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谋略篇 .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愚雅轩 2015-03-31

 

 

 
 

中华文化谋略篇 三十六计

《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 ,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按语】

     古人按语说: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这条按语讲了一种情况,说是处在夹缝中的小国.情况会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却用不侵犯它的利益来诱骗它,乘它心存侥幸之时,立即把力量渗透进去,控制它的局势,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将它消灭。其实,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虢。”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唇亡齿寒 1 
 
唇亡齿寒 2
虞公贪图小利而被晋国假道亡国 

【故事】假道伐虢

    “唇亡齿寒”是人们熟悉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而这个故事背后,又隐藏着一个著名的谋略。

    公元前652年,晋国打算出兵攻打虢国,但是必须经过虞国。虞国虽然是一个小侯国,然而,其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晋军伐虢的进程。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用屈地产的好马和垂棘之璧向虞君借道,让晋军通过虞国征伐虢国。起先,晋献公不大愿意这样做,认为良马、美玉是晋国的国宝,不能送给别国。荀息意味深长地劝献公说:“如果我军能借道虞国,良马和美玉只不过是暂时寄藏在虞国的国库里罢了,还怕丢失了吗?”晋献公一听,立即明白了荀息的意思。于是马上派使臣带着良马、美玉去见虞国国君。虞君十分贪财,看到晋国送来的两种稀世珍宝,喜出望外,不但同意借给晋军道路,还答应愿意协助晋军一起去攻击虢国。晋军很快便攻占了虢国重镇下阳。

    过了3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规劝虞君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了,那么,虞国也必定跟着灭亡。我们不能轻易答应晋国的借道要求,以免使晋国的野心益发增大。对侵犯他国的军队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上次我们允许晋国借道,已经是很过分了,怎么可以再有第二次呢?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这种关系吧。”虞君不听其大夫的劝谏,还是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不忍遭受亡国的耻辱,带着家眷离开了虞国。临行前,他对身边的人说:“虞国今年举行不了腊祭了。晋国将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顺便灭掉虞国,并且不必专门发兵。”

    果然,入冬后,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了京城。晋国军队返回途中,驻扎在虞国,便趁机将毫无防备的虞国灭掉了,虞君和大夫百里奚等都成了俘虏。

    晋国大夫荀息到虞国国库中取出垂棘璧,到马厩中牵出屈产马,一齐送到晋献公面前。献公高兴地同荀息开玩笑说:“马还是我的马,只是多长了几颗牙齿。”

    借道伐虢的谋略,后来演变成三十六计中的一种混战计,亦称“假途伐虢”。计曰:“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信不信。”也就是说,处在敌我威胁屈从的时候,我方应积极行动出兵救援,借机把军事力量扩展进去。以此伸张我方力量,以便控制局势,将其吞并。

桃花夫人 息妫 
楚文王和息侯的夫人息妫 

历史案例:借蔡灭息

   东周初期,各诸侯国都乘机扩张势力。楚文王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汉江以东小国,纷纷向楚国称臣纳贡。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仗着和齐国联姻,认为有个靠山,就不买楚国的帐,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灭蔡的时机。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息夫人嫁给息国国君为妻。息夫人出嫁时路过蔡国,当时息夫人的姐妹嫁给蔡国国君蔡哀侯为妻,蔡哀侯说:“她是我妻子的姊妹。”于是留下息夫人见面,蔡哀侯对息夫人无礼。息侯听到此事大怒,于是派人对楚国国君楚文王说:“请您假装进攻我国,我向蔡国求援,蔡哀侯一定会派军队来,楚国再乘机攻击蔡国,可以建立战功。”楚文王听从息侯的计策。同年九月,楚军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县境)击败蔡军,俘虏蔡哀侯。  

    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年),蔡哀侯因在莘地战败被俘,于是心怀怨恨,便设计报复息侯,在楚文王面前称赞息夫人的容貌极美。楚文王听到蔡哀侯之言,想得到息夫人,于是以巡游为名来到息国。息侯款待楚文王,楚文王见息夫人果然容貌极美。次日,楚文王设宴招待息侯,乘机以武力俘虏息侯,灭亡息国[3] ,并让息侯担任守卫城门的士兵。息夫人闻讯后,想投井自杀,但遭斗丹劝阻作罢。息夫人为保全息侯的性命,无奈嫁给楚文王。

