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大承气汤证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之后的“,”应该是个“。”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这是一段。
脉迟是与数相对。数为快脉,是有余的脉。迟是不及的脉。一般不及的脉大致都是主寒、主虚这类的不足之病,所以阳明病遇此脉(迟)要当心其虚,这段说的主要是这个。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这是阳明病的外证俱备,“阳明病,汗出、不恶寒、但恶热”。那么虽然见其汗出而不恶寒,阳明病的外证已备了。但是,由于脉迟的关系,里头不会结热太甚的。
“其身必重,短气”,其身必重者就是外有湿。湿在人的组织里面,人身上就沉。“短气”是内有饮,这是《金匮要略》上的,病人“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甚者则悸,厉害的时候,心跳,咱们说水气凌心,这是古人那个术语。微者短气,轻的话,停水少,也悸。短气还是里有微饮,胃还是有停微饮。
“腹满而喘”,既然是停饮,里边的结实当然不是那么实。前面曾讲过“腹满而喘”是实证类型:如果里头实的厉害,往上压迫横膈膜也喘、也满;那么(本条)这个“腹满而喘”,是热往上壅之象。胃既有停饮,同时热再壅,那么这两项结起来,也能使腹满而喘。言外之意,在这个情形之下“不可下也”。
“有潮热者”中的这个“潮热”并不是指“日晡所”那个时候发热。我认为这个“潮”就说明来势汹涌,就是热之甚也。我们常打比方,小说上也常有,说兵马齐来如潮水一般,就是言其势又众又多。阳明病这个热就是潮热,蒸蒸发热嘛。如果有这种热(蒸蒸发热),正说明“外已解,可攻里也”,这个时候如果再见到“手足濈然汗出者”,阳明病是热盛多汗,身上早就出汗了,手足也不断出汗,绵绵有汗,这是大便已硬之候,大便都燥结了。这才能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这个方药泻下猛峻,要慎重用,必须有潮热,而大便也硬。
那么这时候“阳明病脉迟”怎么解释呢?不及的脉也常主有余,有余到相当程度,人的津液是大伤了,脉也迟。迟脉,尤其这个书里常说(第50条)“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脉迟”。那么这个时候的脉迟,是真正的可下之脉了。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假若说汗出的不少,但发热不是潮热,是微发热,还有恶寒,这个是“外未解也”。这就不能用泻药,得先解外了。底下有一个(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宜桂枝汤”这是对的,这(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应该用桂枝汤主之。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如果没有潮热,真正大满,腹胀满而大便不通,那也只能够与小承气汤和其胃而已,也不能用大承气汤,“可与”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就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它也能通便,消胀力量相当强,它有厚朴、枳实嘛。“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泻下”,有的版本没有“至”字。意思也就是不能尽剂了,就是不能够按他原方子份量,就是少用。
这个是论述得很细了,他分析了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细微区别。张仲景辨证的精髓,就在方证上。所以他既辨病形,就是咱们说的六经,就是分表里阴阳;然后更析八纲,就是要分析寒热虚实。
在临床上,如果方剂你不能够纯熟运用,那么你就不会治病。你光知道一个“下热存阴”,你就随便往里头搁下药,那不行!该用大承气汤用大承气汤,该用小承气汤用小承气汤。所以仲景这个书好就好在这儿,主要的精神,就是方剂的适应证,所以咱们叫方证。
我们看看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这个方没有甘草,大黄、芒硝搁到一起,份量也相当的重,同时大量用厚朴、枳实。厚朴、枳实就是行气消胀。大黄、芒硝再加行气的药,往下攻下的力量相当猛峻。所以咱们说大承气汤能治大实、大满、大痛。胀得厉害,热得厉害,还有疼痛。这个方药量相当大,药剂也相当猛。所以用这个方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所以他在书中反复讲大承气汤的应用注意事项。
小承气汤的力量差多了,它把芒硝去了,所以它泻下作用不重,但是也有厚朴、枳实,也消胀。
后头还有个三物厚朴汤(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单独通便消胀,把厚朴、枳实的份量加重了,治胀满为主。它与调胃承气汤比较,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的力量还是强;但是,小承气汤消胀的力量比调胃承气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