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审美需求跨越时空

 指间飞歌 2015-03-29

有一种审美需求跨越时空



 

6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东方卫视播完了,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和思索将是长久的。

  一部讲述30多年前陕北农村的电视剧,在消费主义相当任性的语境中逆袭,发人深思。一群西部泥腿子的昨日形象,为什么还能拽住今日观众的视线?缺乏时尚元素的故事情节,为什么还能拨动年轻观众的心弦?令人隔膜的诗性叙事方式,为什么还能引起习惯网络话语的观众的共鸣?

  为什么要坚持酝酿9年之久搞这么一部“不合时宜”的电视剧?电视剧投资方的一位老总说得叫人动容:相信观众。事实证明,坚持获得了成功,观众用共鸣和眼泪为它点赞。如今在地产界赫赫有名的潘石屹说,他每次收看都感动得流泪。这种感动是真实的,他一定在电视人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生活困顿、挣扎迷茫、逐梦奋斗的影子。相信有不少与潘石屹同处一个年龄段,有着同样人生经历的电视观众,都会有类似的观剧体验。问题是,是什么力量让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电视观众,为了这样一部电视剧愿意坐到同一条板凳上?

  从审美需求的角度讲,一定存在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需求是跳出物质层面而上升至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人类在跟苦难、挫折抗争时,需要的心灵抚慰、精神超越和道德提升,是无法抗拒阻挡的真善美的阳光。自尊自强、爱国爱家、敬业乐群、诚信友善、忠贞担当,这些优秀品质在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等电视人物身上获得了艺术化的表现,感染着、温暖着电视观众的心灵,为不同的电视观众提供了榜样的力量。比如田福军这个角色,在重重改革阻力面前,置个人荣辱得失于度外,其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党员干部仍有极大的示范意义。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启示一个道理,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的,在当今大众文化的快餐式消费中,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生活、关注平凡者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理想主义的崇高理念的作品,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只是当下这样的作品,离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不是多了,而是太少。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备受关注、乃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背后,或许正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种呼唤——以路遥为标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文艺创作之中,奉献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努力成为在多元审美需求中建设主流审美需求的重要力量。

  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考虑的位置,需要远见、勇气、定力和本领。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正剧,拍摄耗时长、资金回笼慢,在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的文化消费环境中,与一些尺度大、口味重、无厘头的商业剧比,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电视剧投资方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更有坚定的判断:走心的正剧不是想有就能有的,有了就不要犹豫,也不能按照商业剧快速生产销售的模式去运作,高投入和多年培育是值得的,好口碑和资金回报并不矛盾。我们希望像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这样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好作品,也能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探索出可供复制推广的一条路来。当然,有关政府部门也要有一种体制机制上的安排,为优秀文艺作品的不断涌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