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三国那些事儿:从黄巾起义到曹操战胜群雄统一中原

 吴双江藏书館 2015-04-01
吴双江

继东汉而出现的魏、蜀、吴三个国家,史称三国。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受禅称帝,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建立吴国。所以,三国应从公元220年起,至280年止,历经60年。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这是西晋时陈寿编撰的史书《三国志》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之后的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开始记述,所以历史学家多以黄巾之乱的结束为三国时代开始。明代罗贯中根据这个时代的历史为蓝本而撰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也把大部分篇幅都放在220年以前这个时间段里。我认为,虽然这个时间段里东汉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但必定朝廷还在,皇帝还在,曹操还是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他自己发号施令也罢,人家毕竟没有称帝,他只是魏王。曹操不称帝,刘备、孙权也只能称王(而且孙权的官位还是曹操委任的),不敢称帝,刘备还自称刘皇叔,在那里维护汉室正统呢!其实,陈寿的《三国志》是分别对三国的重要人物逐一介绍,涉及一些开国元勋的事迹要往前叙述许多年,以讲清来龙去脉,他并非把这些事实都算作三国的历史。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并非史书,更不能以此为据。所以,汉朝的历史还得算到公元220年,从184年至220年这36年是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为三国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机遇,只能算作与三国形成有关,不能算作三国的历史年谱。下面我将这段近百年历史中的一些事儿聊一聊,以解茶余饭后之闷吧。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另一方面,为了对抗宦官专权和董卓之乱,地方势力也逐步堀起。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刺史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以袁绍和曹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十八路诸侯中有的被袁氏兄弟灭了,有的被曹操灭了。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袁术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北归,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加之他手里掐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了中国北方的霸主。【历史上的今天】梁瑾瑜:清朝灭亡的十大原因 (三)2014-04-01 09:39:23 “尽忠报国”的国民党將领张自忠2012-04-01 08:27:29 身在曹营心在汉2011-04-01 09:45: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