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巢儿:那些年,那些事

 东篱园主 2015-03-31

(作者按:我的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五年前创办了一份文学刊物《秋水》,我的恩师陈才生教授任主编,嘱我为纪念《秋水》五周年写点什么,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代创办的《枫叶》来,草成一篇,是对《秋水》的纪念,也是对《枫叶》和青葱岁月的感怀。欢迎曾经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文友指正。)

那些年,那些事

--走过《枫叶》,走近《秋水》

那些年,准确地说,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那是个值得怀念的年代。80年代是一个充满多情和幻想的年代,也是一个年轻人遏制不住内心极想萌动的年代。那些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门也才打开,中国的一切皆处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涩时代,因为新奇,因为兼容并蓄,一切的一切全部向80年代的年轻人涌来。

也就是在那些年,发生了那些事。

1983年,我踏进了我的大学之门--安阳师专中文系。确切地说,那时候的安阳师专中文专业不叫系而叫科,时至今日,我的大学毕业证书上面写的仍然是毕业于安阳师专中文科20岁还不到的我,和那个跃跃欲试的时代一样,睁着好奇的双眼。

我在安阳师专的中文科里求学,做着我自己的作家梦--一个人的梦魇。

突然有一天,应该是有一个人(很惭愧,这个人是谁我已经记不得了,)对我说,我们中文科要成立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组织叫枫叶文学社,你当副社长吧。为什么会是我呢?我这个副社长到底是社长封的?还是里任命的呢?我不记得了。枫叶文学社的社长是我的学长,高我一届,叫郭守林。郭守林是一位才华横溢,喜欢写诗,充满朝气和怀揣着远大文学梦想的学生。郭守林当社长期间,曾带着我们枫叶文学社的社员拜访过当时安阳市很有名的《红楼梦》新补的作者张芝和诗人范源。名人是如何接见我们的?都说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向前辈表态的?我全忘了,只记得我们在安阳的九府十八巷里来回穿梭,到处打听张芝的住处。就是那一次,我才觉得安阳的胡同和小巷真多啊,并且全长得一模一样。

安阳师专中文科成立的那个文学社为什么要叫枫叶呢?枫叶这个名字是谁给起的呢?意味着什么呢?枫叶文学社到底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呢?会不会枫叶成立不久就到了冬天了呢?会不会是因为枫叶文学社成立在秋天枫叶红了的时候就叫枫叶呢?会不会是老师们希望枫叶文学的文学青年各个都能在文学上取得成绩,将来有一天从安阳师专中文科出来的作家像枫叶一样遍地红呢?很惭愧,这些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枫叶文学社办了一份刊物叫《枫叶》,《枫叶》这本刊物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版的呢?是先有刊物后有社团呢?还是先有社团后有刊物呢?到底《枫叶》多长时间出一期呢?经费是如何来的呢?我全不记得了。

《枫叶》到底是如何出版的呢?这个我记得,像刻在蜡纸上的字迹一样,已经印在我脑子里了。因为,《枫叶》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皆是由我们那群爱好文学的社员一笔一画刻出来的。大冬天的夜晚,同学们全息灯睡觉了,万籁俱寂中,我和枫叶文学社的骨干成员,在当时安阳师专唯一的、最现代化的合堂教室304里,点个煤油灯,(当时学校规定晚上10点要统一停电),趴在冰凉的课桌上,一笔一画刻钢板。先将专用的打印蜡纸铺在一块30×10厘米的钢板上,用刻板专用的铁笔将同学们写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地刻到蜡纸上。刻蜡纸时,手劲一定不仅要大还要稳,否则,一不小心,蜡纸就被划破了,蜡纸破了整张是要重新刻的。然后再把刻好的蜡纸贴在油印机的纱网上,用蘸着油墨的滚子,一压一滚,《枫叶》里的每一个页码就是这样印出来的。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印《枫叶》的情景,总让我想起《红岩》里地下党办的《挺进》报。天冷,手是僵的,鼻子是红的。

当时的枫叶文学社除办有一份刊物外,还有一块专用的黑板报,那是里面专门辟给枫叶文学社的园地。印象中,我还负责定期将社员们创作的成果抄在黑板报上。现在想想都觉得脸红,我怎么好意思将自己歪七八扭的字写在黑板上呢?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同学们自己编辑自己出版的那份《枫叶》,里领导是如何支持的呢?老师是如何指导和鼓励的呢?这些我印象也不太深刻了。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我们--所有上了安阳师专中文科的同学、凡是做着作家梦的学子(事实上,那时候中文系的大部分学生都在做着作家梦),我们的文学梦就是从那个304合堂教室里,从枫叶文学社的那块黑板报上,从《枫叶》那本油印的刊物里开始的。

前段时间遇到了一位从大学毕业一直都未谋面的老同学,他也是当年的文学爱者,枫叶文学社的成员,我们说得最多,谈得最快活的话题仍然是枫叶文学社和《枫叶》。他也曾经当过枫叶文学社的社长,他告诉我,他当枫叶文学社社长时,我是《枫叶》的主编,是不是这样呢?我真记不得了。还原一下应该是这样的:枫叶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那年82级的学哥学姐们还在学校,因此,枫叶文学社的第一任社长是82级的学兄郭守林。之后,82级的学哥学姐们毕业了,枫叶文学社的一应重担自然就转嫁给83级的我们了,我的这位同学自然就接过重担成社长了,我应该是那个时段主编的《枫叶》吧。

转眼间,时间到了2010年,20多年过去了,变的是称谓,安阳师专中文科早已成了安阳师院文学院了,不变的是梦想,文学院的学子们仍然以如继往地喜欢创作,做着作家梦。喜欢文学的年轻人又聚拢到一起了,成立了一个新组织,名字叫秋水文学社,也办了一份刊物《秋水》。和当年的《枫叶》一样,《秋水》仍然是怀揣文学梦想学子们起航的地方。

照理说,寄托着90后年轻人文学梦想的秋水文学社,应该与我这个60后的枫叶文学社的老社员无关,是共同的文学梦想将我们这些相差20多岁的学子们联到一起了,我从《枫叶》走过,又走近《秋水》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是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师生的理想,也是安阳师专中文(科)系师生的心愿。尽管时间历经了近30年,今后也许更长,但凡是学习中文的学子们梦想仍然是一样,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毫不夸张地说,凡是走进大学校门的学子,凡是经历过大学生活的学生,都有一种恋母校情节,只是对于我的大学每个人的记忆不太一样罢了,但总有一些记忆是相同的,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建筑、一晚会、一狂欢,还有老师的一堂课、一句话,甚至同学的一个眼神,都将成为我的大学记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要说的是,作为安阳师范学院秋水文学社的社员,你也许更幸运些,因为有《秋水》的陪伴,你的记忆中就多了一抹热情、幻想和温暖的色彩。若干年后,当你真的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当你梦想成真了;当你成了知名的作家了;当你写出不朽的作品了;当有一天,你也像莫言一样,站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了。我敢断言,在致谢的名单里,肯定会有《秋水》的存在。因为,《秋水》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你登上文学的第一个台阶。

作为枫叶文学社的老社员,我想对秋水文学社的学弟学妹们说:珍惜吧!因为有了《秋水》,你的大学生活更加精彩: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艺海拾贝,邺下放歌。无论如何,你的精彩人生,已经从《秋水》起步了。(2015年3月31日星期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