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陈廷敬的台阁体诗

 精品集粹斋 2015-03-31
今所见陈廷敬的诗作,据《午亭文编》《午亭山人第二集》《午亭集》以及魏宪《皇清百名家诗选》四种合计,去其重,得2670首。而今知他最早的诗集《参野诗选》,收了他21-25岁5年间所写的诗,此集已佚。故陈廷敬的诗作当在三千篇以上,而他写诗只不过是繁忙公务之余事而已。由他的身份所决定,他的诗歌的总特点是“和声以鸣盛”,其大部分诗歌为台阁体。
    台阁体之称,始于明初的三位大学士的诗文,即士奇、杨荣、杨溥的创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陆学者一般对“台阁体”评价偏低,甚至予以批判。《辞海》释“台阁体”曰:“其特征是形式典雅工丽,内容多为粉饰太平和颂扬统治者的功德。”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论述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派说:“所作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实陈陈相因,极度平庸乏味。”[1]影响所及,使“台阁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贬义,故一般文学史和研究清代文学、清代诗歌的论著、论文,对大学士陈廷敬的诗作几乎一字不提。
    本世纪伊始,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和皇城相府集团的首倡,在电影《康熙大帝》中出现了陈廷敬的形象。人们开始知道了他,但仍限于其官位和《康熙字典》等典籍的总纂。有个别学者注意到陈氏的诗歌,但讳称“台阁体”。其实,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对具体对象作具体分析,是可以对陈廷敬的诗歌予以科学的定位和较为准确的评价的。
    “台阁体”仅是诗文的一“体”,本与内容无关。其体“典雅工丽”、“雍容典雅”,是形式上的特色;至于内容是否“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陈陈相因,平庸乏味”,则需要分析具体作品。
    四库全书《午亭文编》提要称:“正值国家文运昌隆之时,而廷敬以渊雅之才,从容簪笔,典司文章,得与海内名流以咏歌鼓吹为职业。故其著述大抵和平深厚,当时咸以大手笔推之。”接着指出:陈廷敬与汪琬、王士祯“其诗文实各自成家,分途竞爽。虽就其才力之所及,蹊径不无稍殊,而要为和声以鸣盛,则固无异轨也。”而所谓“咸以大手笔推之”,即《四库全书总目》所云“文章宿老,人望所归,燕许大手,海内无异词焉。亦可谓和声以鸣盛者矣。”“燕许大手”,即燕许大手笔,指唐代中宗、玄宗时的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旧唐书·苏传》称:“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以上引文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康熙朝陈廷敬任职期间,“正值国家文运昌隆之时”,这已是无需争议的历史事实;二是陈廷敬“典司文章,以咏歌鼓吹为职业”,这是说陈廷敬写诗文乃是一种本职工作;三是说陈廷敬诗文的总体特征为“和声以鸣盛。”既遭逢盛世,自己又是高层御用文人,“出入禁闼几四十年”,以诗歌“和声以鸣盛”自是情理中事。四是以“燕许大手笔”评价陈之诗文,亦即认为他是台阁文人之冠。
    “和声以鸣盛”出自韩愈《送孟东野序》:“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所谓“和声”,《午亭文编》提要之意是说陈廷敬与汪琬、王士祯之诗文“固无异轨”。然观陈氏诗作,其“和声”,当理解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礼记·乐记》),方能把握陈诗的本质特征。正如其《南巡歌十二章》之《击埌》所写:“蠲租除赋,赦过省刑,太和之化,洋溢万国。记曰:心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此作乐之本也。”(《午亭文编》卷一,以下简称《文编》)[2]