    息夫人进入楚宫三年,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楚堵敖和楚成王。息夫人从未主动说过话,楚王问她是什么缘故,息夫人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的?”楚文王认为是由于蔡哀侯的缘故才灭亡息国,于是派兵攻打蔡国。

秦.秦惠文王 
秦.秦惠文王  雕像
秦.石牛粪金五丁开道 

历史案例:借道伐蜀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秦惠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制作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由其子张若护送给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张若又到苴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传说”秦惠王愿与苴国结秦晋之好,送给苴国了五头石牛。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这是秦国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还有灵性,晚上会偷偷的吃草,吃饱了也会拉屎,但它们拉的屎是黄金“。

    蜀王杜芦是一位在年轻气盛的君王,但有时候气盛太过了也未免是好事,击退巴国来犯军队的他,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几辈为什么要建苴国,他更忘了上一辈为什么对苴侯忍气不发,他没有思考,或许没想去思考,也没想听廷上百官对他的进谏,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另外要夺来秦惠王送给苴侯的五头能拉黄金屎的石牛。

    张若在苴国关注着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修拓进展,终于等到蜀王杜芦亲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组劳工)引路攻打苴国,这条路就是后来的蜀道。苴侯急忙请张若回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便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国同年灭亡。苴侯或许不记得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刘备 
刘备入川图 
 刘备入川

历史案例三:刘备入川

   时为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没费心思,就抢先孙、曹进了益州,真个宾至如归,他决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再也不离开了。刘备是一代枭雄,“不夺同宗基业”什么的仁义或者说迂腐思想,其实他是不会有的。大家看看他入川以后的表现,就可以明确地知道,他早等着取刘璋而自立西川的这一天哪!

  刘璋亲自出城迎接刘备,双方欢宴百日,这个亲哪。然后商量定了,刘备北上帮助刘璋进攻汉中张鲁,只要取下汉中,就不怕曹操从北路进攻了。说不定刘璋还想象当初刘表恩养刘备一样,完了把这位皇叔放在汉中,做自己的长城哪。他可没想到,今天的刘备,早不是当初那个没有立锥之地的逃亡诸侯啦!

  刘备统率数万兵马,浩浩荡荡进入益州。和刘璋见面的时候,对方的张松、法正和己方的庞统都劝他,干脆就在这里袭击刘璋,一战给西川换个主子。刘备是聪明人,知道这样办,自己半辈子辛苦积攒的声誉就全毁了,并且未必擒下刘璋就可以平定整个西川。他微微一笑:“此大事也,不可仓促。”否决了急性子们的建议。

  他刘备戎马数十年,好不容易才有了半个荆州,现在事业蒸蒸日上,可不能因为贪图一时小利而毁了大局。反正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了,再等两年又何妨?与是他对刘璋笑脸相迎,两个人亲得兄弟一样。刘璋表刘备做代理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做代理征西大将军、领益州牧,两个人互相大开空头支票。刘璋不但给刘备增添了兵马,还把西川北边门户白水关守军的指挥权全数奉让,并且为他预备了丰足的物资粮草。刘备的兵数增长到三万,他送刘璋回成都,自己北上行进到葭萌关,就停了下来。此后刘备干了些什么呢?有进攻张鲁吗?史书上对此只写了十二个字——“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璋开门揖盗,让刘备入川,结果自己丢了老命。刘备正是用“假道伐虢”之计独占蜀地。

附记:

 当时,刘璋的部下多番挑衅,刘备的部下,尤其是庞统深为不满。庞统多番建议刘备,不用顾及,直接出兵攻打刘璋,不要错失良机,可是刘备不同意。刘备坚持要做一个仁德之君,不肯夺取兄弟的地盘。

