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蛋糕上的樱桃——我看《少林寺》

 远望鱼香肉丝 2015-03-29

   “蛋糕上的樱桃”:西方一俗语,意为“锦上添花”。——题解

 


第一次——打得过瘾

 

 

  23年前的暑假,我发疯似地看了10遍《少林寺》。打~~得真过瘾啊!第一次看打片,耳目一新。每次看完,总是恋恋不舍。剧情,演员,武打,音乐,《牧羊曲》无不让我回味无穷,还有片头曲那句“少林,少林”,一听就让人提神!我是看得台词都不记而记了,连影片刚开始时僧值说的那段文言文都记得溜溜熟。可那时语文考试最怕的就是默写古文和翻译文言文。这部影片让我知道了李连杰,丁岚,张鑫炎和那群武术教练运动员,也更喜欢郑绪岚和王立平的歌。
  不知多久后的一天,高年级一个同学告诉我说觉远和佐罗是同一个声音。我一惊,不太相信,那些中国演员自己不会说普通话还要别人来配音?真是新鲜。再说一个中国和尚,一个西方侠客,怎么会绞在一起呢?那时正是全国人民津津乐道佐罗,杜丘,矢村,“啦呀啦”的时候。像很多声迷一样,听声辨人是我一大孜孜不倦的嗜好。当时正是这些声音把不少人迷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我也正是处在被这些声音搞得神魂颠倒的巅峰状态。我将信将疑地拼命回忆那些和尚唐王叛贼的声音,想借还留在记忆中的台词顺藤摸瓜地让为他们代言的声音清晰起来。佐罗的声音在耳边飘来飘去,觉远的声音隐隐约约,两个声音交织着似真还幻,终究非花非雾。我恨不得立即再看一遍考证。当时又没有DVD,连电视机录像机都少见。电影院一换片,天知道什么时候重放。
  之后不知看了多少武打片,包括原班人马出演的《少林小子》,但都觉得不如《少林寺》,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同类题材难以突破超越。在我眼里只有《少林寺》百看不厌,就像一个什么时候见了都会让我垂涎三尺的大蛋糕,它开了中国新武侠电影的先河,让如今已是国际功夫巨星的李连杰脱颖而出,展现了无需替身不要特技个个身怀绝招的众武僧最为朴素且不失美感的真实功夫。还有还有,没有吓我的过于血腥的镜头。

 

第二次——听得入神

 

  不知哪一年,出门购物路过家电柜台,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寻声而去一看电视机屏幕诧异是国产武打片。再一看,竟是《少林寺》!呀,逮住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手里还拎着一大堆东西,站着便看了下去。哪能错过好机会,看它到完。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的原来是杜丘娓娓道来的啊!
  “尽形寿不杀生” 啊,油漆匠呃!
  “能持……” 吔,是佐罗!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嘿,是王中王!
  “阿黄,追!”哈,真由美!
  “我们挨了多少个春秋才修到它,一天不见,你就修到啦?”咦,矢村!
  “真是穿上袈裟事更多啊!”唰,酋长一把飞刀呼啸而来!
  ……
  那一个个熟悉的声音传入耳里,穿越时空,让我有些激动又觉得不可思异。最初看这部电影时,哪里想得到日后的一天掉进了这些声音的主人营造的天籁村就再也出不来了的自作自受的“悲惨”下场呢。而且还害得我曾一度大叫错爱也终于不能自拔。

 

第三次——温故而知新

 

 

