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之声》50年:海军上校与家庭教师的温情之恋

 玉韫珠藏 2015-03-31

2015-03-31 中国配音网

1966年春天,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电影《音乐之声》(The Song of Music)(1965),在第38届奥斯卡上荣获10项提名,并最终夺得该年度的5项奥斯卡奖。而这部经久不衰的荧幕巨作,其实诞生于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

真实故事:冯·特拉普一家


冯·特拉普(Georg Ludwig von Trapp)于1880年4月4日生于奥匈帝国克罗地亚沿海的一座小城扎达尔(Zadar),父亲是海军上校。特普拉承继父业,在皇家海军学院就读,一战期间,因战绩卓然,被提升为海军上校。


1910年,特拉普邂逅了第一任妻子Agathe Whitehead,Whitehead家也是有名的贵族——Agathe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发明者。婚后,特拉普夫妇度过了一段富裕幸福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不再拥有海岸线(原奥匈帝国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线),而保留海军也完全丧失了意义,于是,冯·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在同一时间,他的妻子也去世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女儿乔汉娜斯(Johannes)回忆说,那是她父亲一生里最灰暗最沮丧的时间——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军,而离开海军他什么也做不惯,就像是迷失了自己。

特拉普上校(Georg Von Trapp)
格瑞格·冯·特拉普
( SMU-5 with Commander Georg Ritter von Trapp)

妻子死后,特拉普为七个孩子们换过无数个看护,他曾经同时雇佣三个看护:一个照顾大孩子,一个照顾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照顾全家。但是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最终,他们找到了修道院,玛丽亚被派到冯·特拉普家。


玛丽亚生于1905年1月26日,两岁时母亲去世,玛丽亚被表姑收养,高中毕业后,进入国立师范学院学习。玛丽亚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最终,她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随后,修道院决定让玛丽亚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做女家庭教师。

▲1927年,特拉普与玛丽亚结婚(In 1927, th wedding of Georg von Trapp and Maria Von Trapp)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亚,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不久后,上校向玛利亚求婚,这让玛利亚感到非常惊讶,她在回忆录里写道:“那时候,我真的不像沉浸在爱情里,我喜欢他可是并不爱他,相反,我爱他的孩子们,某种程度上我是和他的孩子们先结婚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结合了。


与电影里不同的是,在玛丽亚到来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励孩子们演唱和演奏音乐。当孩子们唱歌的时候,他也会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为他们伴奏。玛丽亚来了之后,她更有条理地教习孩子们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据乔汉娜斯说,他们后来的演唱生涯的其实是借助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名气,他在奥地利的知名度使他们家的合唱团十分受大众的注意。

▲冯·特拉普在Salzburg的房子

1932年奥地利银行的倒闭使得冯·特拉普一家的积蓄一洗而空,他们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们不得不学习洗衣和其他家务。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对他们的父亲而言,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时他和玛丽亚又添了两个孩子,要抚养九个孩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于是,作为家长,上校在每场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绍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然后大家上场演出几首歌曲,最后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谢幕。

1935年,瓦兹内(Franz Wasner)神父走进了他们的生活。瓦兹内曾经是个律师,对音乐也相当有研究,他不但更广泛深入地教授孩子们歌唱的方法和演奏乐器的技巧,还帮他们编写歌曲。孩子们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获得了1935年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合唱比赛的第一名,此后,他们受邀在欧洲进行巡回演唱。

▲牧师和冯·特拉普孩子 ( Father Franz Wasner and Von Tarpp singgers )

▲冯·特拉普一家(The dining room of Villa Trapp the original Sound of Music family home is pictured in Salzburg)

好景不长,这样的生活因希特勒对奥地利的占领而终止。冯·特拉普一家接到三份召书,特拉普上校被指派去德国海军指挥潜艇,他的长子当时刚刚从医学院毕业,被要求去领导维也纳的一家大医院,而他们的家庭合唱团则被邀请去希特勒的生日会上唱歌。据说,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来说,“我们现在就站在已经为奥地利挖好的坟墓旁边”,他问家人们是选择留在奥地利还是离开。尽管大家知道离开奥地利后生活会很困难,而且,当时玛丽亚已经怀了第十个孩子,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特拉普一家放弃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举家迁往美国。
  