 后来,庞统率军前往驻地,中途遭遇刘璋部下伏击被杀。刘备悲愤之余,下令全军,要为军师复仇。庞统的被杀,是刘备正式发动兵变的理由。这个理由,冠冕堂皇。

 可是,很遗憾,这只是罗贯中拥刘贬曹的一贯思想的体现,在正史当中刘备远没有这么高尚。

  在《三国志》中是这么记载刘备兵变的事情的

 公元212年,曹操第二次率军南征孙权,孙权向自己的妹夫兼盟友刘备紧急求援。刘备根本不想去救孙权,他的心思全部放在夺取益州上。但是,刘备写了一份信给刘璋,说自己和孙权如何如何关系好,关羽又如何如何兵太少,自己现在不去救援的话,曹操必然夺取荆州,夺取荆州之后又必然会进攻益州。于是,刘备狮子大开口,要求刘璋给自己增加一万军队和相应的军粮。结果,刘璋只给了四千人和一半的粮草。

 其实,刘璋做得已经很好了,刘备来到川中一年,不但没有消灭张鲁,反而动辄向自己要钱要兵,使得刘璋和川蜀百姓负担沉重。刘备就是想用刘璋的钱粮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至于张鲁,当然不会也不能够消灭。只有张鲁存在,刘备才有继续呆在益州的理由。

 现在刘备一下子要求刘璋提供一万人支援自己打荆州,刘璋当然不同意。万一刘备带着这一万人不去荆州,转而攻打自己的益州呢?当时的刘备已经不是三年前入川时期的刘备了。当时的刘备用心拉拢川中那些名门望族,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军,已经博得了许多川中官员的欢心。如果再把一万人交到刘备的手上,实在是太危险。于是刘璋砍了一半,给了四千人和相应的粮草。

 应该说,刘璋已经相当仁慈。实际刘备所说的借兵理由根本不成立。

  事实上曹操进攻孙权根本捞不到什么大便宜,当时的东吴,虽然周瑜、鲁肃先后去世,可是吕蒙已经成熟,并且吕蒙经营濡须口,修筑了坚固的沿江要塞,曹操转过年正月份就撤军走了。至于荆州的关羽,更是太平无事。

 可是刘备借口刘璋吝啬,故意激怒将士,说大家为了益州抵抗强敌,可是刘璋却如此小气,这点钱粮就想让大家去卖命吗?

 恰巧此时张松沟通刘备的消息泄露,刘璋把张松给杀了。刘备知道已经不能再拖延,于是正式向刘璋宣战,进攻益州重镇涪城。

 当时,益州的一位叫做郑度的官员向刘璋建议,他认为刘备孤军在益州,人数不过一万,没有后继部队,没有粮草补给。虽然刚刚兼并了益州的白水军团,可是却杀掉了白水军的主帅,将士不服。如果我们把涪城附近的百姓全部后撤,把仓库中带不走的粮草全部烧光,然后修建工事,不必和刘备交战,不出一百天,刘备必然断粮而逃。那时,再率军追击,刘备必然被擒。

 郑度的计策非常好,埋伏在刘璋身边的其他奸细把消息告诉了刘备,刘备十分忧虑。可是来自刘璋身边的法正却说,不用担心,刘璋是不会听从郑度的建议的。

 果然,刘璋曾经召开会议,告诉所有大臣:“我只听说抵抗敌人来保护百姓,从来没听说,要迁徙百姓,让百姓离开故土来躲避敌人的。”出于对百姓的爱护,刘璋放弃了这个绝好的计划。

 仁慈的刘璋选择了派出军队和刘备正面交战。可是,诸位益州的将领或者战败,或者投降,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刘璋越打越痛苦,刘备却越打越强大。

 在公元213年,曹操正式撤退,诸葛亮也腾出手来,带着张飞和赵云率军入川。沿途攻城略地,很快就和刘备在益州重镇雒城会师。

 而此时一直让益州恐惧的马超也归降刘备,率军进攻成都。此时的刘备得到两股生力军的加入,异常强大,在抵抗已是惘然,于是刘璋选择了投降。

 

精美闪图 - 網ㄓ飝 - 網ㄓ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