  又是数年。今天,再次重温《少林寺》,新添了份诧异和庆幸的感觉。应了一句老生常谈:“温故而知新”。诧异让我自责,最初的最初怎么忽略如此绝妙的配音?庆幸让我感激,这部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慧眼识英雄给每个角色找了门当户对的声音。再好的配音救不了烂片,就象大投资高科技巧包装猛炒作掩盖不了败絮其中的真实一样。但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装备上高水平的配音,在我眼里,如同在美味可口的蛋糕上放上一颗颗鲜红欲滴的樱桃一样。
  ——“佛盗无缘,我送你上西天!”觉远与贼王不共戴天的复仇恶气在童自荣纯净亮丽刚毅果断的声线里犹如一束火花冲入夜空,夺目耀眼,痛快淋漓。那个几近撕裂嗓音的压底的“天”字无疑是暴风雨中撕破长空的雷鸣闪电!片中有数处觉远呼唤“师傅”的地方,尊重的,内疚的,恳求的,敬畏的,不安的,悲痛的,悲泣的,感激的,求助的,惊喜的,童自荣都表现得丝丝入扣,没有雷同之感。最令我动容的一段是觉远骑马奔回少林,马背上的四声“师傅”高高低低之悲泣,在山门前力破众僧阻拦,抬头猛见师傅就在眼前,“啊,师傅、师傅!”(觉远),那第一个“师傅”的敬畏,第二个的内疚;“架起来,轰下山去!”(师傅),“师傅,您对我有救命之恩,方丈对我有再生之德,不能让少林因我遭难,让我来承担罪过吧!师傅!师傅!”(觉远),第三、四、五个“师傅”撕心裂肺的恳求,觉远的每一个微妙心态都在童自荣或微颤或抑咽或急促或呐喊的声音中成岭成峰淋漓尽致了。无论是诚恳憨厚的试探“白姑娘,你不记恨我啦?”,还是轻松一笑的打趣“嘻嘻,你今天真象个小媳妇儿”,童自荣华丽的音质给觉远个性的各个侧面镀了一层金粉。李连杰碰上童自荣,毫无疑问,魅力升值啊!
  ——“蛇蝎缠身应还招,我佛慈悲亦惩恶!”;“善心动不了恶魔,还得凭这个!”;“你六根不净,与佛无缘。从今日起与你断决法缘。你远走高飞吧。”;“堵住!不能让他进少林寺!”盖文源铿镪有力的底气和浑厚刚劲的音色把扬善惩恶的天道正义、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人文关怀和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敢无畏表现得这样的入木三分!自世风日下、道义淡化、人情趋冷,想着这一句句的道白,心情都得到释放、感动和向往啊!对盖文源的它日今朝,连声叹息,万般无奈。以至几度幻想盗窃哈利波特的魔棍……
  ——“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吧!”方丈在对恶势力一贯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衡中总算让凡夫俗子痛快了一回,只可惜也是最后一回。对和邪恶融为一体的贼还有什么应对最旗鼓相当呢?红尘讲以其人之道还其身。作为一院之长,方丈“慈悲怜悯于心,普渡众生于行”的佛家本分哪能和无恶不作的叛贼针锋相对?!这到底是本应的善心善行还是方丈过于慈悲?算是我这个俗人对佛家本分的困惑。恶贼视无忌殚的滥杀、众武僧的誓死请战终于使欲以自焚来感化和平息叛军的方丈在忍无可忍中发出了这句“别尘绝令”,令人顿有终吐郁气的畅快。尘世有物极必反绝地反击,佛家亦讲“降妖伏魔,立地成佛”啊!痛快!痛快!其实后来觉远“杀心可息,匡扶正义之心不可息!”的决心和这“绝令”一脉相承地照应了。杨文元微带鼻音的沉稳和平缓的调子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扑捉到修行数年的高僧内心“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虚而灵,空而妙”不慌不乱大容大忍的境界,就连“杀”恶贼这样的“生”都是沿用“超度”的佛家字眼和与人为善的佛家语气道出的。这佛家本质的玄妙精深最让俗人思忖了。套用方丈的话,任何欲利用善心得寸进尺助纣为虐之徒就“扔他们到无间道去吧!”宽厚待人不杀生,此乃手段非目的也。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今后不再施粥了。叫他们喝完就走,谁也不许留在这里。”“饥民每日不断,长此下去,少林再有庙产,也难免坐吃山空啊。”“贪吃贪睡不干活,不可教也。”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僧值却是有点凡间俗人的感觉。