    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选陈廷敬诗15首,评曰“典质朴茂”、“风调音节,俱近唐贤”[3],首选《平滇雅三篇》。陈廷敬在《献平滇雅表》中说:
    “臣廷敬尝诵《诗》,见大小雅《六月》《采芑》《江汉》《常武》,皆言周宣王南征北伐,兴治拨乱,以定四方平天下之功。臣尝窃叹,以为如诗所载,可谓盛哉!……苟非其臣尹吉甫、召、穆公辈作为雅诗,传之于今,今虽欲望宣王之形容,又其辅佐之盛,其道无从;而宣王定四方平天下之功,亦不能赫赫必传于后世。”“方今功德盛隆,迈于周雅”,“而大雅不作,不胜惑焉”,“臣备员法从,尤以文章为职业……谨撰平滇雅三篇,再拜以献。”(《文编》卷一)
    沈德潜认为,《平滇雅》可与柳宗元的《平淮夷雅》相媲美。其实陈作更强调“天心恻楚,悯怜下民”,寓有深意。
    《午亭文编》卷一之《朝会燕飨乐章十四篇》《北征大捷功成振旅凯歌二十首》《圣武雅三篇》《南巡歌十二章》等,皆属此类。陈廷敬既然“以文章为职业”,又躬逢盛世,自必歌功颂德。关键在于:康熙帝是否有功可歌、有德可颂?陈之歌颂是否出于真情?其诗艺如何?让我们看一看相关文献,并略作分析。
    《清史稿·圣祖本纪》载:康熙二十三年首次南巡时,“登岸行数十里,询耆老疾苦。”康熙四十四年南巡前下诏:“所至勿缮行宫,其有科敛累民者,以军法治罪。”康熙四十六年南巡前下诏:“南巡阅河,往返舟楫,不御室庐,所过勿得供亿。”康熙共南巡六次,亲临治河,作有《江南诸臣》诗:“廿载安澜自有因,河干亲临至于频。白首常思善后策,青畴每念力农心。……吴越山川犹在目,虽忘多景不忘民。”而陈廷敬给康熙讲经时就曾说过:“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洞知闾阎之疾苦,历观稼穑之艰难。”(《文编》卷二十九《经筵奏对录》)上述康熙的言行,正是陈廷敬教导的实践。《南巡歌》第三章《淮水清》(述留漕也)写道:“淮水清,黄水波,中有漕船过。……寒者待衣,饥者待。留船漕二十万石,行者得休,居者得食。感皇恩,歌以易泣。”第四章《江南北》(纪统免江南北逋赋也)写道:“江西北,江茫茫。吾君恩泽,江流与长。江以南,江以北,颂洋洋。缓新除旧赋,妇子偕乐康。”第五章“纪免淮扬额赋”;第六章“纪免浙江逋赋”;第七章“纪恤商”;第八章,“述广入学额”;第九章“纪免凤阳额赋”;第十章,“纪免山东额赋并赐缓征逋租也。”陈廷敬在《南巡歌》序中说:“乐府之作,皆以被之金石丝竹,荐之朝庙,用之家国,非徒为文字观美而已。”不难设想,陈氏将此作献上康熙后,必将进一步鼓励他施行善政,“用之家国”。
    至于康熙八年下诏“永行禁止”圈地,以及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退沙俄入侵、平息准噶尔叛乱等功业,史学家早有定评。所以待遇优厚的帝王师歌功颂德,“和声以鸣盛”,便是理所当然、情之必至的事了。
    陈廷敬在《岁暮题新诗卷与豫朋》一诗中说:“三百篇言一字情”,(《午亭山人第二集》卷三,以下简称《第二集》)[4]以真情为三百篇之魂。他的《午亭文编》中古体诗的压卷之作《咏古四首》之一又说:“托志在大雅,讲德观王风,永言播声律,和平民所衷。”故其诗往往真情充溢,不能自己。康熙帝于四十四年有诗赐陈廷敬,题曰:《览〈皇清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诗云:“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予陈廷敬以极高的评价,将他拟之为唐代贤相房玄龄、姚崇,比之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时,已六十八岁的陈廷敬“感激之下,涕泪零落”,以七律一首为答:“衰钝何堪感至尊,频蒙激赏是殊恩。抛残绮语文焉用,老罢丹心事可论。一饭不忘如杜甫,平生无憾胜虞翻。传闻多恐遗青史,留取新诗示子孙。”陈氏在《史蕉饮过江诗集序》中又说:“上尝有是言矣,赐廷敬诗序有曰:‘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也’。于戏!此风雅之本原,诗人之极致,廷敬何足以当之!”(《文编》卷三十七)所以他要“致身在报国,耻学时人甘肉食,深恩不酬良可惜。曾谁能缓旰宵忧,宣室苍生须借筹。”(《文编》卷三《沈绎堂翰林殿廷橐笔阁门赐貂图》),要像贾谊那样献治国安邦之策,为帝王分忧解愁。在《题东坡先生集》中指出:“斯文配天命,大化需人为。”感叹苏轼“何不陟辅相,致民如尧时!”(《文编》卷五)于此可见,所谓“粉饰太平”、“陈陈相因、极度平庸乏味”的断语,是与陈廷敬诗歌的创作实际相去甚远的。
