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随着道教、佛教在蕉城的深入传播,风光秀丽的霍童溪沿岸寺庙林立,香火旺盛,有寺院宫观不下二十座。号称“一龟二凤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的“宁川五大禅林”(即赤溪龟山寺、周宁川中凤山寺、霍童支提山华藏寺、八都漈山寺、石后安仁寺)中就有四座分布在霍童溪沿岸的各个乡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除了支提山华藏寺外,其余四座或惨淡经营,或一蹶不振。作为“宁川第一丛林”的龟山寺,衰败最为明显,而今仅存遗址,供游人怀念凭吊。残破的石柱石鼓,映衬着落日余晖,使人顿生一种历史的苍凉感。 龟山禅寺遗址 历史沿革 龟山寺,坐落于宁德市蕉城区西北的赤溪镇龟山山麓。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洞古岩深,环境清幽,是佛教徒清修的理想境地。寺院始建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占地面积据实地测量大约有三百多亩,二十多万平方米,是闽东最大寺院之一福安甘棠种德寺的十倍。龟山寺地处万山之中,左拥狮子峰,右抱南屏峰,依山势排列,殿宇高低错落,结构严谨有序,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除了一般性的建筑,龟山寺还有御经阁、白云亭、六和塔、二师塔、东漈亭等古迹。精美的佛教建筑,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入山朝拜。在最兴盛的时候,龟山寺有良田千亩,僧侣数千,下院达十余处。据笔者研究,在闽东宗教史上,以龟山寺为主的龟山区域,佛、道、儒三教均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蕉城区的经济、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太和年间(827-835)的一个暮春,在长溪县龟山的羊肠小道上,走来两个步履蹒跚的和尚,他们满面风尘,一个手捧铁钵,一个手持铜瓶,双目庄重地注视着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心中似乎略有所悟。当两位和尚从山民口中得知这里就是龟山时,喜不自禁,口中连连说道:“此吾居也!”因为师尊在送他们远行时,反复叮嘱“遇龟而至”四个字。而今,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找到了这片净土,可以安心修行了。 龟山禅寺旁风景秀丽的南屏峰 这两位和尚大有来头。他们一个法号智具,江苏扬州柳氏子。一个法号正源,安徽宣城蔡氏子。都是西安章教寺高僧百岩大师怀晖的高足。二僧得怀晖真传,造诣很深。从此,蔡、柳二师便在龟山南屏峰下结庐清修,过着“荷衣松食”、“火种刀耕”的艰苦生活。 开成元年(836),两位从京师来的高僧在龟山修持的消息不胫而走,远播临近各县,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致仕在家的福州法曹参军杨郁与好友霍童处士黄瑜皆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平日又乐善好施。他们闻讯后,携手入龟山拜谒。经过交流,二人被蔡、柳二师的精湛学识所折服。次年,遵照二师请求,倾家资修建一座寺院,作为他们的弘法之所,并依照所在地取名“龟山寺”。 大中十三年(859),宣宗李忱赐给龟山寺“翠岩禅寺”的匾额。天佑二年(905),哀帝李柷改名“大慈”。 为龟山禅寺雕刻的石匠墓墓碑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王王审知为了巩固政权,利用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大力弘扬佛教。在他的倡导下,福建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流传的“闽中塔庙之胜甲于天下”、“山路逢人半是僧”的说法可见一斑。龟山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蔡、柳二师相继圆寂后不久,王审知贲资在龟山寺建偏殿五间,供奉二师法像。又在二师还真之所建塔二座(俗称“内塔”、“外塔”),敕赐柳师谥曰圆寂,蔡师谥曰空寂,以尽哀荣。 北宋雍熙二年(985),太宗赵光义下诏,敕赐霍童华藏寺及龟山寺“雍熙禅寺”的称号。明成化十年(1474),龟山寺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视与修缮,龟山寺在面积上虽有缩小,但仍然拥有殿阁楼堂十余座,建筑辉煌,佛像庄严,保持着“宁川诸禅林之首”的规模。