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服饰】胡汉服饰的融合(三)显示柔美体态的妇女服饰

 九日图书1976 2015-03-31

丝绸之路上的服饰画廊


素有“衣冠王国”美誉的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中国中古时代服饰图像和资料,从北朝至宋元,时代跨越千年。可以说任何一本研究中国服饰史著作的图像资料都离不开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的服饰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异彩纷呈、绚丽夺目的宝库,但是,由于西域各国、各民族迁徙无常,这里成为历史上民族成分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各国服饰在西域这一东西文化的大熔炉中,都经历了很大的融合和改变。加之各种文字记载的文献十分匮乏,又有东西、古今语言和文字的障碍,以及敦煌壁画多有模糊或残损等等因素,为今天辨别和确定各类人物的服饰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留下很多疑问和遗憾。


我们挑选出敦煌石窟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一些服饰图像,陆续呈现给大家,供感兴趣的朋友们欣赏和参考。


胡汉服饰融合的浪潮

十六国、北朝(公元366-581)

显示柔美体态的妇女服饰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处于南北对峙的战乱年代,南方为汉族政权控制,北方则是少数民族政权更迭的地区。敦煌地处西北,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汉代形成以汉族居民为主体的人口结构。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又先后归属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居民成分更加复杂,文化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敦煌影响很大,从公元366年莫高窟建窟到公元589年北朝结束,敦煌壁画中胡服与汉装并行,汉人以胡服为时尚,胡人又以汉装为潮流,构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敦煌壁画中的北朝时期汉族妇女多是身份地位较高者,她们的常服以上襦(ru)下裙的汉装为主。汉代妇女的襦裙总体是上丰下俭,而此时的襦裙演变为上俭下丰。由于北方的贵族十分仰慕南朝贵族奢华享乐、自在悠闲的生活,与前面提到的皇帝百官朝服相比,贵族妇女的飞襳(xian)垂髾(shao)式襦裙更加显示出这一时代的气质和品位。先秦直至汉代的深衣之制此时已经完全消失了。


这一时期的女性以体态修长、柔媚为时尚。为了体现修长的体形,无论是服装的造型,还是装饰,都强调宽衣博带的动感。但是与南朝贵妇和以后隋唐妇女追求的富丽华美、彩锦缭绕的服饰风格相比,还有显著的区别,敦煌北朝壁画中的妇女服饰较为简约。



西魏贵妇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8窟 东壁

贵妇头梳颉(jie)子髻,把头发绾成髻后,用缯帛带缠束。上着白色广袖对襟襦衫,下着黑绿间色长裙,腰间缀绿色髾饰,中垂襳?(xian li),是典型的汉族贵妇装束。身后有三女侍,均梳丫髻,穿上襦下间色裙,有围腰,但是没有飞襳垂髾的装饰,由此显示贵妇与奴婢的差别。



贵妇颉子髻

西魏 莫高窟第288窟 东壁南侧



西魏贵妇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贵妇头梳双丫髻,上着窄袖对襟襦衫,披巾搭在臂上,围腰下延伸出襳髾,下着间色裙。长长的襳带和上身的?带随风飞舞,仿佛感到贵妇在轻风中前行。简练而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飞襳垂髾的丽人形象。



西魏贵妇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贵妇头梳单丸髻和双丸髻,上襦中垂襳?,披巾搭在肩上,下着各色间裙,是贵族妇女的常服。衣纹飘逸,体态修长,具有南朝风度。



西魏女子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东壁

女子梳朝天髻,上着袿衣,前襟加缀刀圭状装饰,下着各色间裙。



西魏少女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少女梳双丫髻,有鬋(jian)鬓,窄袖襦裙。正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的遭遇,神态生动。


北魏鲜卑王族女眷服饰

鲜卑王族广阳王之母、妻和二女,均戴合欢毡帽,颅后垂发辫,着窄袖左衽袍服,上有朱红色忍冬纹图案,内着曳地长裙,是典型的鲜卑贵族妇女服饰。前有一女尼导引,袒右肩,披红袈裟,着兰绿色偏衫,穿乌皮靴。在敦煌壁画中北朝的各种人物服饰多为单色,极少见有纹饰图案。此北魏刺绣图中的人物均有榜题,身份明确,尤为珍贵。


鲜卑王族女眷所着左衽袍服


鲜卑王族女眷所戴合欢帽


北魏女尼



北周贵妇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中心柱

贵妇头梳百合分髾髻,是北朝妇女发式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先集发于头,绾成一百合状髻,然后分出一绺头发,垂在髻后,名曰髾。



北周贵妇百合分髾髻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中心柱



北周女尼服饰

北周莫高窟第296窟 东壁

女尼手持一枝莲花,外披红袈裟,内着偏衣,袖端缀垂髾,由此可见女尼也在悄悄追寻襳髾飞动的服饰潮流。



西域王后服饰

北魏 莫高窟第257窟 西壁

王后身着西域装,头戴花冠,头上披一黑色长纱巾,窄袖短襦,有紧身护胸,下着长裙,腰部裸露,具有西域服饰的风格。



菩萨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东壁

供养菩萨头戴三珠宝冠,两鬓作燕尾状,长披巾兼作袿衣之饰,垂襳髾,衣裳下部缀髾饰。一菩萨宽袖,穿笏(hu)头履;一菩萨直袖,穿高牆(qiang)履。其服饰色彩艳丽,应来源于当时北朝贵族妇女的装束,与南朝妇女的飞襳垂髾式华服相比,其风格显得更加简约明快。



菩萨服饰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东壁

供养菩萨头戴花蔓宝冠,两鬓作燕尾状,外着袿衣,飞襳垂髾,小长裙,穿笏头履。由此反映出南北朝贵族妇女服饰的时尚潮流。



名词解释

襦:襦是一种短衣,最长到膝部,是四季常服,单衣名“禅襦”,夹衣名“裌襦”。襦内絮有棉花的称“複(fu)襦”。襦多作对襟交领或直领,衣袖有宽窄两式。

飞襳垂髾:襳和髾都是妇女上衣的一种丝绸装饰物。上衣的长飘带曰“襳”;固定在长裙下摆的燕尾状装饰曰“髾”,行步时长长的襳牵动着髾的尖角,随风飘曳,如燕子飞舞。这种装饰都是在深衣曲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裾演变为襳髾,更富有动态和美感。敦煌魏晋壁画中的菩萨及女供养人形象多着此服饰。

袿:汉魏以来,深衣演变为袿衣,即在上衣前襟加缀三角形、上广下狭的装饰,如刀圭状,故名袿衣。

丸髻:有单丸髻和双丸髻,后者多为少年儿童或少女的发式。这是一种圆球形的发髻,将头发梳至顶部,挽作实心的圆球状。

百合分髾髻:先集发于后顶,挽成一髻,然后分出一缕头发,垂于颅后,成百合状。髻后下垂的发尾,名曰髾。

飞天髻:髻的顶端高耸朝天。是魏晋时期南北方普遍流行的发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