾因此赢得了1950年的大门雕塑国际比赛。死亡之门所表现的是圣人和烈士的死亡。内侧上描绘的是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开幕式。另一个是1958年完成的为萨尔茨堡大教堂所作的爱之门,还有就是在1966年受委托为鹿特丹圣劳伦教堂所作的大门浮雕。同年,他被授予列宁国际和平奖。

---------张烊整理 感谢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