与电影不同的是,上校一家并不是直接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事实上,萨尔兹堡地处奥地利北端国境线上,正是和德国接壤的一边。所以真正的冯·特拉普一家是装做去意大利旅行,坐火车然后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在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与他们同行,抵达美国后,在他的指导下,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

▲冯·特拉普夫妇和他们的十个孩子


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从此之后的十八年间,他们全家马不停蹄地在各地举行巡回演出,玛丽亚坚持全家人无论何时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经成家的孩子们也不例外。而每当到达一个新地方时,玛丽亚总要让全家至少要去拜访一个修道院。1941年,特拉普在佛蒙特Vermont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一颗丹心”
(Von Trapp Family Lodge - Vermont)


1947年5月30日,冯·特拉普上校去世,并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孩子们不想再四处奔波,于是逐渐地离开了演唱团,在1956年,冯·特拉普家庭演唱团解体了,但是很快,他们发现这样的收入无法养活全家人,所以当家人外出演出的时候,他们就把农场租给到当地滑雪的人。后来,他们索性把农场改成了旅馆。1980年12月,“一颗丹心”被一场大火烧毁,尔后他们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在一次表演中,因为缺少了一件乐器,在等待乐器的期间,为了不空场,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冯·特拉普一家的故事。那场音乐会结束后,有人在后台找到玛丽亚,建议她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书。这就是后来的《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该书于1949年出版。

▲冯·特拉普一家 (The von Trapps in 1984)

银幕上的“冯·特拉普家族”


1956年,一个德国电影制片人找到了玛丽亚,以一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的版权。因为急需用钱,玛丽亚答应了。于是,电影《玛丽亚的故事--冯·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横空出世,并于1956年在德国成为空前卖座的电影。因为电影十分成功,1958年又制作了续集,《冯·特拉普一家在美国》(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ca)。这两部电影成为德国二战以后最成功的电影。

  
1956年,好莱坞的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买下了《玛丽亚的故事--冯·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国电影版权。一个百老汇制片人看了电影,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绝好的音乐剧,这位百老汇制片人就是 Richard Halliday。他们原本打算采用冯·特拉普家演唱过的歌曲,但是还希望再加一首玛丽亚的独唱,于是他们找到了当时美国音乐剧界的最佳拍当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认为冯·特拉普一家唱的奥地利民歌与他们的风格不合,他们更愿意做副制片人,然后着手编写所有的歌曲。

▲《音乐之声》电影海报


Rodgers在自传里说起创作《音乐之声》的过程:“我们认为这出戏不但要写出真实的人物,更要保留他们的背景。‘音乐之声’是戏里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Do-Re-Mi’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我最喜爱的东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连串的最简单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这首歌有一点民歌的风味;‘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乐‘涟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景色引发的灵感;‘翻越每一座山脉’(Climb Every Mountain) 则是为了给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而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祖国奥地利的音乐。”

▲《音乐之声》电影海报


音乐剧公演没有多久,作家欧内斯特·莱曼(Ernest Lehman) 就开始着手把《音乐之声》改写成电影。在此之前,莱曼曾成功地把音乐剧《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银幕。福克斯公司也为《音乐之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因为这对公司而言,就如同背水一战——当时福克斯公司拍摄的电影《埃及艳后》(Cleopatra) 耗资巨大却票房惨淡,如果没有后来的《音乐之声》,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会倒闭。


1965年,电影终于制作完成,并造成了万人空巷的鼎盛场面,还一举夺得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五项大奖,并同时获得了五项电影学院奖,其中包括最佳画面奖。就此,《音乐之声》成为继《西区故事》之后音乐电影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品。

【相关阅读】

《音乐之声》

作者:[美]玛丽亚·奥格斯塔·特拉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周晔 译 / 孙致礼 校

出版年月:2012年1月

ISBN:97875447217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