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中医的认识4

 chxf1949 2015-04-02

 

  有句广告话怎么说来的:“药材好,药才好”。个大体胖,产量高,不叫“药材好”,药效高才叫药材好。 
  方子开出来了就该抓药去。上哪儿去抓?当然是药房。药房的药又是哪儿来的?据说很早以前,张仲景那个时候,是医生自己开药房,病患吃的药都是医生自己弄来的,疗效不好没得怪,不是你医生水平不行就是你医生的药不行,医生负全责,一直到清末(喜来乐就是这样的)。
  以前医生除了看病,还要抽出一定时间去采药,或从药农哪儿购买,来充实自己的药房,以备不时之需。药农的药哪儿来的?是背着药锄山间地头辛辛苦苦的砍、挖而来。
  中国东西南北地理差异太大,各地气候,潮湿,土壤不同,生长的药材也不同,互通有无是必然的。慢慢的,药材市场就兴旺起来。但药材来源还是专业药农采挖而得,也就是说,都是地地道道野生的,质量没的说。《伤寒论》中,仲景在方子开出后,对每一味药都要加注如何加工,比如掰,熬,咀等;还有如麻黄等还要先煮,去掉沫子等,这说明药基本上都是没有加工过的新鲜货,药效肯定是绝对放心的。
  药效好的药材必然是生长在大自然安排好的土壤、环境和生长周期,人为的改变也肯定会改变其药性。比如人参,野生和长的生长周期,决定了它的药性好,用分子生物学的话,就是有效成分含量高。看过资料,那南韩人培育高丽参,先是要测定其原生地的土壤成分,收集几十年的气象温度资料,然后在种植区按照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完全模拟其野生生长环境。不止这些,韩国,日本人种植药材也一定遵循这样的原则。
  而我国的栽培方法基本是:湿润肥沃的土壤,还要施肥,用大棚保温之类的手段。不用说,这样的人参或药材产量一定高,靠量赚钱是一条路,但是药效呢?铺天盖地,价格便宜的生晒参,买回来当萝卜吃,绝对没有任何反应,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那附子,在阴冷气候,贫瘠土地能生长。我国的栽培册子介绍:种植附子要阳光充足,温暖;土壤松软,常施肥。药农们照着做,那附子肯定是个头大,产量高。“好玩”的是,药农们自己说,头两代药效还可以,三四代以后,那附子可以煮了当红薯吃,不会有任何上火,中毒的反应。
  再到药房看看,都是加工好的“饮片”,不知道已经在药房放了多少年了,什么麻黄要先煮去沫等,不用,尽管跟其他的一起煮,没事儿。杭白菊,川牛膝,淮山药......也就是个名字而已,菊花哪的儿都有,牛膝,山药不知道是哪儿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的地儿来的。我有好几次去买甘草,好家伙,那甘草直径有一个半到两公分,拿在手里跟一块钱硬币似的,拿回来都不敢用,最后跑几个药店,才买到细一些的。其实我也是够傻的,细的就一定是好的?
  那有名的天津天力士,为了保证丹参滴丸的疗效,从不在外采购丹参,而是在丹参的原产地河南商洛地区购置了土地,完全按照丹参野生条件种植。
  有几个企业能有天力士这样的魄力和敬业精神?曾经看到过报道,有些名老中医看病后都拒绝开方子,原因是方子上有些药,现在根本没有正宗的,自己绞尽脑汁,精心辩证出来的方子,效果不好,或根本无效,到时候病不好,怪谁?
  有人说中医将来必然毁在中药上面,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这不是危言耸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