    陈氏的多数诗作,确属台阁体。他为其师李霨《心远堂诗集》作序称:“写一时交泰之盛。盖遭际盛时,故其诗有雍容太平之象,古人所谓台阁文章者,盖若是矣!”这段话正可看作陈氏的“夫子自道”。李霨评陈廷敬诗曰:“其言高华深稳,无繁声促节噍杀啴缓之习也……而归其性情于正。”徐乾学论陈诗说:“固已备古近之体裁,极抒写之能事,煌煌乎雅颂之遗。所以黼黻当世而润色鸿业。”汪懋麟说:陈廷敬“所著诗多朝庙雅乐,纪载典实……感时触物之际,又复忧深思远,含蕴以出。词无不工,义无不备,真得诗人正大之遗音者。”
    李东阳《麓堂诗话》指出:“朝廷典则之诗谓之台阁气”。陈廷敬之所以多为“朝廷典则之诗”,是由他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语言文章,各人有各人身份,唯其称而已。所以寻常妇人难得伟词,穷老书生耻言抱负。至于身厕戎行,躬擐甲胄,则辛稼轩之金戈铁马、岳武穆之收拾山河,固不能绳之以京兆之推敲、饭颗之苦吟矣。”(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十二)陈廷敬的身份意识即廊庙意识,决定了他的创作必须与朝廷意识形态相吻合,以雍容平稳为风格标志,和声鸣盛,润饰鸿业。
    陈廷敬有几首标准的台阁体诗,颇为著名。早年有《赐石榴子恭纪》:“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侍臣密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安石种栽红豆蔻,火珠光迸赤玻璃。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清史稿·陈廷敬传》曰:“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首诗名为咏物,实则歌颂皇家气象,又以“丹心老不迷”形象地表白对康熙的赤胆忠心,颇似杜甫的《早朝大明宫》;而杜甫是“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叙》)。故康熙对此诗深为赞赏,“诵之至再”。陈廷敬晚年有《苑中谢恩蒙谕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臣感激恭纪二首》,其一云:“勅旨已褒因旧学,口宣更许是全人。帝思风励先多士,天与恩光及老臣。弱本似蓬宁自直,清非如水敢言贫。平生自守冰渊志,一语阳和鉴苦辛。”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戴之情,确是出于一个臣子的真诚。陈廷敬的诗与王士祯诗相比,更切用于鸣盛以润色鸿业,自然更为康熙帝赏重,而陈亦能有当世之荣,却因此为近世读者所轻。其实,只要我们承认康熙之治在中国历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就不能不肯定陈氏之歌功颂德有历史的合理性。
    除了颂圣、鸣盛、纪恩、恭和之作外,陈廷敬有不少诗抒写“相臣心事”,表现了对朝廷要务的关注和对古代名相的倾慕。如《问蝗行》云:“下言小民吾根本,三时勤苦终岁饥。长官鞭笞吏卒怒,但向公府供轻肥。夏秋税粮分应尔,缓之数月谷庶几。”《南旺分水行》则赞赏济宁同知潘叔正建言开河通漕运和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功绩。对古代名相的倾慕如《谷城山在东阿东北五里》云:“子房年少时,击秦博浪中”,“伏腊祠黄石,此义千古雄。”《平山堂》云:“欧公千载后,何人共跻攀?”沈德潜评陈廷敬《赠孝感相公》一诗说:“兵戎未停,疮痍满野,而以为民请命望之相臣。”评陈氏《渡江见焦山作怀林吉人》曰:“以不能荐贤为耻,相思不断,如水东流,尤见相臣心事”,确为有见。
