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朱自清的散文中去——赏景看花》

 青山依旧笑 2015-03-28

熠如流水 2010-06-05 11:24
一、赏“绿”
朱自清是现代的散文大家。他能仅引领他的学子们游历于世界上的自然的景色了,他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你依然可以到他留下来的大量散文中,去“赏景看花”。你会有惊喜的发现,美,虽无处不在,但跟随他的视觉和心灵起引,那美是很实在的。不仅身心取悦,甚至还可以“嗅到,触摸”到的一般。他要你感受到“绿”是这样的:“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这平铺着,后积着的绿,着实是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他轻轻的摆弄着,向跳动的初恋的***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你读着他的“绿”能不醉“绿”了吗?
朱自清的“笔触”富有感性,又“实感”性很强。对自然里的声与色有极其敏感的捕捉和衬托、渲染的能力。他的衬托和渲染,如同夜色中的蛙鸣,伴有了蛐蛐的歌唱,萤火虫的飞动般的月夜水泽草蛮的清冷与明净还带着丝丝神秘。既不多又不少,如同天籁般的悦耳润目和想象。又如同黑夜沉寂古老的长城,打上了也许是银白色的月光,也许是一束电闪还夹杂着雷鸣。更加凸显出长城的苍感岁月厚重和古韵。他就是这样发自内心,发自灵魂深处去“唯美”着。这不仅需要发现者的眼睛和智慧,而且还需要浪漫的“天才”才可。朱自清在这里可以说是天才了!我学“天才”是无望了,而跟着“浪漫”是可以的。

《到朱自清的散文中去——赏景看花》
熠如流水 2010-06-05 11:24
二,浆声汩汩
一九二三年八月晚,朱自清和清华园友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并经这篇游记收在了自己的散文里——《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次入夜出游。他坐在彩船上,也好似把你带到了那船上:“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梅,是不一样的。但好歹总换你一个彩灯。这灯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我读着,人就像飞蛾样,眼睛立马被“勾”在了灯火珊蓝的彩船上了。那船上的大小灯火,从玻璃里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浆声,谁拒绝那的怡人的美梦呢?他说,如此的美梦只愁多了,船儿是载不起啊!
三,看“花”与女人
朱自清六岁随父来到江苏扬州,他自己称“江北老”。父亲带他去了一两回“花房”。别人也带他扑捉过蝴蝶,摘过花朵。只随手摆弄会就丢弃了。他说爱花是后来的事。我想大概是人生中的青春期的日子里。那时,他认识一种叫“桅子花”的,是大街上姑娘家出来叫卖的的花。那桅子花虽不是好的品种,但他“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这是他爱花的开始。可见,爱花和 “情窦初开”是很有联系的。他到过寺旁的桃树园,即便桃花绽放,他心里还是惦记第一次那“桅子花”的印象。因为,那桅子花可以使他联想起“姑娘相似的韵味”,其它花,假如没有那姑娘的衬托,他是不会在意的。后来引发“念了些看花的诗”也是和“桅子花”有联想,甚至是关联的。他用“白黄,肥肥的个儿,浓而不烈,清而不淡”品味花和世间的女子。看花,爱花。不如说他喜欢青春又“爱着”风韵又担生计有朝气的姑娘。
这是一个文人心中朴实与美的结合自发情怀,也是他的内心独白和浪子般的倜傥。他去过杭州的孤山,灵峰寺看过梅花。在那里他写道“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花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在他时间的心迹中那“花骨朵儿”已使他爱上了“自然与初春”般的景致。他在
清华园连过了三个春。在那时,园里的菊花是附近比较出名的。他和画家孙三先生一道,看过那里的菊花是盆栽的。他认为,“花是好了,总觉没天然的的风趣”。他最喜欢西府的海棠花。那花“繁的好,也淡的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杆子,英气逼人。”他看花写花,“喜欢艳艳、肥肥、高干儿”。但须,不矫情,没荡意才是“好花”。其实这是他内心对女人的一种寓意。这是朱自清在一九三零四月写在“看花”一文中的。比这还早的“一封信”中,他还提到“紫藤花”。他写道“鲜艳的花色,嗡嗡的蜜蜂,酝酿着一庭的春意”。他不止一次的感叹“那花真好看”:“谁知她的纤指会那样嫩?那样艳丽那?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想凝妆的少妇”他在这里提到“嫩”不就是前面梅花里的“花骨朵儿”吗?又提到了花的“艳丽”。看来这是他的确喜欢的。后面一句“姑娘”与“少妇”在同一枝花里同时“并存”我就不得其解了?他的想象我是不及的。有机会我也要在一株花里品味出两种不同的况味。也算跟着看了一次真正的世间“花迹”。
自然里的花,你是可以自然的去想的。现实去哪里找?我看,戏里、书里、画里、艺术作品里是有的。你可不要梦外的找,苦的是自己而耽搁了“看花”。岂不知,“看花”也是在找现实里没有的“意中情花”自恋那“花”罢了。也许比没有“恋”的浪漫想象的好。
朱自清心里的女人,自然要与前面提到的“看花”里的“花”性是一致的。
每一个人喜欢事物和大众的喜好,我想大体是类同的。只是类同的表面下还是有差异的。比如,中国文人大都喜欢象征君子的松、梅、兰、竹。凡夫俗子也是喜欢的。文人喜欢松的挺拔与坚韧,喜欢梅的傲骨、喜欢竹的气节,喜欢兰的谦谦君子的气度 ……。俗人也是喜欢。喜欢它们“绿的真好看”;更多的喜欢它们的干枝,可以烧火做饭、取暖。在六七十年代,我“俗”的很,常去长有松树的山。那是因为要筢那“松毛”家里当柴火烧。静观天地万物,蜜蜂和花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实属阴阳关系。但,男人喜欢花和女人喜欢花,就不是直接的阴阳关系。是有相当的差异。男人把开花的过程可以“想象”到女性的成长到成长中,直至 “花败”算结束。“含苞欲放”是指青春期性还没完全成熟的少女;“怒放”的花显然是性成熟的女性了。而女人也是喜欢花的。女人的喜欢那花,就不能把花的美丽“移植”到男人身上了。因为男人像“花”实属显阳气不足,姣唧唧的令人嫌,不妥。那为何女人也特喜欢花那?我看除了男男女女大都喜欢自然天成的美丽外,女人的喜欢,也只剩下“自恋”的意思了。这没什么不好。自赏、自我陶醉,都可以看成自恋的。而且,人是需要点“自恋”的。《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连“自恋”的心也“败”了,看客无不惜“黛”?要知道“黛”是一朵世间罕见美丽的牡丹花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