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节气ABC

 汉青的马甲 2015-04-01

文/大脸撑在小胸

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武侠,从牛A到牛C》作者

Outline:

1.   24节气是阳历还是阴历?

2.   24节气怎样反映太阳活动?

3.   24节气到底准不准?

有一次参加科普活动,我问了在场的观众盆友们一个问题:“大家觉得24节气是阳历还是阴历?”

大家纷纷说:“当然是阴历呀!这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嘛,阳历是外国人发明的!”

我说:“那就奇怪了,除夕是阴历,对应的阳历日期在每年都不一样,差别还挺大;但24节气与阳历日期就比较吻合,比如清明一般都在4月5日,夏至在6月21日,立冬在11月7日,前后就算有差异:也不会超过2天,像立冬有时候会在11月8日。同样是阴历,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场上沉默了一阵,我还没来得及得意,就有一位观众大叔说:“因为…24节气被假日办修订过?”

——好吧大叔你赢了!

还是先解释一下阳历、阴历和农历吧。

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严格来说,应该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人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阴历,也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

至于农历,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

那么,为什么农历要又阴又阳呢?

我个人推测,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但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地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

我国古人慢慢发现,月亮的变化与太阳的变化并不吻合,如果只看月亮的话,每12次月亮的圆缺周期后,就会比太阳的一个周期差出一段时间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完全得不到指导,这不白瞎了吗?!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24节气。

所以说,24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自然就跟现在我们通用的阳历吻合度很高啦。而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有阴历的成分,所以跟阳历有较大的差距。

实际上,纯粹的阴历使用并不广泛,现在似乎只有伊斯兰教还在用,叫“伊斯兰历”,在我国也叫“回回历”。这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变化,跟四季的吻合度比较低,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就跟公历差一个月,每年1月可能出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起来太麻烦。

那么,24节气是怎样反映太阳活动的呢?

这要从24节气这个概念的逐步形成说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发现,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先是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直到某一天(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之后白天开始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直到某一天(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之后又开始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周而复始。

因此,最早定下来的两个节气,应该是夏至和冬至(如下图)。


要说古人真是聪明,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那时古人虽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却已经敏锐地指出,夏至时,太阳在最北端,而冬至时,太阳在最南端。

这或许是他们从太阳照射物体时的影子长度看出来的。夏至时,物体的影子最短,也就是阳光最“正”;冬至时,物体的影子最长,也就是阳光最“斜”。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准确地说,应该是夏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离北半球的我们最近,我们获取到的太阳能量最多,气温比较高(之所以不是“最高”,是因为气温的变化不仅仅受到太阳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如冷空气活动等的影响);而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离我们最远,我们获取到的太阳能量最少,气温比较低。

但古人在当时那种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几乎没有任何观测仪器,居然也能提出类似概念,把日影的长短、太阳的位置和气温的高低,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夏至和冬至的概念,真是了不起!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逆天!膜拜ing……

正如上图所示,夏至和冬至的提出,相当于把一年作了二等分。等到了战国后期,古人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共8个节气(如下图——自己在word上画的,不太精确,大家意会吧)。


夏至、冬至,分别指白天最长和黑夜最长,合称“二至”,“至”在这里有极致的意思。春分、秋分,则分别指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两天,合称“二分”,代表“平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表示“开始”。

这8个节气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年四季的划分,记录在《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

等到了西汉,在《淮南子》一书中,古人更加精确地把一年作了24等分,并分别加以命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24节气(如下图)。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明确到历法中,成为农历的一部分。


这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慢慢演变之后,简称为24节气。

我们可以用口诀来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去,三点了!周末堵车,要提前去买菜,24节气到底准不准的问题等下周再讲吧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