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代高僧妙莲辞去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的位置,前来龟山寺主持法席,提高了龟山寺的知名度,香火日益旺盛。 建国前后,由于社会因素及人为破坏,龟山寺逐步走向衰败。随着最后一座大殿在六六年特大台风中被摧毁,龟山寺“寿终正寝”,走完了它一千一百七十四年的岁月。现遗址上仅存一座破烂不堪的偏殿,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立在莽莽山林之中,仿佛仍在向游人们诉说龟山寺的唐风宋韵。 1966年倒于台风的龟山禅寺后殿 “三大劫难” 龟山寺历经千年,自然有其兴盛的历史。但与其他名山宫观一样也历尽沧桑,屡遭劫难,使大量的宗教历史文物损坏无存。从地方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龟山寺同支提山华藏寺一样,也曾经历过三次大劫难。 会昌灭佛 龟山寺在开成二年(837)建寺后不到五年,就遭遇中国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武宗灭佛”活动。唐武宗李炎继位后,深感佛教势力严重膨胀,大量公田都为寺院所有。僧众仗着朝廷的重视,横行无忌,为所欲为。因此,他采纳大臣建议,于会昌五年(845),颁布“废浮屠法”。下令拆毁寺院四万四千六百座,敕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寺院大量田产归公。这对佛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初具规模的龟山寺也在劫难逃,寺院被毁,田产收没,寺僧作鸟兽散。蔡、柳二师也被迫潜居深山,匿其行踪。 嘉靖倭变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闽东沿海各县屡屡遭受倭寇蹂躏,给百姓的生命财产构成了重大威胁。嘉靖四十年(1561)二月,倭寇千余人由日本长崎侵犯宁德县六都云淡门(今属八都),乡村被掳掠一空。十月,宁德县城沦陷,灾难损失可谓空前绝后。四十一年(1562)八月,浙江参将戚继光率义乌兵八千至福宁州(今霞浦),八月初七夜突袭漳湾横屿倭寇老巢,大获全胜,歼敌千余人,解救被俘男女八百余人,取得了著名的“横屿大捷”。四十二年(1563)春,倭寇千余卷土重来,从福鼎流江陷寿宁、政和,并屯踞宁德东洋,再度洗劫漳湾一带。当时戚继光正率部队在连江清剿马鼻残倭,旋即歼之。倭寇闻马鼻同伙被歼,遂移寇一千余人由漳湾退守赤溪龟山寺。在龟山寺,倭寇无恶不作,烧杀掳掠,佛门圣地顿时成为了人间地狱。将行之际,丧心病狂的倭寇使出了惯用的伎俩,一把火将龟山寺彻底烧毁,致使寺院元气大伤,唐宋风姿不复存在。 现存的龟山寺院客殿外观(硬山顶土木结构) 建国前后毁灭性破坏 明清时期,龟山寺僧侣一直经营有数千亩的良田,这些田分布在宁德、福安两县。多为达官贵人及富豪乡绅所捐赠。龟山附近居民都是龟山寺的佃户。由于后来一些不法之僧巧取豪夺,佃户往往因为交不起田租而陷入困境。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最后却连温饱也难以解决,年深月久就形成了矛盾。历史上农民多次与龟山僧侣对簿公堂,但由于封建时代官场黑暗,农民终以失败告终。由此龟山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就大打折扣了。国内革命时期,龟山寺还一度成为国共双方轮流的后勤“军需部”。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龟山寺犹如汹涌波涛中的一只孤舟,岌岌可危。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僧侣所剩无几,寺院失去了管理,昔日辉煌的建筑逐渐坍塌。一九六六年,随着“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席卷神州,龟山寺核心建筑———大殿应声倒塌。再加后来“破四旧”的最后清扫,千年龟山寺销声匿迹,从此消失在宁川大地之上,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人文景观 龟山寺在宁德建县属霍童乡水漈里十都管辖。因地处宁德、福安交界地域,所以两县的历代地方志均有收录。龟山危岩耸立,峰峦突兀。瀑布流泉,飞珠溅玉。有茂密的森林植被,各种动植物生存其间。更因为龟山寺的修建,加大了知名度。自唐代以来,游人不绝于道。与龟山结缘的历代名士有王审知、朱松、朱熹、程师孟、王宗传、杨复、龚郯、黄希武等十余人。他们在讲学朝拜之余,留下了许多笔墨以及瑰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雕刻有精美的图案的石块
散落在遗址上的柱础
蕉城在线(陈仕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