他的言行举止和方丈有着很大的反差,在寺庙不如方丈德高望重受人尊敬,总显得老于世故,精打细算,哪见其“普渡众生于行”的境界,连出家人慈悲为怀的基本修养都被他机械念叨的戒条弄得烟消云散。我一直困惑寺庙里到底是方丈多还是僧值多?两个僧人的对比是真实的缩影还是影片的设计?不管怎样,于鼎的配音无可挑剔,非常有立体感:对众僧居高临下、对方丈高山仰止、对叛军惊恐万状、对万岁顶礼膜拜。也许是叛军的滥杀半空的死让他终于挣脱教条顿悟到真正的慈悲:对十恶不赦者“杀,该杀,杀!!!”只听于鼎第一个“杀”还在惊恐中低吟,第二个“杀”已透出愤怒,第三个“杀”则是运足底气的呐喊了!这僧值算在血洗中修行了一次,也终于让我欣慰的一次。僧值“语录”——也可说是于鼎经典——最被广为提起的毫无疑问是那句“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影片开始那段无比流畅颇具佛家韵味的“巨幅”文言文和片尾几个语气迥异的“尽形寿”,其语气有气定神闲之平缓,但和升天的方丈相比他的口气里总是慈悲不足贤德欠火候。他还没完全从僧值里脱胎换骨。所谓佛家本性,乃在修炼途中。我真佩服于鼎把僧值的性格配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全然不见他固有的憨厚,却生动地反衬了方丈融会贯通的佛家境界。
  ——“你敢打我?!你打!”;“不管怎么说,谁吃了我的狗,我就饶不了他!”;“爹,你干么老护着他?”那娇横在清脆的金嗓中如柳絮飞洒不说,还要“举起鞭儿轻轻摇”,让你惹不起还无处躲藏。活脱脱一个被宠娇了的牧羊女啊!“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狗儿跳羊儿跑”的世外桃源般的风和日丽孕育出白无暇,朱唇一起巧笑串串,便是泉水叮咚瀑布轻溅:“我也要谢谢你救命之恩啊。”丁建华一贯擅长的少女俏皮和纯真性情在此发挥到了极好的火候。
  ——“哼哼哼,江湖上你号称神腿,今天我叫你变成瘸腿!”;“小兔崽子,你找死!”;“嗯~~,不野就不够味儿啦!嘿嘿嘿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三天之内交不出人,铲平你们少林寺!”戴学庐浑圆霸道的一字一顿把叛贼王仁则的邪恶、野心和淫荡一览无余,让人一听便咬牙切齿“这个恶声恶气的叛贼,杀他没商量!杀!!!”
  ——“将爷,时候儿不早啦,新郎新娘还得赶回去进入洞房呢。您高抬贵手吧。”;“师傅,怎么办?……弟子明白!”;“哈哈哈哈,这酒肉之戒,我看就免了吧。”呵呵,杨成纯,至于那个鲜为人知的假嗓的故事不知也罢了。无论怎样,凡他嘴里过的角色我都愿当作最高版本。多变,多才,大隐,总是恰到好处,令人刮目相看,等等的等等,数年后我欣赏的人竟是当初被我忽略的“悟空”和“唐王”,“如今想起都是罪过啊!”为此常常一不留神就想起白居易的那句“去似朝云无觅处”,更是添了无尽的惋惜和想念。
  ——“真是穿上袈裟事更多啊!”我想不出片中施融的哪句话能比这句给我印象更深刻的了。还有比施融更温润如玉的声音表现半空善解人意敦厚朴实的吗?没有。非施融莫属。
  还有伍经纬的秃鹰——“哼,小兔崽子,你还没死?!”严崇德的色空——“俺出家人四大皆空,没啥可报答的。”翁振新的将王——“鹿茸炖羊鞭,将军请品尝。”还有那些一个个没名没姓的甲乙丙丁,在我眼里都是一颗颗同样美丽的樱桃,没有什么让我厚此薄彼的说。就是喜欢!
  至于解说,毕克总是有本事把枯燥化为韵味,把平淡点得生动。不疾不徐,清晰婉转,平中有调,淡而有味。要命的是他那钻石般的声音给他的叙述增添了无穷的美感和力度,听得我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就是单独欣赏,也是回味无穷。如同看见鱼儿游出涟漪,欣喜宁静的湖水有了它的灵性。有这样的点石成金术,让我是怎样的惊叹!
  影片角色的性格并不复杂,对一个实力超群的配音班底实在是小菜一碟。让我叹服的还有那些占了大量篇幅的人声音效。不管是群殴、对打、自练,还是进攻、防守、主动、被动、徒手、器械、开局、收官,运动中的声声吆喝,层层迭迭,丰富细腻,时如惊涛骇浪此起彼伏,时如秋色树林层林尽染。我想象不出在幕后站着如何吆三喝四,而且把节奏气息表现得如此生动逼真丰满到位。除了敬佩和惊叹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个不解还一直缠绕着我,我甚至都怀疑他们是否本来就是一群好事之徒,平时街头巷尾时不时南拳北腿太极的,所以喊起嗓子来才如此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私人标签——蛋糕上的樱桃

