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商丘:“新农民”真能种好地

 腊兰之爱 2015-04-02

  “在家种地三年不如打工一年”“不好好上学将来只能‘修理地球’”,近些年来,在河南部分农村,80后、90后常常被父母灌输这样的价值理念,许多农村青年不断逃离土地。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亮相登场了。这些“新农民”能种好地吗?会给农村带来变化吗?记者走进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进行了调查。

  懂技术,“打工仔”华丽转身成了“农场主”

  “这3棚杏到五月份就可以上市啦,保守估计,也得有30万元的收成。”记者见到夏邑县刘店集乡徐马庄村的王飞时,这位昔日的“打工仔”正在自己的农场里忙着给杏树控温。

  “有了技术,‘打工仔’也能变成‘农场主’。”说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自己的影响,王飞深有感触。1982年出生的王飞初中毕业后也曾外出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术,赚不到钱,闯荡了几年后,只好回家发展。

  2010年春,王飞报名参加了“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中专班的学习,系统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3年中专班的学习把王飞从种地的“门外汉”培育成了“行家里手”。2012年王飞租了100余亩土地,建起了家庭农场,做起了“农场主”。在种好大棚蔬菜的同时,探索发展高效农业的路子。据王飞介绍,家庭农场现有大棚蔬菜30亩,各类果树60多亩,其余是粮食作物。“一年四季都在种,一年到头有钱赚。”王飞总结家庭农场成功经验时说。

  能致富,“泥腿子”破茧而出当选“村支书”

  “村里这么看得起俺,以后肩上的担子更重啦。”夏邑县歧河乡后随楼村党支部书记徐德好这个原来的“泥腿子”,经过培训,当选了“村支书”。

  “脑子活、致富能力强的农民经过技术培训和思想学习,被组织发展成为党员。他们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了‘活水’。”夏邑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邵明起告诉记者。据他介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党员,是成长为“村支书”的基础。为了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提高素质,除了把优秀的党员推选到村干部行列锻炼外,夏邑县还依托县委党校等机构,对这些“村支书”的后备军进行学历再教育,先后有26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通过自考、函授等教育方式,取得了大中专学历。

  夏邑县车站镇沈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艳军依靠学历再教育学到的知识,不仅带领周边2000多户农民加入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制定的双孢菇种植标准还被确定为“省标”。

  有盼头,“新农民”茁壮成长还有“拦路虎”

  “青年人返乡成为‘新农民’,生活有了盼头。不过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武装好这些‘新农民’,还有不少‘拦路虎’。”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校长何新明告诉记者。

  首先是经费欠缺。夏邑县拥有耕地面积145万亩,农业人口108万人,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可也是个财政穷县,2014年全年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5.4亿元。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很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落地难’的现象。”何新明说。

  其次,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追踪服务体系有待建立。记者采访时注意到,许多新型职业农民种地的热情很高,但缺乏相应的科技信息服务,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夏邑县王集乡集东村的赵学民就“吃过亏”。2013年看到茄子价格高、销路好,2014年他种了40亩地的茄子,等出售时不仅一分钱没挣着,还亏了5万多元。“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太大了,要是有信息,就不会亏得这样厉害。”赵学民表示。

  再者,新型职业农民融资比较困难。记者采访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流转的土地规模比较大,但流转的这些土地却无法到银行去抵押贷款。“本想着把土地抵押出去,贷些款,扩大些规模,人家不认。”夏邑县刘店集乡彭林村村民金春枝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发展的“瓶颈”。她种了12亩大棚蔬菜,亩均效益1万多元,“想多种些菜”的愿望因土地无法抵押资金掣肘“落了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