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刺血要穴的临床应用
2015-04-01 | 阅:  转:  |  分享 
  
置;侧卧位时,垫枕使胸向前,头与脊柱平。在哺

乳、怀抱或玩耍时,有意使其脸向患侧旋转。

附表手法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统计表

年龄人数疗程(月)治愈好转

3~6个月421~2420

6个月~1岁542~3540

1~2岁372~4370

2~3岁173~5125

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头部无旋转、侧弯,

面部对称;好转:头部旋转、侧倾、面部不对称有

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

3.2治疗结果见附表

4讨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又称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

颈,主要表现为头部与颈部发生不对称畸形,头

部倾向患侧而下颌转向健侧,有些患者面部两

侧不对称。对于本病发病原因说法不一,大多数

人认为可能胎儿头部在宫内受异常压迫致胸锁

乳突肌过伸或短缩而挛缩,或难产引起胸锁乳

突肌受伤而致缺血,挛缩。本组病例中难产67

例,占44.7%。就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胸锁乳突

肌肌纤维营养障碍,表现程度不同的变性,坏

死。继之为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疤痕以致肌肉挛

缩。手法治疗的目的在于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推揉及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能舒筋活络,改善

局部血运,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伸展,

扳拉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

能;让患儿主动锻炼能平衡肌力。从治疗结果

看,年龄小,则疗程短,效果好,说明早期病变

轻,修复快。随访52例,时间2个月~5年,40

例坚持家庭护理1~2年,无复发,而其余12例

中复发4例,作者认为治愈后外观正常而病变

可能未完全恢复,家庭护理对巩固疗效,防止复

发有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1998—04—24)

刺血要穴的临床应用

路玫赵喜新刘富强

(河南中医学院针推系,郑州450003)

主题词@刺血疗法眩晕针灸疗法

刺血疗法是针灸疗法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方

法。近年来,随着对祖国医学的深入研究和临床

对刺血疗法的推广应用,使这一古老的针法重

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依靠起沉疴、消痼疾的显

著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医疗实践中,我们

采用本法治疗疾病,获得满意疗效。常用的刺血

穴位仅十几个,其中以头部的太阳、上肢的尺

泽、下肢的委中为刺血要穴。常规取穴多选用

之。临症时根据病情,或单用一穴,或选取双穴,

或三穴同用,取穴虽少,但疗效显著。现将上述

三穴刺血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分析总结如下:

1单穴的临床应用

1.1太阳属经外奇穴,位于头颞部。因十二

经气血皆上注于头,故刺之不仅能调节局部气

血,而且可以通调十二经气血,具有调和气血,

清利头目,疏风泄热,通窍止痛之功。临床上单

刺太阳放血,主要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

眩晕、面痛、眼病、耳鸣、耳聋、齿痛等。

典型病例马某,女,58岁。主诉:发作性

眩晕6年余,时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致头晕目

眩,恶心呕吐。经多方医治未见效,近日再次发

作。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如坐舟中,伴见恶

心呕吐,睁眼尤甚。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治

疗:取双侧太阳穴三棱针挑刺出血,血止加拔火

罐,出血量约15ml。结果:针后诸症即得控制。3

日后复诊,又依上法治疗1次,随访至今未复

发。

1.2尺泽属手太阴肺经“合”穴。肺主气,主

宣发肃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肺朝百脉,

百脉运行气血于周身。“合”穴又是本经经气汇

·02·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年第13卷第4期

聚之处,刺之调理气血作用显著。故尺泽穴具有

清宣肺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临床单刺

尺泽出血既能治疗肺脏疾患,如咳嗽,气喘。又

可以主治上肢及肩部的疼痛,麻木等。

典型病例刘某,女,51岁。主诉:右肩酸

痛伴功能障碍近两年。因夏季露卧窗下致右肩

疼痛不适,症状逐渐加重,夜晚痛甚,检查:肱二

头肌长短头肌腱压痛明显,右肩前举60度,外

展40度,后旋手背仅及臀部,舌暗淡有瘀点,脉

弦。诊断:肩关节周围痛。治疗:取患侧尺泽穴

三棱针点刺出血,血止加拔火罐,出血量约

15ml。结果:治疗完毕后,患者自诉疼痛减轻,

右肩前举达90度,外展达60度,后旋手背可触

及第三腰椎,后每隔1周刺血1次,并嘱病人配

合作肩臂活动,共治疗3次,疼痛消失,功能恢

复。

1.3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太阳为多

血少气之经,宜刺出血。“本穴又名血郄,以其多

以放血为治也”(《针灸穴名解》),因足太阳经

“入络脑”,循行于腰脊、下肢部,且太阳主表,委

中又乃经气汇聚之处,故刺之醒脑开窍,疏风清

热,调和气血,通经止痛的作用显著。可主治腰

腿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腰痛和下肢病等

以及中暑、热病。

典型病例邓某,女,30岁。主诉:上背部

肿痛7天,高热2天。检查:在右肩胛内侧缘,约

平第4椎处可见一5cm×6cm的肿物,色红,触

之中等硬度,较周围皮肤温度高,测体温为38.

5°C,舌苔黄燥,脉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

109L,中性90%,淋巴10%。诊断:背痈。治疗:

取双侧委中穴三棱针点刺放血,血止后加拔两

次火罐,以求增大出血量,使总出血量达30ml

左右。效果:治疗后第2天体温降至37.3°C,疼

痛明显减轻,红肿面积缩小,3日后复诊血象恢

复正常,疼痛消失,1周内背痈消散痊愈。

2双穴的临床应用

双穴配合使用,不仅能提高单穴治疗某些

疾病的临床疗效,而且还扩大了治疗范围。

2.1太阳配尺泽太阳位于头部,尺泽位于上

肢部,二穴相配善治头面、五官病及身体上部疾

患。如面瘫,头痛,眩晕,单取太阳疗效欠佳者,

颈部疾病,斑秃以及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

哮喘较甚者。

典型病例李某,男,9岁。其母代诉:患儿

息幼即有咳嗽、气喘,发病时咳嗽、喘促、喉间痰

鸣、咳吐粘痰、不能平卧,虽用安茶碱、麻黄素、

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又常在夏

日因受凉而诱发。胸部X光透视检查报告,两

肺纹理增粗。诊断:慢性气管炎。治疗:取双侧

太阳、尺泽穴三棱针点刺出血,血止加拔火罐,

出血量10ml左右。结果:先后刺血2次,咳嗽、

气喘明显减轻,喉间痰鸣音消失,饮食增加,体

质增强。1年后随访;咳喘基本痊愈,仅在受凉

后偶尔咳嗽几声。

2.2太阳配委中二穴相配其醒脑开窍,清热

解毒作用显著。可主治神志病如癫狂痫病,昏

迷,惊厥等。痈、疽、疔、疮病情较重且伴有高热

者,高血压病初期及其他热性疾病。

典型病例赵某,男,28岁。代诉:患者因

受精神刺激而精神狂躁,意识昏乱月余。发作时

忽而狂笑,忽而啼哭,打人毁物,昼夜不寐。检

查:仪容不整,情感失常,对答不切题,注意力涣

散,检查尚合作,心肺正常。诊断:精神分裂证。

治疗:取双侧太阳、委中刺血。方法同前,共出血

约80ml,血色暗红。结果:刺血治疗后患者当晚

即安然入睡,次日醒后神志清楚,状如常人。后

每隔7天刺血1次,共治疗3次即获痊愈。

2.3尺泽配委中尺泽乃手太阴肺经“合”穴,

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六十八难》),故二穴相配可调理胃肠,

止吐止泻,善治胃肠病和肝胆疾病;肺主表,主

皮毛,主宣发,太阳又主一身之表,故可疏风,清

热以解表治疗外感病及皮肤病;且因尺泽、委中

分别位于肘膝关节,又可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治

疗四肢疾病。

典型病例晁某,男,64岁。主诉:恶心呕

吐,腹泻2天。因进食剩菜而自觉胃脘部不适,

恶心有时呕吐,大便稀而臭秽。日5次,纳差,乏

力。检查:胃脘部压痛,舌苔腻,脉弦缓,诊断:急

性胃肠炎。治疗:取尺泽、委中刺血,方法同上。

·12·1998年第13卷第4期河南中医药学刊

结果:当日恶心呕吐消失,腹泻减至2次日,次

日亳针刺中脘、内关、上巨虚而愈。

3三穴配合临床应用

由于太阳、尺泽、委中位于人体头部、上肢、

下肢,分别代表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因

此,三穴刺血不仅能调和局部气血,而且对全身

的气血也具有通调作用,故三穴同用多主治全

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急性

尿毒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神经根炎、小儿惊

风、脑炎后遗症。

典型病例唐某,男,59岁。代诉:右侧肢

体偏瘫4个月。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清晨起

床时,突然感到右侧肢体麻木,失灵,遂送往医

院。经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现症右侧肢体

活动失灵,讲话时舌体强硬,转动不灵,右侧拇

指内收,持物无力,精细动作差。检查:血压

12090毫米汞柱。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治

疗:取太阳(双侧)、尺泽(患侧)委中(患侧)、三

棱针点刺放血,血止加拔火罐,出血量达60ml

左右,结果:治疗后逐渐感到肢体轻快,行走有

力,右手可提一壶水,后经刺血治疗3次,偏瘫

得以纠正,肢体功能恢复,言语清楚,于当年11

月份返工作岗位。

4讨论

太阳、尺泽、委中均是刺血要穴。《扁鹊神应

针灸玉龙经》指出“忽然眼痛血贯清,隐涩羞明

最可憎,若是太阳除毒血,不须针刺自和平。太

阳,在额紫脉上,出血,三棱针刺之”。《素问·刺

腰痛论》载:“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

如重状,刺其郄中(委中别名)太阳正经出血”

《灵枢·热病》则曰:“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

及中及血络出血。”清代叶天士也谈到“治疗

疔毒生唇上,在大腿弯中青筋上,用银针刺出血

来即愈,此名委中穴。”现代实验研究也证明:太

阳穴放血治疗流行性结膜炎,不但能改善临床

症状,而且对血象升高或降低者,均可调整到正

常范围,针刺尺泽出血3~8ml,对24例瘀血病

人刺血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进行观察,统计学

结果表明:此疗法对微血管的血色、流态、瘀点、

流速都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袢顶增宽率改善

不明显,说明刺血改善了微循环障碍,缓解了血

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从而改变了组织缺氧

状态。

总之,太阳、尺泽、委中三穴处血络丰盛,视

而可见,易刺出血,且临床验之其调和气血,化

瘀通络,泄热解毒,醒脑开窍的作用显著。根据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提出的“宛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的治则,凡辨证属于热证、实证、

瘀证者,均可取用上述三穴来治疗,也可根据情

况,适当配用他穴,只要辨病,辨证准确,选穴、

刺法得当,用之每获良效。

(收稿日期:1998—01—28)

穴注配耳压治疗黄褐斑

张玉珊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主题词黄褐斑治疗水针疗法耳穴疗法

面部黄褐斑多见于成年女性,是一种色素

代谢异常的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清楚。

光照和外界物理刺激是本病发病诱因,可能与

性激素代谢失调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我

们采取穴注配耳压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20例。其中男6例,女114

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0岁;患病时间最短

1年,最长15年;经过中西药治疗68例(占

56%)。其职业特点以城市室内工作人员居多,

无其他色素疾患及由色素代谢障碍引起的疾

患。根据面部色斑的颜色深浅及范围大小分级。

①轻度:色斑颜色较浅或范围的大小仅限于鼻

周共计30例;②中度:色斑颜色较深或范围波

·22·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年第13卷第4期

献花(0)
+1
(本文系佳期21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