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由枫桥夜泊到苏曼殊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5-03-28

由枫桥夜泊到苏曼殊

   2015-03-27 19:22 星期五
  

由枫桥夜泊到苏曼殊

我不愿意作考据家,但偶尔看到一些事情,也会有考据的兴致,所谓挖墙脚。当然,我只对艺术的挖墙脚感兴趣,而非如同某些人,只好挖艺术家隐私的墙脚。艺术家的隐私,倘若与其艺术无关,那么是完全可以忽略掉的。

大约是初中时候,偶然看到一民国电视剧,一女学生背诵苏曼殊的绝句。“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当时很惊艳,毕竟年纪轻,看的诗又少。苏曼殊大约在一般的文青中,名气要比郑海藏陈散原什么的大多了。大体相当于民国的纳兰性德。

最近读王渔洋的诗,看到《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其一:“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萧萧。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苏曼殊的此绝句,脱胎于王渔洋的诗,是毫无疑问的。我以前的文言诗话里也简略说过。“何时归看浙江潮”“日暮东塘正落潮”“踏过樱花第几桥”“记过吴枫第几桥”何其相似,韵脚也相同,并且都写到了雨。也许是因为雨的迷离,特别适合迷离的绝句。

“芒鞋破钵无人识”也并不是完全新颖的意境,唐人不就有“天津桥上无人识”吗?

虽然两诗的情调是相似的,但骨子里是不同的。王渔洋的绝句,是淡淡的闲适。苏曼殊的绝句里面是有离乡的哀伤的。樱花,春景,暖色调。吴枫,也许是秋景,冷色调。暖色调里含有哀伤,冷色调里却含有闲适。艺术的奇妙,正在此处。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显然是化用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张继的此诗,也许就不会有王渔洋的“记过吴枫第几桥”。没有王渔洋的“记过吴枫第几桥”,也许就不会有苏曼殊的“踏过樱花第几桥”。蝴蝶效应,真的是无处不在。暗处的网,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如果不看词源学,谁会想到氨气的命名能追溯到埃及的阿蒙神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