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颧、下关穴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20例-医学教育网-青年人

 赵鱻 2015-04-02
关键词针灸;腧穴;颧;下关;变应性鼻炎
中图分类号: R765.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3-8450(2000)04-0030-02
变应性鼻炎中医学称为“鼻鼽”,该病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满意。笔者于10余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经颧 、下关穴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本病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5岁,平均39.6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23年,平均5.6年。
临床表现:鼻痒,喷嚏,流清涕,流泪,或伴咳嗽,少痰,咽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缓或浮数。花粉过敏引起者7例,油漆过敏引起者4例,其他9例。
2 诊断疗效标准
症状、体征及其分级记分、疗效评定标准均按文献进行(“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1〕
症状分析 见附表。
附表 症状分级标准
分 级
喷嚏
(一次连续个数)
流涕
(每日擦鼻次数)
鼻堵鼻痒
3~9≤4偶有间断
10~145~9介于两者之间蚁行感,但可忍受
≥15≥10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蚁行感,难忍
体征分级 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粘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录为 ;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记录为 ;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 。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记分的总合,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治疗前总分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
≥51 %为显效,50 %~21 %为有效,≤20%为无效。
3 治疗方法
取穴:颧 、下关。
加减:肺气虚者加肺俞、足三里;肺阴虚者加尺泽、太溪;表证明显者加合谷、曲池。
方法:在目外眦直下颧弓的下缘凹陷中取颧 穴,用30号2寸毫针沿颧弓内下缘向对侧头角方向斜刺1.2~1.5寸,反复轻微提插捻转,以患者有酸胀麻感并放射至鼻腔为度;再当闭口时用30号2寸毫针于下关穴前0.5 cm处进针直刺1.5寸,反复轻微提插捻转,使患者有酸胀麻感并向同侧鼻腔放射;其余各穴常规操作,留针30 min,也可加温针灸,1天1次,直至痊愈。
4 治疗结果 
疗效:所有病例针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症状分级:针前12例( ),8例( );针后1个月20例(-),半年2例( ),18例(-)。体征分级:针前11例( ),6例( ),3例( );针后1个月20例(-),半年2例( ),18例(-)。
针后1天内对喷嚏、流涕症状改善明显,有7例患者针后喷嚏立即停止。根据病情分级评定疗效, 1个月全部症状消失, 显效100 %; 半年显效95 %(1/20),有效5 %(1/20)。
20例患者中经治疗3次痊愈者6例,治疗5次痊愈者8例,治疗10次痊愈者4例,治疗20次痊愈者2例。大多数患者在接受第1次治疗时,即有明显效果,症状大为减轻。
5 典型病例
郭某,男,47岁,教师。患过敏性鼻炎7年,每年春、夏季节复发。于1995年5月7日前来就诊。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连作1周。伴有咽痒咽痛,迎风流泪,眼睛红肿热痛,喷嚏连作,接连不断,痛苦不堪,纳谷不香,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发现双侧鼻粘膜肿胀明显。辨证属风热犯肺型。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按前法施针治疗,得气后患者鼻塞即除,喷嚏即止。次日复诊,鼻已通,喷嚏大为减少,1天仅5~6次,目赤流泪明显好转,共治3次,诸症尽除。随访5年无复发。
6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是一种鼻粘膜的过敏反应,也是常见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分季节性发作和常年性发作两种,以春季至夏季发病为主。初步估计国内每年约有2000万人患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鼻痒、喷嚏、流涕或鼻塞、流泪。西医治疗主要采取避免接触致敏的变应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脱敏治疗),但疗效均不确切,因此,就要求临床医生发掘新的治疗方法。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研究方面〔2〕,基本上阐明了变应性鼻炎虽属Ⅰ型变态反应,但其临床过程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的机理。另外证实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反应的多个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鼻分泌物中P物质(SP)和P物质受体(SPR)与本病关系密切;血清及鼻分泌物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浆前列腺素E2及环核苷酸(cAMP)、Ca2+均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嗜酸粒细胞释放的碱性颗粒蛋白可活化变应性炎症反应,从而对变应性鼻炎症状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蝶腭神经节为支配鼻粘膜神经纤维的交汇点,交感神经纤维及感觉神经纤维均由此经过,副交感神经在此更换神经元。蝶腭神经节是支配鼻粘膜感觉、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的主要神经来源,也是鼻腔神经反射的通道。刺激蝶腭神经节具有“反向血流调节作用”,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释放,调整鼻粘膜血管的张力和血流,使中枢重新恢复对鼻粘膜血管床及血流的正常控制〔3〕
蝶腭神经含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半月节)发出的上颌神经(感觉),在翼腭窝的蝶腭神经节交换后分出鼻后支,支配鼻甲及鼻中隔粘膜,其中一支称鼻腭神经,出切牙管,支配硬腭前部粘膜。
翼腭窝位于颅底下面,眼眶之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上颌内动静脉以及填充的脂肪组织。此窝是一个宽0.3 cm~0.4 cm,深约1 cm的裂隙,呈漏斗状,尖端朝下。翼腭窝的下端缩窄成翼腭管,向下经腭大孔和腭小孔通口腔,上颌神经位于翼腭窝的上部深处,蝶腭神经节在神经干下方约2 mm。
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以肺阴虚或肺气虚为主,故取穴以鼻旁局部取穴及与肺经相表里的大肠经穴为主。主穴颧 其在鼻处,下关为肺经相表里的大肠经穴,有宣肺通鼻之功,为治疗鼻病要穴。足三里、太溪可健脾补肾,提高人体免疫力。
针刺操作时注意取穴要恰当,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0.5 cm处取颧 ,如靠颧骨太近则不易进针。针刺方向则尤为重要,作者研究颅骨标本后确认,针刺时必须向对侧头角方向进针(或向目内眦方向,不能太偏向内,同时使针与皮肤成45度角刺入),深度约4 cm。因蝶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翼腭窝内侧为眶下裂,故不能刺太深、太偏向内侧,以免刺入眼眶;下关穴取在下颌关节突的后缘下颌关节切迹间,刺时直刺约4 cm,也不可深刺,以免刺入眼眶,但此穴较颧 安全些;针入一定深度后轻微提插捻转,提插幅度不能太大,以捻转为主,一定要出现向鼻腔的麻胀放电感后为止,否则无效。此两穴的操作直接影响疗效,必须刺中蝶腭神经节,操作得当,常可1次见效。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可能为减少鼻粘膜的分泌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调整感觉神经功能,降低了感觉-副交感神经反射,同时减少了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的释放,这些神经肽类物质对血管的舒张和腺体的分泌具有促进的作用。另外针刺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反应,这已为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
陆金平(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南京 210029)
邰浩清(南京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组,江苏 南京 210029)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26(3):134.
〔2〕赵兰,顾之燕.变应性鼻炎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270~271.
〔3〕郑春泉.电刺激蝶腭神经节对鼻粘膜血流的调控作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3):163~1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