    虽说庙堂文学自当以清醇典雅、雍容大度为正,这也是陈诗的主导特色,但他的诗风并非千篇一律。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一就指出:“泽州陈相国廷敬《闻笛》诗云:‘一片长安秋月明,谁吹玉笛夜多情。关山万古无消息,肠断风前入破声。’丰致洒然,绝不妆点台阁气象。”此诗见《文编》卷十一。同卷又有《征途闻笛》云:“一片关山春月明,边愁遥起故园情。回思吹笛千门夜,落尽梅花送我行。”两首诗皆言“边愁”,故杨际昌说“绝不妆点台阁气象。”陈廷敬身为台阁重臣而“绝不妆点台阁气象”,适见其真:颂盛世则出于至诚,写边愁则流露深情,殊为难得。据《午亭山人年谱》,陈廷敬9岁时曾赋牡丹诗,有句云:“要使物皆春”,人许以“将来必为名宰辅”。他晚年时再说:“文章图报国,只此是真诠”(《第二集》卷三《病中作三首》其三)陈廷敬的这几句童时和病中真言,是我们理解其诗作的钥匙。
    “报国”是陈廷敬写诗的目的,道统、学统、文统的整合,则是他这位学人之诗的基本内涵。他在《文编》的自序中说:“将以力之所近者,求至于吾道焉已耳。”在《吴元朗诗集序》中说:“文之精者无如诗。夫文以载道,诗独不然乎?”在《癸未会试录序》中说:“道尊而学正,学正而文兴。”他又特重理学“躬行”之旨,故他的学生林佶说他“为诗古文词,贯文与道而一之。”
    姜宸英也指出:陈廷敬的诗文“理弸于中而文暴于外。其所言者,皆得乎性情之正,而所述者无非仁义道德之旨也。则可谓富哉!信乎其为载道之文欤!”(《湛园集》卷一《尊闻堂集序》)
    陈廷敬所谓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他认为:“尧舜禹汤文武以道学而为君,皋陶伊尹周公以道学而为相。上下二千年,入乎此则君明臣忠而天下以治,出乎此则君喑臣邪而乱已随之。至于春秋,道学之统不在君相而在师,是以孔子为道学之大宗也。……今天子以圣人而为君,行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将必有如皋陶伊尹周公其人者以为之相。”(《文编》卷三十六《大司寇魏环溪先生七十寿序》)陈廷敬以帝王师而居相位,其内心深处,实隐然以周公、孔子高自期许。这当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学以致用,终成“完人”的内在动力。
    《文编》卷首《朝会燕飨乐章十四篇》之《庆平章》写道:“帝仁如天,帝明如日。亲贤任能,爱民育物。礼备乐成,声教四讫。”这便是陈廷敬主张的道、学、文一以贯之的理想境界。
    刘然《国朝诗乘》选陈廷敬诗29首,评曰:“台阁之诗,工为应酬,虽藻粉铺张而其中无有,亦坐其人胸中无识。……先生诸篇于沉博绝丽之余,寓感讽规切之意,长句片语,莫不称是。天人之相与,主臣之交孚,淋漓恺切,唯所欲言。要其忠孝蟠郁,蓄极而流,不可遏抑如此。诗乃为有为而作也!”刘然可谓真知陈诗者,他明确地将陈诗与“工为应酬”、空洞无物的大量台阁体诗划清了界限。
    2003年3月,“大雅正声与时代精神”学术研讨会在澳门隆重召开。会议对“大雅正声”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提倡大雅正声是时代的需要,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团结海内外华侨、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大业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站在这样的历史制高点上来评价陈廷敬的“大雅正声”之诗歌对于其载德传道之价值、立身治国之作用,我们将会有较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4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56.
    [2]陈廷敬.午亭文编[M]//四库全书,第1316册.
    [3]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五[M].中华书局影印本,1973.
    [4]陈廷敬.午亭山人第二集[M].乾隆间精写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