 

电影《少林寺》导演张鑫炎和配音导演苏秀

 

  樱桃配蛋糕是个人久来偏爱的一句西方俗语——有色有味有型。何况樱桃还是我最爱的水果。既然是偏爱,自然吝啬用之。对爱不释手的《少林寺》,我不假思索便拈它来,当是给这部电影贴个私人标签,仿佛看见拇指大的椭圆形的金箔纸镶上细细的黑边烫上黑色行书的片名,眯着眼睛想想效果还喜得自娱自乐的满足。
  令人记忆犹新的老片因欣赏者的眷恋非但不会显得过时,还会因岁月的沉淀平添它的分量。对于既喜爱打片又留意配音的我,对此片岂有不回味之由?刀枪棍棒人马嘶叫已淡为黑白剪影,如今这些声音的主人因种种原因大半也不会再回来了,当年领略的吆喝踏过无数交替的春秋竟成了“绝喊”。
  不管这23年里发生了什么,今天重温《少林寺》,我要用最美丽的心情去欣赏这一颗颗樱桃创造的生动,用最细腻的心弦去倾听它们背后的努力,用最轻松的心境去珍惜它们带来的享受,因为今天的我深深感到当年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有了这些声音是何等的幸运,这些声音对这部影片是多么的珍贵!想着那些一颗颗樱桃,声声句句就畅然而来:
  “少林秃驴,要造反?!”——王将甲
  “哼,杀了他们头,他们也不敢。佛门禁开杀戒,上!”——王将乙
  “师傅,怎么办?”——悟空
  “蛇蝎缠身应还招,我佛慈悲亦惩恶!”——师傅
  “弟子明白!”——悟空
  “你想开杀戒?!”——叛贼
  “佛盗无缘,我送你上西天!”——觉远
  “方丈,善心动不了恶魔,还得凭这个!”——师傅
  “降妖伏魔,立地成佛。”——众僧
  “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吧!”——方丈
  “师傅,您开杀戒了。”——一小和尚
  “杀,该杀,杀!!!”——僧值
  “师傅,弟子有罪。”——半空
  “何罪?”——师傅
  “弟子犯了杀生之罪。”——半空
  “救人一命,得到升天。青蛙有知,感激你还来不及呢。”——师傅
  “真的?”——半空
  “僧无戏言。”——师傅
  “师傅,这么一来,我们不都犯了戒了?”——半空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人心中有佛,多行善事,不必拘泥小节。”——师傅
  “啊?弟子懂了!”——半空
  “酒入愁肠愁更愁。别喝醉了。大家吃了小虎的狗肉,受人恩惠,还没报答呢。”——师傅
  “俺出家人四大皆空,没啥可报答的。”——色空
  “从此,少林寺和尚可大兴练武之风。少林功夫名扬天下,广及四海。”——毕克
  ……

 


写于2004年10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